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清零后遗症”凸显 复苏之路坎坷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2月17日讯】随着中共突然结束清零防疫,就像医疗专家们所预料的那样,因为缺乏充分的、有计划的准备,中国各地的感染人数正在飙升,医疗资源也遭遇极大挑战,而与此同时,中国多个医科院校也爆发了学生抗议,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共从之前的严苛清零,到现在的政策逆转,又是否是有意为之,故意制造混乱呢?另外,在防疫政策放松之后,又是否会刺激消费和实现经济增长呢?中国重新开放后的经济复苏之路,为什么说,必定是艰难崎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中共无计划解封 导致医疗系统不堪负荷

在经过了3年的“严防死守”之后,中共的抗疫防线,现在被奥密克戎猛烈击穿,而之前被保护得最为严密的首都北京,现在却成了这一轮疫情的重灾区。

比如,有北京居民就说,在过去一周里,身边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朋友感染了。

也有一位北京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14日的时候在推特上发帖说,公司北京办公室里,有90%的人都感染了COVID病毒,许多员工在家护理孩子或是父母……并说,中共的仓促解封,就像失控的货运列车一样来了!

与此同时,就医人潮已经让北京一些医院不堪负荷,而且,医护人员也出现了大量感染。北京中疾控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对媒体透露,北京市已经推出了紧急应对措施,医护人员中的无症状感染、轻症患者都在坚持上岗。同时,北京有的医院,已经号召65岁以下的离退休医护人员重新上岗。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中国慈善家》杂志,自己所在的科室,已经有70%的工作人员感染。自己也在两天前中招,虽然浑身酸痛,但还是不得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而在这种混乱之中,中国各大医科院校内也在爆发抗议,原因是,为了填补医护人员的空缺,有越来越多的医科大学的学生也被要求上岗。

化名为“李老师不是你老师”的推特用户透露说,在12月11日的晚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大约300名学生,因为高强度工作而且无法请假,以及同工不同酬等原因,在校园里发起了游行示威,现场高呼“同工同酬,拒绝双标”的口号。

自由亚洲电台报导说,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江苏徐州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学校里,也出现了同样的口号。

而且,成都华西医学院的一名23岁医学生的猝死,也令人震惊。据说,这名学生是阳性患者,在完成临床工作后突然晕倒。院方说,这位学生是在14日晚上因为心源性猝死去世。《华尔街日报》在报导中提到,学生团体转发的聊天和医疗记录显示,这位猝死学生,当时告诉过一位导师他发烧了,但是仍然被要求参加手术。

还有微博上,一位应该是有医疗背景的网民,转发了他收到的一条通知,他说,看了后心情复杂,因为通知上是这么写的:“请各单位医疗人员以国家利益、人民健康为重,错峰感染、有序阳性。”

对于这一波的疫情爆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张文宏也发文提到,这次疫情的感染高峰,可能会在一个月内到来,要整体度过这次疫情,可能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这也意味着,未来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的医疗资源将持续受到挑战。

针对中共突然解封后的乱象,有网民评论说:“在掏空财政和医保后,我党始乱终弃,负气撒手不管了。怎么看这都不像一个执政党,倒像个下山劫一把就跑的土匪。”

更有网民质疑说,中共3年很有步骤地清零,但是现在,“却突然没有任何计划地放松了之前宣传成恶魔的病毒,任由被吓了3年的人乱成一团……这一定不是无意的,而是变相的报复,用来掩盖之前的错误甚至罪恶。”

当然,也有人说,中国现在的疫情失控,正是因为取消了清零防疫才导致的,不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突发卫生事件规划主任迈克·瑞安(Mike Ryan)驳斥了这种说法。他在12月14日表示,早在中共政府决定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之前,病毒就已经密集传播,在中国爆炸式增长了。他相信,中共的政策逆转,是因为当局认为,从战略上,清零已经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预防性储蓄增加 居民消费意愿下降

大家知道,中共清零政策的突然逆转,“白纸运动”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共也清楚看到,持续清零重创了中国经济

中共统计局12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是连续第二个月同比下降,而且降幅还在扩大。其中,商品零售同比下降5.6%,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4%。累计来看,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也转为下降0.1%。先前1~10月时,该指标同比增长0.6%。

11月的消费水平大幅下降,可能和疫情升温、防控严厉有关。但是现在,中共已经迅速结束了清零政策,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报复性消费”即将到来呢?现在看起来并非如此。

目前的情况是,尽管中国取消了防疫限制措施,商业活动却进一步在萎缩。在北京,由于染疫人数急剧上升,担心风险的民众们闭门不出,很多购物中心里基本空无一人。同时,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司机感染病毒,再加上染疫的配送员也被禁止上路,北京的食品和杂货配送服务也陷入停滞。而且,上海、广州等其它一些大城市,也开始出现类似情况。

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中国提早放松疫情管控,预料将刺激消费支出并带动经济增长,但中国必须熬过预期的感染浪潮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消费者不愿冒险进入公共场所、企业延迟投资等。所以,在动态清零完全成为过去之前,经济不会迅速恢复和改善。

而且,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受到重挫,居民消费意愿处于低位。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城镇储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到22.8%,比前一季降低了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居民的储蓄率却一路攀升,尤其是定期存款大幅增加。中共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和去年末相比,今年前三季的住户短期存款,增加了1.83万亿(人民币),定期和其它存款骤增了11.38万亿,比率超过86%。

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面对未来种种不确定因素,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而最新发布的《202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也显示,有58%的受访城镇家庭,希望“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个比例,创下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当然,中国居民不愿意消费,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手里面确实没有余钱。

在其它国家,防疫措施放松后,经济能够迅速复苏,是因为各国政府在疫情爆发的头两年,通过发放补助金、或者给失业者提供救济金来支持消费,帮助许多家庭积累了存款。所以,病毒的威胁一旦降低,民众就开始外出就餐、购买飞机票、预定酒店房间。

但是,北京当局却没有向家庭发放补助金,反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补贴上投入巨额资金,所以,这也导致中国家庭能用于消费的可流动现金有限。

可以看到,在北京当局发出了防疫放宽的“新10条”之后,中国多个省市通过发放消费券来提振市场,但效果并不好。例如:广州及深圳龙华区,各自发放总值人民币3,000万元的消费券。但许多网民不领情,表示疫情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封控,今年疫情最严重,而且还失业,“缺的不是券而是钱”。也有人表示,在放开防疫限制后,疫情才要达到高峰,“还是留点钱买药上医院”。

而且,就算是居民现在想消费,一些熟悉的经营场所也已经大量消失。据中国餐饮媒体红餐网的报导,今年截至11月底,中国餐饮相关企业已经注销吊销了将近50万家,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数据,就已经超过了2020年全年。报导还提到,冬季是餐饮的传统淡季,预计年底时还将爆发新一轮关店潮。

三年清零之后 中国经济面临艰难复苏

中国经济,不仅因3年清零遭受重创,还受到了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减弱的冲击。

官方数据显示,在房地产方面,中国11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以及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都在进一步恶化。在外贸方面,中国11月的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了8.7%和10.6%。

此外,中共的清零政策,以及政策实施的不一致,也导致外资企业的商业信心大幅受挫。富士康和苹果供应链正在加速撤离中国,就是一个例子。而美国联合盟友国对中共实施的晶片禁令,也导致外国晶片企业正在撤出中国。

因此,在严苛的清零政策实施了近3年之后,中国重新开放后的经济复苏之路,必定是一条充满挑战、崎岖不平的道路。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