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太子废立风波

圣祖仁皇——康熙大帝传记之十六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一生勤政审慎,在位六十一年开创清初承平盛世,成为历史上唯一集圣、仁于一身的贤明君主。当步入人生的暮年时,他在处理国政之余,一个重要的问题萦绕心头,那就是如何为清王朝选择最合适的继承人。

据史书记载,福寿双全的康熙帝,拥有五十五位子女,其中皇子就有三十五位,长大成人者二十四位。对待皇子,康熙帝既是慈父也是严父,为培养其德才倾注了许多心血。皇子们长成后,也大多才华出众。放眼在整个清朝,康熙帝的儿子们都是最优秀的皇子群体。不过,他们也成了立储烦恼的原因所在。

怀着对结发妻子的挚爱,康熙帝早早册立了太子,但是在几次宫廷风波之后,皇太子被两度废立,其他的皇子们为谋得储位明争暗斗,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带给老年康熙帝许多伤感和无奈。那么,康熙帝最终是如何选定他的继承者,让盛世得以传续呢?

父子情深

嫡子胤礽,仪表英武奇伟,天资聪颖。朕谨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举办典礼,册立他为皇太子。——康熙帝

(出处: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资粹美。兹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载稽典礼,立为皇太子。——《康熙朝实录》)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公有领域)

清朝皇位的继承,有个皇帝生前不预立太子的祖训,但是在康熙朝是个例外。康熙帝和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是少年夫妻,相伴十载光阴,感情深厚。赫舍里氏非常贤德,为人诚孝节俭,以宽仁之心治理后宫,有力地辅助康熙帝渡过亲政早期的阶段。

赫舍里氏育有二子,长子承祜天性聪慧,是帝后的掌上明珠,可惜四岁时夭折。皇后悲痛欲绝,为此大病一场。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再诞皇子,康熙帝万分欣喜,为孩子取名保成,寄予平安成长的祝福,这便是嫡次子胤礽。然而不幸的是,赫舍里氏因难产,当天下午就崩逝了,芳龄二十一岁。

喜事突然变成丧事,康熙帝换上丧服,为深爱的皇后举办隆重的葬礼,几乎每天都到她的梓宫前致哀,一去就是半日。之后的几年,康熙帝每到皇后忌日,就暂罢朝政,亲自祭奠亡后。他还亲自为皇后撰写谥文,缅怀其贤德。这是康熙帝唯一一篇为女子而作的册谥文,足见帝王真情。

康熙帝更把对发妻的情感,倾注到了遗孤身上。胤礽刚满两岁,康熙帝一改满清祖训,在取得孝庄太后的同意后昭告天下,册立胤礽为皇太子。胤礽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册封的储君。

太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康熙帝身边长大,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父爱。康熙帝不仅视他为国家未来的皇帝,更把他当作最心爱的儿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四岁的胤礽患上天花,康熙帝爱子心切,便停了所有政务,下旨从二十七日至次月初九,把所有奏章送往内阁处理,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他度过危险期。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特命翻修宫殿,名为“毓庆宫”,作为太子东宫,以示恩宠。

随着太子的成长,康熙帝也非常重视太子的教育。胤礽在很小的时候,康熙帝会在处理政务之余,亲自授书;六岁时,康熙帝又安排大学士做太子老师,讲解儒家典籍。

从未见过母亲的太子,对高高在上的父皇充满了依恋和敬爱,父子亲情也很浓厚。胤礽十四岁时,已经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少年储君,并遵照康熙帝的旨意,开始刻苦的学堂生活。

太子其人

皇太子从来只知道读书,其它嬉戏享乐之事一概不知。——康熙帝

(出处:皇太子从来惟知读书,嬉戏之事一切不晓。——《康熙起居注》)

《日讲四书解义》,拉萨哩等奉敕撰,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府刊本。(寺人孟子/Wikimedia Commons)

清朝的皇帝非常勤政,清朝的皇子们在学业上也是极度用功的,从六岁起开始读书,不仅每天要从早学到晚,一年中也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生日、皇帝生日(两天)、除夕(半日)这六天半的假期。有的皇子会一直读到三十岁左右,刻苦的程度是今人难以想像的。

《康熙起居注》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一篇,详细记录了胤礽在专属学堂“无逸斋”的上学过程。那时正值夏天,今天的学生还在放暑假呢,皇太子却已经开学了,而且是从早到晚至少十个小时的满满的课程安排。

卯时(5—7时),天刚蒙蒙亮,胤礽在老师到来之前进入书斋早读。

上午,三位老师汤斌、耿介、达哈塔向胤礽行礼,侍立于东侧,起居注官立于西侧。胤礽朗诵《礼记》篇目和经义中的一篇,共一百二十遍。接着,胤礽把书交给老师,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有时候,康熙帝下朝后会来到学堂,询问太子功课,和老师们讨论学习要领或者书中大义。

父皇离开后,胤礽回到座位上继续学习。一般在巳时(9—11时),胤礽开始练字,写汉文数百至千字,满文一章。老师点评书法后,他继续读《礼记》等篇目共计一百二十遍。

中午,胤礽与老师用膳。膳毕,他也不稍事休息,而是继续温书或者习字。下午,胤礽习射,之后回到无逸斋,向老师讲解文章要义。师生交流一番过后,就到了薄暮时分,这才下学。

胤礽的学业枯燥又繁重,又是在酷热天气下,单单是一百二十遍的读书环节,就足够磨炼心性了。这个读书方法,来自康熙帝的经验。他曾说:“朕年幼时读书一定要读满一百二十遍,不如此不能理解文章真义,所以也教导太子和诸皇子也这样做。”[1]胤礽也很聪明,一般读书读到八遍就可以背诵了。但是哪怕他对书本内容很熟悉了,还是会遵照康熙帝所言,读满一百二十遍才结束。

一废太子

汉唐以来,太子年幼,尚能无事;如果太子长大了,身边的小人开始结党营私,很少有安分守己,不生事端的。——康熙帝

(出处: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皇朝通典》)

胤礽画像。(公有领域)

这样一位聪慧而勤奋的太子,颇有康熙帝早年的影子。胤礽继位,似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又悄然发生着变化。

康熙二十九年(1695年),康熙帝在亲征葛尔丹途中,身患重病。胤礽与皇三子胤祉奉旨,赴行宫侍疾。胤礽拜见康熙帝时,脸上没有悲伤的表情,康熙帝见了非常不开心,说他没有忠君爱父之心,就打发他先回京城了。

胤礽为何对别人表现出漠不关心呢?太子出生以来,就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习惯了高高在上,一切都以为是理所当然的。《清史纪事本末》认为,太子性格仁弱,做事情率性而为,不知道掩饰内心的想法;他在皇帝面前,疏忽了很多礼节。康熙帝多次责备他,父子之间的嫌隙、猜疑,渐渐生出。

另外,胤礽性情的变化也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来自众多优秀皇子的压力。康熙帝的二十几位皇子,才能优异者很多,皇长子胤禔随帝出征、巡视,深得器重;皇三子胤祉颇富文采,主持过编书工作;皇八子胤禩精明世故,广结善缘,朝中拥护者甚多。其他皇子也大多才能出众,他们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储位的觊觎。

还有一点,康熙虽然关心太子,但毕竟国事繁忙,日理万机,不能时刻在太子身边。太子身边有一群逢迎、谄媚的官员和侍从,时日久了就会受到影响,养成傲慢无礼的性情。即使太子无意篡位,那些浅薄庸俗的势利小人,为了将来的荣华富贵,热衷于投靠“新主”,做一些逾越礼制甚至是违法的事情,不断制造皇帝和储君之间的矛盾。康熙帝发现这种危机后,断然将这些人严惩,以肃清东宫环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处置了四名下人,把小厮、茶房人、膳房人等或圈禁、或处死。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罢免了“太子党”之首、外戚重臣索额图,将其送至宗人府拘禁。索额图曾怀私倡议,皇太子一应服饰用品皆用黄色,一切礼仪制度几与皇帝相同。康熙帝认为,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2]

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终于在五年后爆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携诸皇子行猎,宫中传来消息,年幼的皇十八子染病夭逝,康熙帝悲痛不已,胤礽则没有流露出任何伤感之情。康熙帝大为失望,叱责他对亲兄弟毫无友爱之意。胤礽却忿然发怒,甚至派人偷窥康熙帝在行宫中的行动。

康熙帝无法容忍下去,召集诸王、百官,命胤礽下跪,垂泪宣布废太子的谕旨。诏书中写道,胤礽罪过主要有五。一是不法祖德,不遵帝训;二是奢侈无度,远超皇帝;三是漠视手足,无情无义;四是培植党羽,对抗皇权;五是窥伺君父,探听起居。

这样的太子,是万万不能把天下交给他的,因此,康熙帝决定废太子,将其幽禁,由皇长子看守。

废太子的决定,对康熙帝和胤礽都是巨大的打击。当时宣谕完毕,康熙帝就痛哭扑地,伤心不已。从小高高在上的胤礽,无法接受突如其来的打击,变得神智失常。白天,他昏昏欲睡,半夜才进食;吃饭吃七八碗不知道饱,喝酒几十杯也不会醉;说话颠三倒四,做事没有章法;每天疑神疑鬼,担惊受怕,遇到雷雨天气更是恐惧得不知所措。

康熙帝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而其他皇子激烈的夺嫡之争,更让他烦恼。储位空悬,年长的皇子中,皇长子和皇八子为争太子之位明争暗斗,其余皇子、大臣纷纷依附,结成党羽,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注释:

[1]《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丙辰条。
[2]出自《皇朝通典》卷53。

点阅【圣祖仁皇——康熙大帝传记】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