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1日讯】近日,中共财政部、央行及银保监会纷纷声称,要打破政府兜底预期,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金融机构要“自救”和“及时止损”。专家认为,随着中共经济决策层官员的更换,中共经济政策或将转向。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中共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当局或将推进房地产税来续血。
中共经济决策层变化或导致政策转向
11月4日,中共财政部部长刘昆发表署名文章称,要增加财政持续能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
2日,中共央行行长易纲发文称,要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要防止央行资产负债表承担企业信用风险,最终影响人民币信用。即政府不负责偿还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同日,中共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署名文章称,金融机构要做“自救安排”,自救失败的问题机构必须重整或破产关闭。要“及时止损”,必须以成本最小为原则,让经营失败金融企业退出市场。
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指,地方国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买地,将融资得到的资金以土地出让金形式直接输送给地方财政,而这部分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
然而,中共官媒新华网7月28日报导,中共政治局会议称,要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可部分用于补充地方金融机构和地方国企的资本金。
短短三个月,在是否挽救地方金融机构的政策上,当局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
二十大中共高层权力结构重大变化,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刘鹤、副总理孙春兰、央行行长易纲、财政部长刘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以及政协主席汪洋、副总理胡春华或将全部离任。
中共高层经济决策层官员的大洗牌,很可能带来中共经济政策的变化。对此,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分析认为,为解决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的问题,中共有可能会让一些(地方)企业、金融机构垮掉。
中国房企开启新一轮违约潮
实际上,二十大结束后,在全面提升所谓“安全”意识下,中共马上要面对的就是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
近期,中国房地产企业开启了新一轮违约潮,多家房企暂停兑付。不同于以往偿债危机中房企获得投资者谅解后将快到期的债券进行展期的做法,现在更多的房企采取“保内弃外”的手段,干脆摊牌——美元债不还了。
11月8日,海伦堡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受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及金融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公司2023年10月到期票据项下金额为1485万美元的利息违约。
同日,江苏中南建设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HZID于2021年4月发行的2.5亿美元票据现有余额为2.4亿美元,票面利率为11.5%,2024年4月到期。由于市场调整、行业非良性循环等原因,将暂不支付有关票据利息。中南建设是获得中国资产管理公司(AMC)纾困金额较多的房企,其隶属于辽宁省国企东北特钢集团公司。
11月1日,作为示范性民营房企之一、曾多次获得融资部门支持发行相关债券的旭辉控股集团宣布,暂停支付境外债本息约4.14亿美元。公告称,鉴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信贷及经营环境的日益恶化,公司现金流恶化程度超出预期。截至10月底,旭辉控股集团的境外债务总额(包括银行贷款、优先票据和可换股债券)约68.5亿美元。
同日,上坤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到期美元债未获展期。上坤地产未能豁免或延长契约所规定的强制赎回义务,导致产生票据条款项下的违约事件,该不付款事件导致公司2023年到期、利率13.5%优先票据出现交叉违约。
上海票据交易所信息显示,房企美元债违约形势严峻,前三季度累计有36家房企美元债违约,较2021年全年增加24家;规模达550亿美元,较2021年全年增加368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11月16日报导,中国房地产公司发行的美元债券价格已跌至新低,一些债券价格甚至低于票面价值的10%。这反映了投资者对该行业失去信心,债券违约事件使境外投资者遭受损失,而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持续低迷。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有24家房企宣布展期,展期规模高达人民币1193亿元(约165亿美元),较2021年全年增加人民币1000亿元(约138.3亿美元)。
彭博社11月1日报导,房企年内将有537亿美元债务将要到期,明年第一季度将有723亿美元到期。该数据涵盖了在岸、离岸的债券和贷款,以及中国国内信托贷款。
报导表示,从目前至明年底,中国的房企至少有2,920亿美元的在岸和离岸债务到期,意味着继今年创纪录的违约浪潮之后,兑付压力可能越来越大。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华设立的独资评级公司惠誉博华在11月16日的报告中说,目前地产商流动性困境在于市场信心缺失导致外部新增融资和内生现金流均急遽收缩,并引发风险外溢与蔓延。
中共地方政府陷入债务恶性循环
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市场不振,占中共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约40%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受冲击。为抵消土地销售欠佳影响,中共地方政府发行更多的债券,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中共地方政府的债务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所谓地方显性债务,是指纳入预算的债务、是可见的,也称地方政府债务或者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的地方债余额超过34万亿元(约4.7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超25%。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5日,今年中共地方政府债已发行7.19万亿元(约1万亿美元),其中新增专项债首次突破4万亿元,约4.0058万亿元(约5540.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对此,中证鹏元评级部分析师吴志武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共“稳经济稳增长”要求下各省加大了基建项目的投资力度,这使得地方债发行进度明显加快。
而地方隐性债务,是指未公开或未纳入预算的债务,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组建的投融资平台所发行的债券,被视为与地方政府隐性挂钩,政府负有担保责任、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Wind数据显示,当前城投债存量余额约为13.8万亿,占信用债(公司债、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52.4%。
中共央行释放流动性,地方政府投资基建、稳地价,地方债增加,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增大,央行又被迫继续扩大放水规模。如此周而复始,形成债务的恶性循环。
中共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郑培11月1日发表署名文章称,付息支出快速增长反映出债务偿还压力的快速增加。2022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5119亿元(约70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上半年,地方债发行提速,发行额同比增长56.9%,债务余额同比增长26%,均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
台湾《工商时报》11月4日发表社论表示,在内、外需均不足的影响下,中国房企债务违约风险大增。房企出现债务违约,城投公司违约风险也相应增加。当地方政府财政恶化,无力支撑投资人对城投债刚性兑付的期望,最终房企债、地方债将双双违约。
中共或推行房地产税续血
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债务大增的压力下,中共亟待充实地方财源,提升地方财力。
10月31日,中共财政部公布《关于支持深圳探索创新财政政策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声称,要支持深圳在全国税制改革中先行先试,承担税收改革工作,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被外界视为深圳将试点房地产税的信号。
11月2日,中共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发表署名文章称,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建立新的税收制度。此前,中共官媒《求是》10月15日发文称,要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同日,《第一财经》报导,深圳有76.8%的家庭租房居住,家庭租房比例位居各大城市第一。报导引述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秘书长华洪的话称,“在税收领域,也要就盘活存量住房给予支持性政策引导。”
澳新银行(ANZ)驻香港的资深中国经济学家王蕊今年1月曾对BBC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可能会寻求其它财政收入来源,如房产税,以抵消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也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快速下行,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方,要有新的税种弥补土地财政收入的不足,所以筹集财政收入需要房地产税。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