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市、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仅仅10秒钟,中国北方这座150人口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80%以上正在酣睡的人们,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就被埋在瓦砾之下。
中共官方数据显示,唐山大地震导致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7200个家庭全家死亡。但是,民间流传的死亡数字是:至少60万。 据原河南医科大学医师、美国耶鲁大学退休癌症研究员张育明先生讲,唐山大地震的震级实为9级,死亡人数高达75万。
中共高层早就得到地震预报
1972年,周荣鑫任中国科学院中共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当时,国家地震局归中国科学院管,由他直接领导。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发生7.4级地震。此后,大多数专家认为,辽宁南部50年内无大震,有的则认为有5至6级地震。但是,北京地震队的耿庆国认为,一两年内,辽南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
耿庆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系地震专业的毕业生,1968年,任地质部物探所地震预报室技术负责人,1970年起,在北京地震队工作。他通过对中国西周以来干旱和地震关系历史记载的研究,提出“旱震理论”。他发现1972年华北和渤海地区出现百年不遇大旱,构成8级地震或两组7级地震的物理背景,于是,他在1974年5月31日写报告,作出辽南一两年内可能有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的中期预测,上报中国科学院,周荣鑫看到了这个报告。
1974年6月15日,周荣鑫签发了中国科学院给国务院的报告,介绍了地震专家的三种意见,明确提出:“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6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切实加强几个危险地区的工作。”他还向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的副总理李先念做了口头汇报。
1974年6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批转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国办发【1974】69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京津一带、渤海北部等地区,可能发生5至6级地震。“报告提出的一些地方今明年内可能发生强震,只是一种估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要立足于有震,做到有备无患。”同时成立了京津唐张协作组和渤海协作组,以加强对这两个危险区的短期临时监测。这份国务院文件下发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山东等7个省区市。
1975年1月,中共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荣鑫被任命为教育部长。当时,他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一时还交不出去,离开科学院之前,周荣鑫亲自签发了给国务院的最后一份报告,再一次强调,京津唐张一两年内可能有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但是,1975年11月,毛泽东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打倒邓小平。周荣鑫被认为是邓小平的黑干将之一,也被打倒。周荣鑫当年提议成立的监测地震的京津唐张协作组,被国家地震局的造反派认为是周荣鑫搞的“条条专政”,一再“深揭猛批”,导致协作组工作陷于瘫痪。这些造反派还压制了耿庆国1976年7月中旬根据五项气象指标做出的可能发生地震的短期临时预测。结果,1976年7月28日晚,几十万人在睡梦中丧命。
唐山大地震中的“青龙奇迹”
1976年7月17日、18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在唐山举行。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组长汪成民要求在会上发言,当时主持会议的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不同意,让他在晚上的座谈会上谈,还特别强调,他的话不能代表国家地震局。因为在当时,汪成民等一批年轻地震工作者认为,京、津、唐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他们的观点与国家地震局领导的观点不一致,且不受重视。
17、18日晚上的座谈会上,汪成民向与会者谈了3点看法:(1)从国际上看,很多地方发生7级以上地震,表明目前世界上的地震处于活跃时期。(2)从中国地震活动的动向、发展趋势,以及电流、地磁、地应力等活动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看,对京、津、唐、渤、张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要引起极大重视。(3)要加强防震、抗震措施,建立组织,大力宣传地震知识。
汪成民明确指出,7月22日至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6级地震。
当时,唐山市青龙县科委分管地震工作的王青春,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听到汪成民的预警后,非常焦急,会议一结束,立即赶回青龙县,到家时已是7月21日晚上。他连夜整理好会议记录,7月22日,向县委领导做了汇报。
青龙县委书记冉广岐对这个地震预报非常重视,顶着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向全县预告灾情,并进行了防震部署。县里通过广播、会议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介绍地震知识,防震方法,还把防汛和抗震结合起来,每个公社安排一名书记,一名工作队负责人,具体落实防汛抗震工作。
7月25日,冉广岐专门召开县三级干部800多人开会,作了可能发生大地震的报告。他要求与会干部必须在7月26日前,将震情预报通知到每一个人。县委还专门召开电话会议,向群众介绍震前预兆,并下达命令:一律不准在室内做饭、吃饭,不准在室内睡觉。当晚,近百名干部急匆匆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地震发生前,青龙县的老百姓几乎都被紧急疏散到室外。
7月28日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距离唐山115公里的青龙县,毁坏房屋18万间,完全倒塌7300多间。但是,全县47万人,仅有一位老年妇女因地震引发心脏病发作死亡!
199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20周年之际,联合国代表科尔博士向冉广岐颁发了纪念章,表彰他在创造“青龙奇迹”时的贡献。后来有人问冉广岐:“您作为一把手发布临震预报,压力大吗?”他回答说:“我也有老婆孩子,也有自己的事业。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量哪。不发警报而万一震了怎么办?”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预警一直不断
早在1967年10月20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前9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谈到:应在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出现异常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68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8年:唐山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着手组建唐山地震监测网。唐山市区的40多个监测点都有专人负责,每天报给他数据。
1975年12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前7个月,地质部地震队上报给国家地震局的《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中,将唐山圈进危险三角区,明确指出:“1976年可能发生大于6级的地震。”
1976年初,唐山大地震发生前6个月,杨友宸在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份,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前2个月,国家地震局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上,杨友宸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1976年7月6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前22天,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工作人员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1976年7月14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前14天,地质部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唐山地区出现7大异常。唐山二中群测点负责人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1976年7月23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前5天,唐山乐亭红卫中学群测点负责人侯世钧预报:即将到来的大震最低为6.7级,最高可达7.7级。
1976年7月27日18时,唐山大地震发生前9小时,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的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强于7.3级的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尽管有关唐山可能发生大地震的预警,像警钟一样长鸣,但是,当时的中共最高层正忙于批判“不肯改悔的党内最大的走资派”邓小平、“反击右倾翻案风”,没有人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心上。所有这些地震预报,最后都没有引起中共中央的重视。中共中央不重视,中共河北省委、唐山市委也不可能重视。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讲“人命关天”。但是,中共从来不把人当人看,死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多少亿人,对于中共来说,不过是一个数字。中共当政70年,类似唐山大地震这样的悲剧,在中华大地上,一遍又一遍重演。每一场大的天灾背后,都有中共制造的人祸。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