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汉朝国贼董卓,反董联军却没一个进攻董卓的,面对国难,曹操的选择又是什么?曹操的好朋友,反董联军的盟主袁绍不打董卓,究竟在忙什么呢?
我们上集讲董卓人神共愤,做了很多坏事。董卓之所以进京就是因为何进和袁绍的邀请,现在董卓控制朝廷,废立皇帝,可以说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袁绍面对宦官杀起来那是下手毫不留情,现在面对残暴的董卓,袁绍傻眼了。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董卓要废立皇帝,找袁绍商量,袁绍听了,知道这事肯定不能答应,答应了就是千古罪人了。袁绍就骗董卓说,“这么大的事情,我袁某人哪里能做主呢?我叔父是太傅,我找他商议一下。”董卓就说了,“刘氏的后代不足以留着。”袁绍听了,这话说得也太嚣张了吧。袁绍也是有骨气的,不回答董卓,一句话不说,把身前的刀一横,做了个长揖,一躬到底,转身潇洒而去。离开董卓后,袁绍不敢在洛阳久留,就往现在的河北冀州去了[1]。
当然逃跑的不止袁绍一个,这个时候曹操也在逃离洛阳的路上。董卓要招曹操做骁骑校尉,曹操一听,那肯定不干。曹操不愿意和董卓这样的人为伍,就换上便装,连夜偷偷溜出京城,回自己老家去了。到了陈留,曹操听闻汉少帝被董卓杀害的消息后,散尽家产,招募士兵。
公元189年黄历十二月份,正值隆冬,曹操首兴义兵,第一个组织军队反对董卓的暴政。
第二年公元190年一月份,十一路诸侯形成反董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这十一路里并没有曹操。分别是:
渤海太守司隶校尉袁绍
南阳太守后将军袁术
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
陈留太守张邈
广陵太守张超
东郡太守桥瑁
山阳太守袁遗
骑都尉鲍信
董卓听说关东联军反叛自己,做了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把袁绍他们一家留在洛阳的一百多口全给杀了,其中就包括袁绍的亲哥哥袁基和叔父袁隗。所以当时关东联军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无不为袁家感到悲伤,而袁绍、袁术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第二件事情就是将东汉首都洛阳近百万人口迁移到长安,从洛阳到现在的西安要沿着秦岭北麓走,并不好走。路上没有吃的,董卓的士兵又随意侵犯老百姓,所以这一路上饿死了很多人,尸体堆满了道路。之后董卓又一把火把偌大的洛阳城完全焚毁,宫殿、庙宇、民宿,没有能幸免。一场大劫过后曾经繁华如梦的洛阳城二百里的范围内袅无人烟。
董卓的行为激起极大的民愤,但是面对董卓强悍的西凉兵,反董联盟的这十一路诸侯(除了鲍信)各怀鬼胎,没有一个愿意派兵进攻董卓的。只有两个人,虽然不在这份反董卓联合军的名单之内,真正想要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起义兵讨伐董卓,一个人是孙坚,而另一个就是曹操(其实还有一个是朱儁,但是朱儁的事情写起来就复杂了,暂且略过)。
我们中国人讲,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一个人平时和你关系很好,然而在危难的时候才能看出他是不是你真正的朋友。而在国家遭遇危难,朝廷被奸臣把控的时候,才能看出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忠义之士。在公元190年董卓残害百姓,荒淫无度,祸乱国家的时候,只有孙坚和曹操两个人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下,敢于去履行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孔子认为君子“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面临应到的危难毫不推辞,说的就是曹操和孙坚这样的行为。
当时各路诸侯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袁绍驻扎在北面的河内,弟弟袁术驻扎在南面的南阳,而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和鲍信驻扎在酸枣这个地方,各个诸侯都惧怕董卓,而不愿向洛阳进军。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曹操对当时的诸侯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曹操说[2],“我们兴义兵为国家除去国贼,现在我们大兵已经集合,还有什么迟疑的呢?现在董卓焚烧洛阳城,劫持天子,人神共愤,这正是上天要灭亡董卓的时候,我们要一战平定天下,机不可失。”然而这些诸侯没有一个人行动,都害怕在对抗董卓的过程中损失自己的部队。曹操非常失望,自己就带领从陈留招募的几千名士兵向洛阳进发,只有张邈的部下卫兹跟随曹操。
曹操在汴水遇到董卓的部将徐荣,曹操的士兵都是新兵蛋子,兵又少,哪里打得过精锐的凉州骑兵。曹军从早上战至日暮,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将军卫兹在重重包围中力战身亡。乱军之中曹操被射过来的箭射伤,自己的战马也受了重伤[3]。这个时候形势危急,曹操的族弟曹洪看到了,策马来到曹操身边,翻身下马,要把马让给曹操,曹操一开始推辞。曹洪对曹操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但是不能没有您啊。”曹操这才骑上战马,曹洪披坚执锐,步行护卫在曹操左右,趁着夜色两人勉强得以逃脱。
曹操深受战伤,身披战甲,骑马回到酸枣,远远就看见酸枣的营寨内歌舞升平,反董联军不是在喝酒,就是在高歌。曹操想起阵亡的战友,非常失望,走上前去对诸侯说[4],“如果让渤海的袁绍进逼孟津,我们酸枣的联军进攻成皋,占据险要的关隘;而让袁术从南阳进攻武关,威胁长安,我们深铸壁垒,声东击西,平定天下指日可待。但是现在你们打着兴起义兵的旗号,却在这里按兵不动,整日高歌纵酒,实在是让全天下的人寒心啊,你们应该感到羞耻!”曹操说曹操的,可是联军内部没一个人听曹操,心里都在笑话曹操,你曹操不自量力,带着这么点兵被打了个落花流水吧。
曹操虽然兵败,对联军非常失望,仍然心怀报国的志向。曹操又和夏侯惇一起去扬州募兵,招募了四千兵。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手下士兵哗变,大晚上烧曹操的营帐[5],曹操从睡梦中惊醒,拔出宝剑,趁着火光杀了数十叛军,其他的叛军一看打不过曹操,就一哄而散了,曹操拔剑冲出营寨,遇上夏侯惇,两个人回来收拾残兵,只有不超过五百人没有叛逃。曹操依然不甘心,带领残兵驻扎在洛阳北面的河内,希望反董联军能早日击败董卓。
河内在黄河以北,曹操为什么大老远的从扬州带着士兵要来河内呢?当时曹操对酸枣的联军已经非常失望,但是曹操仍然不甘心,这个时候曹操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名声非常好,声名远扬,不仅如此,这个人还有雄才大略,手里还有军队,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还是曹操的旧相识、老朋友。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曹操的老朋友、老上司,反董联军的盟主袁绍,袁绍这个时候就驻扎在洛阳以北的河内。可是曹操来到河内以后,袁绍忙里忙外的,但是并没有南下进攻董卓,袁绍天天在忙啥呢?袁绍先后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另立皇帝[6]。董卓废立汉朝皇帝,袁绍想了,你可以立皇帝,我也可以啊。所以袁绍就联合一些诸侯准备立一个叫刘虞的人为皇帝。袁绍前去找曹操,曹操就说了,“我们兴起义兵,远近的人民都支持我们,正是因为我们讲义。现在皇帝年幼,被国贼劫持,并不是皇帝有多坏,问题出在董卓身上,我们现在另立皇帝,一定是乱上加乱。”所以曹操不答应。
曹操不答应袁绍又去找自己弟弟袁术,这次更离谱,袁绍造谣说,“我们现在这个小皇帝啊,其实不是老皇帝亲生的,我们应该另立刘虞为皇帝。”袁术一听,没出息,有本事立新皇帝,还不如立我们自己袁家的,你看我,以后自己做皇帝。袁术内心其实早就心怀不轨,想要自己做皇帝,所以假托大义拒绝了袁绍。
袁绍一看,自己的朋友曹操不跟自己,自己的弟弟袁术也不跟自己,没办法,直接去找刘虞吧。刘虞这个人是汉朝宗室,为人正直,刘虞生活非常简朴,自己的衣服破了从来也不换,补一下就行了,继续穿。刘虞当时是幽州牧,就相当于河北省长,对待人民也特别好,这样一个人肯定是不会答应袁绍的。刘虞当时就正色回答道,“现在天下大乱,我们皇帝被人欺负,我身受重恩,没能为国家除掉国贼。现在诸位应当同心协力,怎么想这么些歪门邪道的鬼点子,竟然想着造反,另立皇帝。”刘虞义正言辞给拒绝了,袁绍一看,没办法,就又派使者找刘虞,“这样吧,你皇帝不当了,当个尚书,总理国事可以吧。”刘虞一听,“少来这一套,你再这么着,我就跑到匈奴去了。”袁绍一听,这才作罢。
袁绍在刘虞这碰了一鼻子灰,一看另立皇帝不行,就开始打起自己队友冀州牧韩馥的主意来了。袁绍当时的职位只是渤海太守,而冀州当时的州牧叫韩馥,袁绍只是暂时借住在冀州。韩馥这个人确实没什么才能,也没什么主见。当年反董联军的时候,檄文发到韩馥这了,韩馥一看就头大,就问手下,“你看着袁绍要和董卓打起来了,哎呀,你说我们应该帮谁啊。”手下人一听,怎么还有这么窝囊的主公,就说了,“我们现在兴起义兵,是为了国家大义,哪里有帮董卓还是帮袁绍的说法呢!”韩馥一听惭愧得不行,后来就加入反董联军。袁绍这个人名声太大了,所以后来韩馥就不满袁绍,暗中减少给袁绍的军粮供应。袁绍这个人也不简单,一看韩馥这么一个人,没能力、没主见,但是他占的地盘特别好,那我给抢过来吧,所以袁绍这个时候打起了盟友韩馥的主意来了。
当时袁绍听从谋臣逢纪的建议[7],暗中派人密约北方的公孙瓒来攻打冀州。公孙瓒常年对匈奴作战,手下骑兵骁勇,号称白马义从。韩馥这个人为人懦弱,没有什么真本事,听说公孙瓒要南下,吓得直哆嗦,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袁绍派了两个人劝说韩馥,一个是自己的外甥高干,一个是韩馥的部下荀谌。荀谌对韩馥说,“现在公孙瓒大军压境,后面又有袁绍虎视眈眈,将军你可以说是凶多吉少了。”韩馥慌了,连忙问,“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啊?”荀谌说了[8],“你觉得论宽仁容众,让天下人来归附,你和袁绍比谁厉害啊?”韩馥说,“那当然比不了袁将军了。”“那临危决断,智慧英勇,你和袁绍比谁厉害?”“那必然也是不如袁将军的。”“世世代代都有恩德,名声传遍天下,你和袁绍比谁厉害?”“那我怎么可能比得过袁将军呢!”
荀谌就说了,“现在公孙瓒带领精兵南下,势不可挡,而袁绍是人中豪杰,一定不愿意久居人下,若是这两个人都来打你,恐怕您没几天就会灭亡了。现在袁绍是您的旧交,也是您的同盟,不如就把冀州让给袁绍。袁绍要是得了冀州,公孙瓒不敢进攻袁绍,自然就退兵了,袁绍也会对你厚待有加。那么将军你既有让贤的好名声,身家性命也能保全,何乐而不为呢?”韩馥听了,被骗得是一愣一愣的,觉得说得有道理,就真的把冀州让给了袁绍[9]。
曹操在汴水之战死里逃生,之后毫不气馁,去扬州招募新兵,返程路上遇上哗变,被人烧了帐蓬,狼狈逃出,历经千辛万苦带着不多的士兵来到河内,准备和好兄弟袁绍一起南下打董卓。谁知道袁绍不仅不打董卓,还把自己队友韩馥算计了。曹操在河内每天看黄河东流到海,晚上数天上万点繁星,真是个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曹操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了,曹操后来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蒿里行》,足以形容当时的心情。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关东有一群义士,兴起义兵讨伐国贼。一开始大家集合在孟津,想要为国除贼。但是每个人各怀鬼胎,对权力的渴望使得这些人互相残杀。弟弟袁术在淮南自称皇帝,而哥哥袁绍在北方想要另立皇帝。野外遍地都有死人的枯骨,方圆千里听不到鸡鸣声。我想到这样的场景就非常悲伤。曹操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一定是非常悲痛,而又无助的。
在这个时候,袁绍夺取了冀州,与公孙瓒发生了战争,而南方的袁术和刘表也爆发了战争。所谓的反董联军已然瓦解,那么作为首兴义兵的曹操,手里没有地,没有兵,借居在河内,这个时候曹操该怎么办呢?请看下集《立足之地》。
注释:
[1] 《三国志 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2] 《三国志 武帝纪》“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3] 《资治通鉴》“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
[4] 《三国志 武帝纪》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5] 《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劔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
[6] 《资治通鉴》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馥、绍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继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7] 《后汉书 袁绍传》绍客逢纪谓绍曰:“夫举大事,非据一州,无以自立。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瓒将兵南下,馥闻必骇惧。并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可因据其位。”绍然之,益亲纪,即以书与瓒。瓒遂引兵而至,外托董卓,而阴谋袭馥。
[8] 《后汉书 袁绍传》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
[9] 《三国志 袁绍传》会卓西入关,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颕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于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于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愿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
新唐人、大纪元《三国英雄》联合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