【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3月18日讯】驴肉火烧里没有驴肉,而是以廉价的母猪肉或马肉代替。中国河北省制造假驴肉的黑色产业链,日前被媒体曝光。这种造假的作坊肮脏不堪,添加剂还会致癌,令人触目惊心。
据陆媒《新京报》15日发表的长篇调查报导,河北省任丘市辖下一个名为长丰的小镇,隐藏着几十家制售假驴肉的作坊。每个月有多达数十吨的马肉或廉价母猪肉,在这些脏乱不堪的小作坊中,通过添加驴肉增香膏、亚硝酸钠等添加剂煮制成后,摇身一变就成了价格昂贵的鲜美驴肉,销往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制假黑色产业链。
记者以买家身份,先后暗访了丰镇西下属的多个村庄里隐藏的“驴肉”生产作坊,得以亲眼目睹了整个制假流程。
文章披露,这些作坊内普遍卫生条件极差,地面上血水横流,现场一片狼藉。
其中位于杨屯村的一个制假驴肉的作坊内,有面积达数百平米的厂房,在腌制区摆放着搅拌机,地上摆放着一些沾满污垢的白色塑料槽,有的装着鲜红色的不明液体,有的塑料槽则放了许多正在腌制的生肉。有几名工人正在一旁腌制生肉,厂房内还摆放着上千斤刚出锅的“驴肉”。老板称,他们家每天能加工出1600斤“驴肉”,价位最低的“驴肉”售价每斤仅9元。
另一个位于南庄村作坊就在老板居住的院子里,同样环境脏乱,冷藏库与旱厕仅隔一层彩钢板;遍地堆放礼盒、桶装添加剂和袋装淀粉;成品库的地面和货架上堆放着一些成品,均是用透明真空袋包装的“驴肉”。
据老板娘介绍,这些“驴肉”大多数是用所谓“2号肉”加工而成,成品价格按品质每斤售价从12元到18元不等。会以马肉或骡子肉作为原料制作的假驴肉,价格通常可卖到35元一斤。而据多名业内人士介绍,市场上的鲜驴肉价格大约是90元一斤,即便是冷冻驴肉,价格也在大约40元一斤。
所谓“2号肉”就是老母猪前腿的一块肉,这个部位肉的肉质较老,纤维较粗,口感最接近驴肉。
调查记者在暗访中还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坊会悬挂食品加工厂的牌子,经营范围列为“加工驴肉、马肉、猪肉”。
当地一家食品加工厂的负责人透露,当地生产假驴肉的作坊非常多,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据其所知,“没有50家也得有40家”。
报导说,隐藏在长丰镇大街小巷的煮肉作坊戒备森严,四面高墙、大门紧闭,大多数养有狗,有的作坊墙外还装有多个摄像头。
记者了解到,每家作坊生产假驴肉的工序和配方稍有不同,出品的假驴肉口味也不大相同。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通过加入驴肉增香膏、亚硝酸钠等添加剂和其他香料,使母猪肉和骡马肉接近驴肉的味道和颜色。
河北沧州一位从业二十余年的肉制品研发人员告诉陆媒,亚硝酸钠的功效之一是上色。加了亚硝酸钠的肉制品呈红色,更接近驴肉的颜色,卖相更好,不加亚硝酸钠的“原色肉”会迅速氧化,颜色发黑“好像放了一夜的酱牛肉,没卖相”。因此,制假窝点往往大量使用亚硝酸钠,其用量远超食品安全的限制标准。
给长丰镇供货的一位调料商也供应亚硝酸钠,他说:“护色剂里含的亚硝酸钠是有限的,加工假驴肉时还得单独放,国家标准1000斤只能放75克,有的厂放100多克,还有的放200多克,放半斤也没事儿,要不色儿上不去。”
然而,据食品安全专家介绍,亚硝酸钠本身不致癌,但是用它研制肉类后会产生致癌物,经常吃这样的食物会增加消化道罹患癌症的风险。
今年2月,暗访的记者把在长丰镇采购到的两份“驴肉”,送到一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两份样品均检出猪肉成分,未检出驴肉成分,并且检测结果显示,两份样品中的亚硝酸钠残留量均超出国家标准,最高的一份样品亚硝酸钠残留值达到110mg/kg,超标2.6倍以上。
有食品专家告诉陆媒,食用过量的亚硝酸钠,有可能造成急性中毒风险,症状和煤气中毒类似,会出现嘴唇发紫、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有致死风险。而长期、频繁食用亚硝酸钠残留量超标的肉类,会增加食管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调查记者还暗访了长丰镇两家快递物流站点。其中一家物流点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该物流点能往外发一两吨肉,“(全国各地)发哪儿的都有”,“一大袋子100斤,一发发好几袋子,好几百斤”。这些假驴肉随后会通过物流,由厢式货车送往全国各地。
除了通过快递和物流向全国各地发货,长丰镇上还有数十辆轻型商务客车,专为北京、天津、山东等周边省市的驴肉火烧店送货。这些轻型商务客车的车厢的玻璃无一例外贴了纯黑或彩色的防窥膜,看不到内部情况。
这些假驴肉,大多数最后被食品店制作成了“驴肉火烧”在市面上售卖。知情者透露:“一个火烧不到10块钱,要是纯驴肉,谁敢这么卖啊,赔死了。”
一位在北京开店近二十年的老板透露,“真正的鲜驴肉一斤90块钱,每个火烧要用8钱肉,一个驴肉火烧的成本要10块钱,即便是冻驴肉成本也要六七块钱。而使用假驴肉制作的火烧,成本不到2块钱。用真驴肉毛利润在30%左右,用假驴肉毛利润能达到70%。”正是这种暴利,催生了制假贩假的黑色产业链。
在陆媒的相关报导和微博的相关消息下,中国网友对此议论纷纷。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