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0月28日讯】美参议院通过巴雷特高院大法官提名;钟翰林欲寻庇护遭国安处带走,学生动源三成员被捕;传言不被邀请,林郑下周访京讨论惠港措施;港大学生会抵制中共党员任副校长,舆论批黑箱作业;高调抗美低调求和?专家揭习近平真实想法;习近平不定接班人,五中全会人事布局消息流出;238天零确诊?江西突发“重要防疫通知”。
参议院通过巴雷特高院大法官提名
26日晚间,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以52比48票,确认了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选。48岁的巴雷特因此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女性大法官。
当日,美国总统川普亲自出席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就职典礼。川普也成为继里根总统后,提名最多大法官的总统。
巴雷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丈夫杰西(Jesse Barrett)是一名联邦检察官,他们有七个孩子,包括两名从海地收养的孤儿。
巴雷特成为大法官,意味着未来美国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增至六位,与自由派法官形成六比三的稳定格局;一些美国的重要争论,例如堕胎、枪支管理,甚至到总统权力等问题,都可能重新回到传统的路上。
香港前学生动源召集人钟翰林,27日早上前往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时,怀疑被香港国安处人员带走。
居英港人组织Friends of Hong Kong对《苹果日报》表示,钟翰林因涉嫌违反“港版国安法”,原定27日到警署报到,但因担心“冇可能返出嚟(没可能再出来)”,所以早前向其组织求助。
Friends of Hong Kong指出,由于护照被扣,钟翰林无法离港,故协助他向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
钟翰林27日早上前往美国驻港澳总领事馆,但因领事馆未开门,便于圣约翰大厦一间咖啡店坐下。上午8时许,他发讯息表示正被人跟踪,随后失联。有目击者表示,怀疑是警方国安处人员将钟翰林带走,向中环美利大厦方向离去。
下午2时许,学生动源在Facebook发文称,前学生动源成员何忻诺和陈渭贤,亦在往警署报到后被捕。
警方当日则证实,拘捕2男1女,涉嫌在网上发表有关煽动他人分裂国家的内容,违反“港版国安法”第21条。警方还称行动仍在进行中,不排除会有更多人被捕。
传言不被邀请 林郑下周赴京讨论惠港措施
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声称在10月20日之后启程上京。近两日有消息盛传,林郑未必能在本月内前往北京与各部委会面,原因是北京在开五中全会,各部委根本无暇接待。消息说,北京根本没有邀请林郑,北上只是她的一厢情愿。
27日,林郑出席行会前透露,将于11月3日出发前往北京,讨论惠港措施,预料留京三天,并会在完成北京行程后将转往广州及深圳,讨论大湾区及港深合作,但不会讨论大湾区投票安排。她未回应此次访京会不会与习近平会面。
被问到押后访京的原因,林郑解释,由于五中全会刚刚开始,一定不可与会议撞期。她强调,押后访京时间对11月底发表施政报告无影响。
特区政府近期公布,正在研究允许居住在大陆的香港人在立法会选举时在大陆投票。林郑早前在接受陆媒采访时,称大湾区投票是“社会诉求”。
香港民意研究所27日公布调查显示,六成八香港市民反对选民在大陆投票,支持的市民不足两成。
港大通过副校长任命 学生会谴责校委会一意孤行
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27日举行会议,通过任命两名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申作军、宫鹏接任港大副校长。由于申作军被指在清华担任中共党委,引起外界关注。校委会本科生代表李梓成对结果感到难过,港大学生会会长叶芷琳亦感失望及遗憾,并表示不排除采取后续行动。
港大公布,校务委员会议决委任申作军为副校长(研究),宫鹏为副校长(学术发展),傅华伶为法律学院院长,任期皆为5年。
校委会本科生代表李梓成在会议前表示,将在会议上提出动议,延后副校长的任命,并展开尽职调查。他在会后表示,自己有投反对票,对结果感到难过,对香港未来社会环境,及港大自主感到忧虑。他强调,学术发展最珍贵是多元化及容许提出问题,但他在会上看不到这两项元素。
港大学生会会长叶芷琳亦感失望及遗憾,她认为校委会一意孤行,无视学生声音。港大学生会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校委会无视逾4,200名港大师生和校友的声音,一意孤行通过是次委任。“香港大学百年基业,一直秉持‘明德格物’的精神,但港大高层视之无物,更公然背弃师生。他们的恶行定必刻画在历史当中,受世人唾骂。”他们认为,是次委任等同宣告香港大学院校自主和学术自由的终结,但不能就此灰心。预料港大及香港教育界将在未来面临更多挑战,“学生与教职员必须更关注校政决策,坚守最后防线,勿让港共政权继续入侵校园。”
港大学生会又呼吁学生继续关注事态发展,亦不排除采取后续行动。“党委被委任为港大副校长,此先例一开,未来政治干预只会越趋严重。但港大之未来掌握于港大师生手中,我们必然不能让张翔与其朋党控制港大,败坏港大清誉。”
港大学生会27日下午在校务委员会开会之前,到纽鲁斯楼递交由约4,200名学生、教职员、校友联署的声明。指申作军和宫鹏的背景与政治联系受到学生与公众质疑。尤其是申作军被传媒报导曾在清华担任中共党委委员。校方委任党委成员进入决策层,败坏港大声誉,也与校方一直提倡的校园不应成为政治角力场所相违背。并要求申作军公开书面回应是否中共党委委员。声明也指,申作军和宫鹏均曾与校长张翔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共事,质疑构成利益冲突。要求校方回应并作出调查,以及公开遴选委员会成员及遴选准则。
数十名学生在港大纽鲁斯楼外请愿,并举起“抗议港大赤化”、“力拒党委治校”、“遴选制度不公”等标语抗议,他们一直留守至校委会会议结束。
11名校董也向校委会发出公开信,要求延后申作军的委任议案,并让申作军申报其政治身份。公开信指,传媒报导申作军担任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党委委员,其后有关资料被删去,引起港大各持份者关注,担忧港大与大陆学校一样变成“党委治校”。
高调抗美低调求和?专家揭习近平真实想法
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活动中,高喊“以战止战、以武止戈”,摆出一副不惜与美国交战的架势。
然而,中共官方不仅没有作出高调反美的举动,相反,胡春华等中共官员还密集会见美国商界人士,表示愿意履行川普政府已经不感兴趣的美中贸易协议。
对于北京高调抗美、低调求和的矛盾表现,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认为,北京这么做是要给美国人传递一个信号,但主要是做给中国民众看的。
任戴博对美国之音表示,习在纪念“抗美援朝”讲话中,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他认为,这才是习讲话中最重要的意思。也就是说,习最重要的听众观众是国内的,要求民众支持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或控制。
任戴博说:“他(习近平)觉得如果中国人民有一个危险感,觉得中国有可能在受到侵入,他们就会更积极地支持共产党。”
习近平不定接班人 五中全会人事布局
10月26至29日,中共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戒备森严的北京京西宾馆召开。
五中全会前,中共海外党媒曾刊文称,五中全会一向是人事安排的一个重要窗口,历史上至少有八次涉及人事调整。所以此次会议格外引人瞩目。
《苹果日报》27日报导称,本次会议将不会有重大的人事任命,被指寻求连任的习近平,其接班人将继续不会浮出水面。
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习近平害怕引起祸乱,所以不急于在五中全会抛出接班人。但也有观点认为,习近平不太可能搞终身制,随着时间的延续他肯定要确立接班人。
不少观点认为,五中全会或为习近平继续独揽大权铺路。
“美国之音”报导,习近平会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前,完成“习家军”的人事布局。中共官媒近期也再次大谈特谈“习思想”。
分析人士表示,五中全会不只是要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还会在政治层面进一步巩固习近平政权,甚至为习近平在2022年中共二十大后继续独揽大权铺路。
分析还认为,中共大力宣传,使“习近平思想”达到无所不在的程度,反映出习近平紧抓全国意识形态,以巩固其个人的地位。
此外,本次全会将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该条例由政治局在9月底审议完毕并公布全文,被视为习近平进一步巩固权力的动作,即手握党政军大权的习,可用此条例对200多名中央委员及100多名候补委员进行直接约束。
此前传出习近平欲改回党主席制,以便永久当“习核心”。有观点认为,按此条例,中共总书记已经扩权成功,习并不需要主席制了。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条例未像自去年4月正式执行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一般,反复出现“习核心”的字眼。
《苹果》引述政治学者的分析说,习上台后提出依规治党,此中委条例的出台便完成了对共党的高中低层的法治规范,相对用字没那么“露骨”,反映习在今年因处理美中关系、中共病毒疫情和外交等诸多问题的手法面临一定的内部压力。
有学者分析,中共内部在习多年的整肃下,已没有明显的反对力量,此中委条例有助习防止中委会内再形成有力的反习派系,特别是此条例出现在五中全会召开前,以及内文强调“两个维护”,显示习在党内仍有绝对权威。
该学者还认为,此中委条例也是为习连任铺路,确保身兼中央或地方党政军大员的中央委员们对习忠诚,并称五中全会将变成效忠竞赛,以此来争取二十大晋身习班子。
238天零确诊?江西突发“重要防疫通知”
最后来关注一下大陆疫情的相关消息。
中共病毒疫情持续在全球蔓延。近期中国云南、山东、新疆等地也接连爆出新一轮疫情。就连先前声称238天零确诊的江西省丰城市也发出“重要通知”。
据江西发布微信号10月25日消息,近日,丰城市中共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重要通知,要求全市要全面启动实施扫码验码、测温、查戴口罩防控措施。并指示各政府部门加强进入丰城市的人员健康监测,外来人员也得自备七天内的核酸检测证明才能进入。
另外,从10月24日至26日,新疆喀什地区通报的确诊数字已达到164人。喀什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25日晚已经启动一级响应。并对喀什地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