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1日讯】涨价,可能是最近大家在买东西时共同的一个感受。从去年开始,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物价开始飞涨。不仅如此,我们还看到美国、加拿大等国还陷入了,一方面物价攀升,一方面货架空空的窘境。
物价上涨、能源紧缺、缺工、缺船、港口拥堵是全球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我们每一个消费者的身上。从多方面来看,短期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还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报告还发出了滞胀的警告,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那好,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能源短缺和供应链瓶颈 加剧全球通胀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9月以来,欧美天然气、动力煤以及电力价格,纷纷刷新历史新高。
《华尔街日报》报导说,今年以来,原油价格已经累计上涨了64%;而在过去6个月中,天然气的价格也几乎翻了一倍;两者都达到了7年来的高点。
我们看到,能源价格上涨,是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疫情缓解导致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能源的供应紧张。
根据Rystad Energy的数据,201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不包括页岩油气)的勘探支出平均每年大概是1,000亿美元,但在原油价格暴跌后的几年里,年均支出下降了约50%,在500亿美元左右。而国际能源署(IEA)近日表示,今年全球石油和天然气的投资总额将比疫情前下降约26%,只有3,560亿美元。
除了能源紧缺之外,全球各大港口拥堵的情况也日趋严重。《纽约时报》报导称“一切都不正常了”,并描述这一现象时说,“供应链大混乱”(Great Supply Chain Disruption)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美国最大的港口之一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放东西了。随着主要港口应对惊人的货物堆积,这可能需要对世界航运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改造了。
美国多家媒体报导说,为了尽快解决货物积压问题,白宫提出了一项措施叫“90天冲刺(90-day sprint)”计划,要求洛杉矶港口的部分作业实行全天24小时运转。
实际上,港口拥堵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世界其它地方,比如英国、加拿大等国都出现了港口拥堵现象,货物不能及时到达销售端,又导致市场商品紧缺,货架空空的现象。
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迪拜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警告说,全球供应链的瓶颈,导致货运运输成本上升,并且将持续到2023年。
早在8月份时,中国到美国的40英尺集装箱的运费,已经超过2万美元。而在2019年,一个集装箱的运费大约也就只有1,400到2,000美元左右。
而在中共“能耗双控”政策下导致的大面积停电,更是让全球供应链的紧张状况雪上加霜。
旅居美国的中国经济学者黄峻分析说,中国的拉闸限电,将减少大约三分之一的产能,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主要涉及四个行业:第一是纺织品,第二是玩具、文具和办公用品,第三是电脑和电脑配件,第四是机械零配件。
据黄峻对中国境内厂商的调查估算,拉闸限电将导致圣诞节期间,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10~15%。而美国的零售商品大约有40%来自于中国,因此,美国零售商品价格将上涨大约4~6%。由于这个价格上涨只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两个月,因此会导致美国全年的通货膨胀上升大约1%,而在圣诞节期间物价大约会上涨15%。
而据福克斯商业频道(Fox Business)报导,一位拥有两家连锁食品超市的亿万富翁约翰‧卡西米蒂迪斯(John Catsimatidis)表示,通货膨胀和供应链的瓶颈问题,正在困扰着美国各地的超市和其他零售商。他预计,在未来60天,食品价格上涨将超过10%,而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会下降。
随着年底西方传统购物季的到来,白宫官员则提醒说,今年圣诞节期间,美国民众可能要面临物价上涨和一些货架空空如也的局面。
世界食品价格飙升 能源危机或带来粮食危机
事实上,食品价格上涨,也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由于供应条件趋紧、需求强劲,全球粮食价格已升至10年来的最高水平。
9月的食品价格指数是130.0点,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达到32.8%,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涨幅,主要是受谷物和植物油价格的推动。
9月的植物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7%,同比更上涨了60%;而谷物、乳制品和糖类价格的上涨幅度也都不小。
食品价格的上升,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水准,当然,也就会更加引发关注。那么,食品价格为什么也会上涨这么多呢?我们看到有几点原因。
首先,极端气候导致2021年全球农作物减产,并且极大地削弱了全球的谷物库存。美国农业部(USDA)8月份的报告说,排名全球前三的小麦出口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都出现小麦大幅减产的情况。这也让全球小麦面临供应短缺的威胁。
另外,巴西作为世界主要粮仓之一,今年也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导致多种农作物减产。而在极端气候和疫情导致的产业链断裂的打击之下,到今年年底,全球谷物的库存会被明显削弱。
其次,能源危机也将带来粮食危机,因为生产化肥的原料是煤炭和天然气。
9月15日,美国化肥龙头企业CF工业控股宣布,由于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企、生产已难以为继,将关闭位于英国的两家化肥工厂。而挪威雅苒国际集团17日也表示,他们在欧洲的6家化肥工厂将减产40%。
而全球天然气和煤炭价格的暴涨,已经开始推升化肥的价格。
由于当今农牧业对化肥的依赖性十分严重,一旦化肥短缺,产量就根本无法保证,粮食库存就会继续下降,并且会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
此外,像是大豆、玉米等农作物还可以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所以,一旦能源危机爆发导致燃油价格大幅上涨,也会进一步拉动大豆、玉米的价格,甚至造成粮食短缺。
中国通胀升高 滞胀风险加剧?
好,我们再来看看中国最近的经济情况。受大宗商品价格涨价和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创下25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了10.7%。煤炭价格9月份飙涨了74.9%,远远超出了8月份57.1%的涨幅。
与此同时,PPI和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消费继续萎缩、成本继续上涨,而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中游制造业成本上行等因素,正在往下游传导。而随着电价放开,通胀必然会加剧。
14日,中共总理李克强在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当天表示,就算放开电价升幅限制,对通胀影响也有限。但他的理由是,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以食品为主,电价在通胀计算中占比有限。
不过,他的这个说法马上被外界纠正,称这显然是“掩耳盗铃”。现实的情况是,电费升跌影响着各行各业,如果升幅过快、过大,各行业成本都将上涨,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承受。
而PPI和CPI的剪刀差,正反映出“滞胀”的风险,也就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风险。
我们看到,中共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超预期下行,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创下过去一年来最低的季度增长,而今年前两个季度的GDP同比增幅分别为18.3%和7.9%。
在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中,除了出口增长仍属亮眼以外,投资依然偏弱。不过,最弱的还是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4%,有所反弹,但仍然慢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还有分析指出,中国的出口目前主要是靠“价”在支撑,而“量”已经出现了回落,预计未来几个季度出口增速也将放缓。同时,基建和内需难以扛起稳增长的大旗。倘若未来外需超预期下滑,内外需同步趋弱,经济面临的压力就会更大。
而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看上去和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的报告中所担忧的情况也有所相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说,全球可能面对经济不景和高通胀同时夹击的风险。滞胀阴影将不利于民生,更不利股市和楼市等资产价格,成为今年第四季环球股市的一大隐忧。
这样看来,我们可能还要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