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7月02日讯】今年4月以来,中国各地陆续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然而,两个月不到,这场核酸检测的“大跃进运动”,忽然降温,多地放宽或喊停了常态核酸。这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来看报导。
6月22日,安徽合肥对七天一次的核酸检测按下了暂停键,成为中国第一个退出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省会城市。
有大陆媒体引述中共卫健委的数据报导,从5月26日以来的一个月内,中国至少16个省份调整了防疫政策。在发布的调整防疫政策中,放宽类的超过八成。其中,安徽省放宽政策的数目最多。
据报导,安徽6地、江苏4地以及浙江1地,都暂停或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有5地降低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率,有5地延长了核酸证明有效期。另有7省13地的低风险地区往返人员,无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同时,大陆多地也开始出现核酸亭滞销,核酸采样员供过于求、薪水下滑等。
而这距离“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要求,过去还不到两个月。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硕士赖建平:“降温的原因,第一个是它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继续进行下去,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就会面临着崩溃的一个边缘。”
5月底,中共国家医保局宣布,只有住院的个人才能使用医保支付核酸检测费。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为常态核酸买单。在这之后,各地对核酸态度,开始变化。
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底召开10万人大会,也透露出地方需自行想办法救经济的信号。
旅美经济学者郑旭光:“中央也确实没有钱,因为抗疫三年花销很大,那你现在的动态清零,搞得都亏损。除了上海、陕西、内蒙几个省区,前半年是有盈余,其它都是赤字,3万亿的赤字。”
大陆“金角财经”曾核算,常态化核酸的第一年,36个“省会城市和千万人口级别城市”加起来,地方财政需承担的支出就是1209亿元(人民币,下同)。而今年1到5月的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了4513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则增加了4911亿元。
研究还发现,常态核酸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消费。脉策数据首席经济学家陈沁指出,以5月底的娱乐餐饮活动指数来看,实施常态核酸的城市比去年同期低了28.7%,未实施的城市则为20.6%。
赖建平:“常态化核酸检测,要在各种消费场所要扫健康码。很多人就宁愿不消费。不消费,压缩了内需,中国的经济就会面临很大的一个衰退的风险。”
除了救经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硕士赖建平认为,地方政府也想趁机平息民怨。
赖建平:“河南的一些什么村镇银行,老百姓取不出钱,他们去银行挤兑要钱,结果被政府给你异地的,用所谓的核酸健康码来压制这些人。所以各个方面极其巨大的民怨。”
由于背后利益惊人,核酸产业的贪腐问题也不断浮上台面。北京几家医疗检验机构最近被吊销执照。
而学者指出,常态化核酸检测,在目前阶段毫无意义。
郑旭光:“像奥密克戎这种传染力特别强的,那你常态核酸没有意义。你检测半天,你只是检测它感染没感染,没有任何防病毒的作用。纯粹是劳民伤财。”
6月28日,中共大幅缩短入境防疫隔离限制,将入境旅客的隔离时间从之前的“14+7”,调整为“7+3”。
郑旭光:“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清零了,但是嘴上又不能说,鼓还得敲、旗子还得打着。因为这个核心的面子放不下来。”
赖建平:“它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撑不下去。你不降温,你如果还是,那么多人得了感染,这会造成清零政策下不来,对中国简直是灭顶之灾。”
赖建平表示,中共的清零政策就是一场闹剧,如今执行不下去,常态核酸为了配合上头调整风向,也必须得降温。
编辑/王子琦 采访/易如 后制/王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