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9月15日讯】说起中秋送礼,已经成了过中秋节的一大节景,行之有年。中秋送礼的起源到底有多久远呢?您不妨在心中先猜猜,试试看猜中否。可知古今两个“中秋”送礼风尚不同,这两个中秋有何区别呢?上古、中古时期的中秋并不送月饼,送什么呢?中秋月饼什么时候普遍起来呢?形状模样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吗?
古今两个中秋
古来有两个“中秋”,庆祝和送礼的习尚也很不相同。太阳带来的“秋分”这一天,节气中真正的“中秋”,秋天的中点,落在秋天“昼夜均分”的这一天(现在的阳历9月23日前后);而仲秋这个月的望日(现在的黄历八月十五日),是民俗中的“中秋节”。
上古时期的古人非常重视一年的“中秋”,即秋分这一天。在这一天举行祭月大典来展现崇敬之意。中秋祭月已经和中华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了。我们从《大戴礼》中可以看到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大典,称为“夕月”。《周礼注疏》:“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清代,中秋时都举行祭月的天地大礼,“秋分,夕月于西郊”,由天子领百官在王宫西郊祭祀月神。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源头就来自秋分夕月的古礼。
“中秋节”一词出现在唐代,唐末宋初有无名氏《洞仙歌》唱:“桂风高处,渐近中秋节。”唐代开元年中,已有中秋望夜玩月的风尚了,唐玄宗很喜爱在宫中赏月玩月,但唐代《通典》记载的正式节假中还没有“中秋节”。
北宋时,中秋节已经是个大节,喜洋洋、热闹非凡。京都的大道店家树立彩楼,装点各种锦饰旗帜,店家酒旗招摇。《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饰”。到了夜晚,赏月玩月是重头戏,“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人车结聚夜市,通霄热闹不夜城。
南宋也是一样热闹庆中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节”赏月:“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 ‘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这一天杭州人除了登楼、登台赏月之外,夜晚不宵禁,“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古人的中秋不送月饼送什么?
再来说说中秋节的送礼,古人的中秋不送月饼送什么呢?周王于秋分祭月同时关怀百姓,这是周代礼制。当时民风重敬老,于是中秋时送糜粥关怀长者,不是送月饼。糜粥滋补好消化,适合长者食用摄取。这种礼制唐代犹存,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记载秋节敬老,送养老食物、送手杖。这时月饼还不是中秋的时尚风物。
到了宋朝,“月饼”登场了,但不是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南宋时,都城钱唐(杭州)的市场中常见卖“月饼”,但不是烘烤的香酥月饼,是一种蒸的点心,宋代周密风土记《武林旧事》把它列为“蒸作从食”一类,和大包子、豆沙馅、荷叶饼等等并列,是一种常民副食、点心,一年四季都卖。
中秋月饼何时普及?
吃中秋月饼成了普遍的中秋民俗,送月饼成了中秋节景起于何时呢?大家常见这样的传说:元末以月饼夹传“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并未见于史册。明代时,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民间普遍做出又大又圆的月饼拜月亮,对月神寄上“月圆、饼圆、人团圆”的心愿。当时的月饼有多大呢?刘侗《帝京景物略》说“饼有径二尺者”,拜月之后,务必每个人都要吃到。月饼也是亲朋间互相馈赠的好礼,送人月饼就是寄上“团圆”的祝福。明代诗人夏日《中秋日恭述》描写“月饼黄金似”,黄金色的月饼,想必是酥烤的方式做成的了。
清代的中秋节习俗延续了明风。顾禄《清嘉录》说“吴县志:中秋卖饼谓之月饼”;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饼》记载,到处都以月饼拜月,大的“月饼”直径一尺多,饼面上画着月宫、蟾蜍和玉兔这些传说角色儿的形状。拜月之后,家人共享月饼,每人一份,也要给未能归乡的游子留一份,有些人家把月饼留存到除夕夜才吃,叫做“团圆饼”。
清代章回小说中出现了月饼的场景,《红楼梦》中,中秋节前一日荣府里,“西瓜月饼都全了,只待分派送人”,伴着贾家人赏月过中秋。由上述的风土民俗志中,见到月饼在明清两代普及的情况。@*#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