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5日讯】明朝的历史现在成了一门显学,尤其是明末崇祯年间,一个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居然被一个人口不到百万的女真族给灭掉,并取而代之,这成为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甚至经济学家等各领域的专家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清朝取代明朝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宿命,还是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个人行为引发的灾难性效应?崇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执政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深宫少年缺爱寡恩 多疑帝王自断江山
大纪元时报总编辑郭君在《菁英论坛》表示,一般评价崇祯说到缺点的时候都说他小聪明、多疑、反复、急功近利,这也都是事实。崇祯自小就是缺乏母爱和家庭温暖的这种人,生活的周边都可能是敌人,他非常谨小慎微,非常隐忍,这就造成了他这些比较特殊的性格,而这种性格的缺陷落在国事多难的皇帝身上可能就是致命的。
其实崇祯在明朝皇帝中不能算是个坏皇帝,比起他哥哥天启皇帝或者他爷爷万历皇帝,应该说崇祯还是个起码有理想的皇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集中的朝代,所有国家的事务都由皇帝独断决定,这种体制下如果遇到一个胸怀很大甚至大智慧的皇帝,也许还好一些,但是对一个智商和能力都是比较普通的皇帝,可能就成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明代中期以后,皇帝普遍懒于朝政,万历当了四十七年皇帝基本上是不上朝的,总是请病假。崇祯的哥哥天启当了七年皇帝,很多时间是在自己宫中当木匠、做家俱,他不愿意管政府的事情,国家的大事小事都由下面的太监去负责去传达。但也因为这样,反而国家大事能够走得通,因为无论朝中权贵如何争权夺利,各个利益集团之间还是需要妥协的,就算是魏忠贤这种坏人,他也得顾及一下朝中的反对派意见。但是如果皇帝专权的话是没有妥协余地的,社会各阶层也没有信息上传的通道,皇帝一旦形成一个错误,就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崇祯皇帝虽然有理想也很勤奋,但他只是一个智商中等的皇帝,这是他的悲剧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也可以说是最僵硬的朝代。明朝从来不妥协的,对外不妥协、不谈判、不和亲、不服软,当事态严重到需要妥协的时候,明朝是走不通的,它是不妥协的,连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了都不妥协。这一点其实严重限制了崇祯皇帝的政策选择,他想要和满清谈判,但是官员们集体反对,他就赶快杀了负责谈判的官员,他生怕别人说是他自己软弱。后来即使他想要迁都到南京去,但是有人反对,坚决反对,崇祯也就不敢坚持了,只好困在北京城。所以明朝的灭亡和崇祯无法做决断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郭君表示,中国的朝代灭亡,很多时候还和美女有关。比如明末有个美女就是陈圆圆,陈圆圆是江南美女,被田贵妃的父亲买来送给崇祯,崇祯一见陈圆圆就惊为天人,但是他想到的是国家多难,事情太多,就没有接受陈圆圆。也有传言说陈圆圆被留在宫中三天,崇祯照镜子发现自己变得非常憔悴,就猛然醒悟,认为国家大事要紧,他不能沉迷于女色,就把陈圆圆退回去了。陈圆圆后来跟了吴三桂,又被李自成的部将抢走,这才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这个故事。崇祯和陈圆圆的事情起码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崇祯皇帝他还是有自知能力的。
大纪元资深编辑与主笔石山在《菁英论坛》表示,其实中国历史上谈到昏君,通常都会说奢侈糜烂、或者沉迷女色、不务正业、玩物丧志、不理朝政等等,但我们从历史记载来看,崇祯皇帝绝对不能算一个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的那种昏君形象。在明史里面记过一句话,说崇祯从皇宫里面跑出来到了煤山上,回头一看北京城在着火,然后他就说,哎呀这下我的老百姓要吃苦了,这是他在临死前讲了这么一句话。然后他的遗诏里面对李自成的军队说,你们把我的尸体怎么样都行,但是请你们不要害我的老百姓。就是说,崇祯并不是一个坏人。
独立电视制片人李军在《菁英论坛》表示,要认识崇祯这个人,首先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的生母是被他父亲仗杀而死的,后来就让一个养母来养他,叫康妃,这个康妃对他又非常的刻薄冷酷,最后康妃自己生了女儿就不要他了,就把他抛弃了。崇祯的第二个养母叫庄妃,这个庄妃对他非常好,而且也非常仁厚,但是庄妃又被魏忠贤给害死了。崇祯从小面对人间冷暖没有安全感,这对他整个童年和性格的养成影响非常大,后来他基本上形成了疑心很重、不信任人的这种心理,他刚愎自用很固执,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些东西对他后来执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崇祯上位的过程也非常危险,因为他哥哥(天启皇帝)是突然染病去世,当时是魏忠贤宦官专权,魏忠贤当时是想杀他的,但是崇祯他自己那时候表现出来很谦卑、隐忍,让魏忠贤觉得这个人可能跟前面的皇帝差不多,没什么能力,所以当时魏忠贤犹豫再三,最后没有下手。没想到崇祯一上来之后很快就把魏忠贤给杀了,包括魏忠贤的阉党基本上全部杀光。当时在明朝大家是一片欢呼,终于来了个明君,大家本来对他抱一个很大的希望。但是后来他的性格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刚愎自用,用人出了很大问题,后来就一连出错。
李军说,崇祯把最能保他江山的袁崇焕给杀了。他重典治官吏,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官员不能犯错,你如果丢一个城池,那当地的官吏是要砍头的;如果你是个将军,你打一场败仗,你也是要被砍头的。所以当时官僚阶层非常紧张,到最后大家都不敢做事了,想办法去瞒他。崇祯当政十七年,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个,兵部尚书换了十四个,内阁首辅换了五十多个,一个国家整个官僚机构成这种程度的话,到最后大家怎么办呢?躺平的算好的,很多官员其实心里头已经向外了,向着李自成,向着满清,你们干脆来算了,我们受不了了。所以这种重典治官应该说是犯了很大的错。前段时间中共禁的那本书《崇祯:勤政的亡国君》,最后有个对他的评语,叫“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这句话形容他是非常恰当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崇祯是明朝灭亡的总加速师,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
崇祯缺乏国际视野 大明错失兴盛良机
前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冯崇义在《菁英论坛》表示,我们很多人看过《万历十五年》,这是黄仁宇写的,明朝本身到了万历年间已经进入了那种山穷水尽的状态。就是你如果要重新挽救它,真的是需要雄才大略,可是崇祯没有这样的能力。与全世界比较的话,当时十七世纪是西方走向现代化、走向资本主义文明的时期。当时西方有很多传教士到了中国,可是崇祯根本没有这样的心思,也没有这样的一个国际视野,所以他越勤奋越是走向这个死路,因为他本身没有才干,出的都是昏招,加速了他的灭亡。
如果是一个很有自信的朝代或者王朝,它本身是战也好、和也好,它是随机应变的,按照当时的环境,比较灵活的使用政策,这个朝代就会生存或者升华。但是如果是撞到南墙不回头,就只有一头死路走到黑,那你碰到不好的环境就会自己灭亡。到了崇祯这个时候,明朝这个制度实际上已经出现很大问题,如果想摆脱灭亡的命运,崇祯就必须开拓一个全新的视野。其实当时的英国也遇到很多难题,然后才有一六四四年的革命,最后走到我们叫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文明的革命,英国它有这样一个走向现代的突破。
明朝的整个经济总量是很高的,而且后期跟世界上也有贸易,银元就是当时从南美那边进来的。当时已经发现了新大陆,世界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如果明朝有眼光,它是可以超越一个制度上的瓶颈的。我们知道明末有一批很有眼光的思想家,包括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来皇权制度的问题,包括像李贽那样的人就直接严厉的抨击皇权制度。此外,明朝也有一些现代因素,比如说明朝有内阁制,那个大学士相当于内阁大臣,它是可以向现代文明转换的,但是这需要皇上有真正的雄才大略,真正有胸怀、有眼光,要明白世界潮流往哪儿走,那么中国也是可以走出来的。
冯崇义说,十七世纪西方实现了现代突破,包括宪政议会制度的突破,但是中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突破,以明朝的灭亡为标志,其实就是丧失了这个机会。后面的满清当然也有很多机会,但是满清毕竟它的文明是比较低的,所以中国失去了那个时代,跟时代失之交臂,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不是崇祯,如果有一个更有眼光的皇帝,能灵活的改变祖训,跟满清和谈,甚至于可以迁都南京,启用很多名臣,不一定会在他手上丢掉江山的。我们现在对崇祯还有一点同情,毕竟最后他没有放弃责任,他自己是自杀殉国以谢天下,从这点上讲,崇祯还算是宋明理学里头比较守道统的一个人。
郭君在《菁英论坛》表示,其实明朝后期经过了一波经济高速成长,万历之前的隆庆,明朝开放了海禁,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加,而且顺差非常惊人。据说三、四十年间全世界有近一亿两白银流入中国。经济界估计万历年间明朝的GDP大约占全世界的37%,比现在美国和中国加起来都多。但是中国整个政治和经济体制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原来的土地农业体系,而且整个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继续向权贵阶层倾斜,造成当时的贫富悬殊非常大。中国当时的财富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工业资本或者是商业资本,民间没有可选择的投资工具,唯一能够投资的就是买地,结果造成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变成了流民,这些流民基本生活在温饱线上,生活很容易受到冲击。明末到了最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气温突然下降,导致北方连续大旱,加上地震、蝗虫和瘟疫,经济又出现这么大的危机,下层人维持不了温饱,就演变出大量的民变,直接导致明代的灭亡。
郭君说,中国的文明没有发展出可以适应于比较富裕社会的工业、商业文明,包括法律、私人财产保护、严格的契约制度等等,尤其是与之配套的政治协商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本质上明朝灭亡和其它朝代的灭亡都一样,摆脱不了土地经济王朝的这种兴衰周期。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崇祯皇帝的遭遇更多体现在这种历史循环体系中,他本人只是这个大时代的一个符号而已。
新唐人、大纪元推出的新档电视亚博官网《菁英论坛》,是立足于华人世界的高端电视论坛,该亚博官网将汇集全球各界精英,聚焦热点议题,剖析天下大势,为观众提供有关社会时事和历史真相的深度观察。
本期《菁英论坛》全部内容,敬请线上收看。
《菁英论坛》制作组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