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3日讯】上星期,中国债市突然波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然上涨了15个基点,一年期国债也涨了45个基点,与此同时,让一些投资散户措手不及的是,原本是安全、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竟然也开始亏钱了,甚至有的投资者,3天就亏掉了3个月的收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波理财市场的突变呢?原本保本的理财产品为什么会亏损呢?这似乎和中共突然改变游戏规则也有关,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理财产品大规模回撤 引发赎回潮
我们先来看一下上周债券市场的情况。
11月17日,大陆数据服务商Wind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在大约34,000支理财产品中,有接近13,000支跌破净值,占比接近40%。
对冲基金GROW思睿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洪灏,在17日时,也在推特上发文说,“某四大银行理财产品回撤超过20%,随后出现大额赎回。而理财产品通常被视为保本的投资。”
他还说,“自10月以来,由于短期利率飙升,总体而言,30,000支理财产品中,有近1/3跌破净值。”洪灏认为,“在情况好转之前可能会变得更糟。”
面对理财产品的大幅回撤,我们看到,投资者开始大量赎回银行的理财产品,以避免造成更大的亏损。随着赎回范围的扩大,又触发了更多的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的巨额赎回,这就演变成了一场从赎回到净值下跌,再到赎回的恶性循环。
而面对理财产品突然出现的大规模赎回潮,想必基金经理和银行所承受的压力也不小。
包括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以及浙商银行等多个银行的理财子公司,都公开发声,想试图安抚投资者,呼吁投资者要保持冷静,并表示对债市的影响可控。
我们看到,这些银行不仅在口头上进行安抚,有的还暂停了赎回服务,还有的银行临时修改了游戏规则。
比如,16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为配合理财系统升级,从11月18日下午3时半到20日的下午5时之间,暂停两款现金理财的所有申购、赎回等服务。
在同一天,也有网民提供消息说,招商银行理财旗下的,一款R2中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出现了无法赎回的情况。招行理财发送的信息显示说:“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巨额赎回上限”。不过,该产品在当天就恢复了赎回功能。
这种限制和暂停赎回的现象,也随即在投资者中引发了恐慌,接着,又加剧了赎回潮现象的蔓延。
11月17日,彭博社引述了某位知情人士的消息说,至少有五家银行应监管部门的要求,向中共央行和银保监会,汇报了流动性的情况和潜在的风险,以及针对赎回的应对措施。
也是在11月17日,中共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展开了1,320亿元、7天的逆回购,对冲当天到期的90亿元人民币,净投放资金1,230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共央行的出手救市,限制和暂停赎回的情况也得到了缓解,但是,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20日的时候,网上又出现了这么一条消息:“本来是隔天到账的债券基金,现在改成了T+7”,也就是说,即使让你赎回,但是钱不会马上给你,要等赎回之日起之后的第七天才能到账。而以前都是隔天就到账,也就是T+1,而现在变成了T+7。
银行这种随意改变游戏规则的做法,也让一些网民气愤地说,简直就是“耍流氓”。
刚刚我们简单地回顾了一下上周理财产品赎回潮的情况。
接下来,我们再跟大家探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在中国大陆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了,一直被视为是保本的投资,那么,为什么这次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亏损呢?
第二个问题是,有的网民说,自己亏钱亏得糊里糊涂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那么从这次市场的震荡中,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低风险理财产品为何亏损?
在这次理财市场赎回潮中,可以看到,有不少网民质疑的一个问题是,为何买的“R2级的银行理财也会亏本?”
那么,这个R2是什么意思呢? 从风险角度来看,银行对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和R5的激进型。不同的风险类型,投资的底层产品不同,以满足对风险和回报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
所以,从这个分类来看,如果R3到R5这些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出现亏损,大家一般都还能理解,但是R1和R2这种保障本金,或者说本金损失风险较低的产品,出现了大规模回撤,这就让投资者有些搞不明白了,也必然会给投资者心里造成一定的恐慌。
我们了解到,R1和R2这两种类型的投资范围都是货币资产,像是现金类、银行存款、同业存单,风险较低的债券等等,都是这类产品。按理说,这一类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应该是比较高的。
那么,是什么情况造成了目前出现的问题呢?有银行圈内的朋友跟我分析说,这一级别的产品风险类似于利率债,不排除利率出现波动,导致了债券收益率上行并出现传导,进而造成了,投资于这些理财产品出现回撤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国债收益率的情况,10年期国债收益率,11月10日时,是在2.70%上下,从11日开始持续上升,到了11月15日时,已经超过2.85%的高点,上升了接近15个基点。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比一周前上升了大约45个基点。
我们知道,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和债券价格是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当收益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
那么是什么因素引发了国债收益率突然上升呢?
我们看到,国债收益率突然上升,应该是债券市场出现了抛售压力,可能是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导致的。
我们也看到,不少分析都认为,中国的防疫和地产政策都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带动了市场预期,使得投资者主动调整仓位,从而引发了债市螺旋式的下跌,而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自然会升高。此外,资金面收紧也是对债市比较大的利空。
在这一轮债市大跌的行情中,公募基金是抛售债券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根据国盛证券11月15日研报统计的数据,从11月14日,各类机构减持的规模来看,公募基金是最主要的卖出者,利率债和信用债都是如此。过去一个星期,公募基金累计净减持现券人民币552亿元,而再前一个星期,货币基金更是大幅减持了798亿元存单。这个现券买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交易双方以约定的价格转让债券所有权的交易行为,也就是一次性做出买断。
除了投资了这种低风险资产的理财产品之外,我们刚才还提到,有的理财产品亏损达到了20%,也就是说,有的理财产品应该是投资了风险更大的,例如信托或者权益类产品。
那么这些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产品中是否会包括了房地产业信托,或者房地产企业的股票呢?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11月9日发布的报告中也提到,迄今为止,中国房地产下行对银行业的影响仍较小,不过银行业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敞口较大,汪涛估计,截至2021年底,银行业对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信贷敞口是大约10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银行总资产规模的30%或是银行贷款总额的50%。
因为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不会指明具体投资了哪些股票、债券、信托,我们从这些分析和数据中还是可以猜测得到,理财产品出问题,和大陆房地产爆雷的情况,不会没有关系。
中共改变规则 理财市场再现“养套杀”套路
虽然说,中共央行出手救市,让这次风波稳定了下来,但是,作为投资者,我想,还是需要从这次的亏损吸取一些教训,有所警觉。
大陆银行从2004年开始出售理财产品,期间债市利率波动也不止一次,这次的波动幅度也并不是最大,而且,今年3月,理财产品也曾出现大规模跌破净资产,分析人士当时给出的原因,是股票类资产导致的损失。那为什么这一次出现了这么大规模的回撤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大陆媒体的采访,受访中的李女士提到,在过去几年中一直有购买天津滨海农商银行的理财产品,以前买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几乎没有出现过亏损,而且,以前购买的理财产品,在到期的时候,收益也都会比标注的比率高。
今年11月初,李女士又投入了100万人民币,购买了这家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当时的投资经理介绍说,该产品过往业绩及净值的历史波动比较低,属于低风险产品,而且投资起点也比较低。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是,在过去一星期内,这款产品不仅将收益全亏了进去,连本金也出现了亏损。
那么,为什么投资者投资,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我们知道,光大银行在2004年获得中共银监会批准,是第一个率先在大陆银行中,推出面向个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银行。
此后,银行业的理财产品一直贴着刚性兑付、保本、低风险的标签。保本、稳健的印象,让理财产品很受大陆民众的欢迎。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陆的理财规模已经达到了人民币29.15万亿元。并且,这个市场的投资者基本都是散户,投资者数量超过9,14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数量有大约9,062万人。
这么大的资金池,投资者似乎一直都在享受着保本及获得一定收益的回报,但是,过了一定时间后,这样的安稳日子就不会一成不变了。
我们看到,2018年4月,中共当局推出了一个《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叫做“资管新规”。这个“资管新规”,在2021年底结束了3年的过渡期后,从2022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正式实施。
那么,这个“资管新规”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了金融机构不得对理财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的承诺,也就是不会再保证“刚性兑付”,购买的客户需要自担风险。或者说,中共现在开始,要教育老百姓,关于无风险也能有高收益的投资,那都是“神话”。
其实,换个说法,这真像极了我们曾经在亚博官网中讨论过的,中共屡试不爽的“养套杀”的套路,我们都知道,中共现在囊中羞涩,改变个规则就可以再次顺利地割到“韭菜”了。
我们看到,在理财产品刚推出的时候,银行先向百姓展现的是一个保本,刚性兑付的好印象,持续吸引“韭菜”投资,通过15年的渗透,在这个稳健、保本、刚性兑付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的时候,突然就改变了游戏规则,拿掉了刚性兑付、保本的标签。可这个时候的投资者,却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所以,就会被死死地套在了理财产品上。
不仅如此,在爆发的赎回潮中,中共央行向市场注入了千亿资金之后,11月18日,中共外汇管理局就发布了一个《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这个规定可以为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提供更多的便利。
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的数据,中国债券投资组合,每个月都有资金流出,9个月内总计流出1,051亿美元。
那么,这么多资金在跑路,中共总要找些资金来救债市吧,于是,就为境外投资者们开了个所谓的便利之门,说白了,就是国内的“韭菜”割完后,中共的镰刀又开始磨刀霍霍,对准了“洋韭菜”们。
事实上,中共“养套杀”的套路,在很多领域中都一直在上演着,现在,就连原本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也充满了陷阱,所以,在大陆投资,小心谨慎可是必修课。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沺欣
编辑:宇文铭、蔚然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