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之二:正本清源(文字版)

历史上流传了很多关于曹操的故事,其中有真故事也有假yabo88官网。那么有哪些故事是假的呢?曹操的历史形象又是如何演变的呢?曹操在很多朝代(南宋、东晋)受到人们的非议,那么为什么有的朝代对曹操的评价会如此之低呢?我们将从这一集开始以曹操的视角来看看三国的人物画卷。

大家好,我们今天开始和大家聊曹操,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非常复杂,有人骂他,有人喜欢他,讲三国的故事一定要先把曹操说清楚。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件事情,曹操他的历史形象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曹操的故事是不真实的?

说到三国,就不得不提《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称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取材于《三国志》的讲史小说。《三国志》是陈寿所创作的一本正史,陈寿本来就是蜀国人,刘禅是他的君主,姜维是他的上司。后来蜀国灭亡后陈寿来到晋朝做官。陈寿最先完成的是《诸葛亮集》,受到大臣和皇帝的称赞。然后又受命创作《三国志》,陈寿完成《三国志》以后受到很高的评价。当时有一个大才子夏侯湛也在写历史,夏侯湛看了陈寿的《三国志》之后叹服不已,觉得自己写的和陈寿完全没办法相比,就把自己写的历史全给扔了[1]。陈寿所着《三国志》是一部非常严谨,忠于事实,受到后世非常高评价的作品。

当然我们说《三国志》好,并不代表着《三国演义》不好。《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著作。《三国演义》的文学性非常之高,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妇孺皆知。说到周瑜,大家都觉得周瑜心胸狭窄,老想着害我们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这都是《三国演义》的功劳。而在《三国志》中,周瑜是什么形象?“性度恢弘”,就是性格特别大气,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和周瑜交往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舒心愉悦。历史上的周瑜是非常有人格魅力的,让人如沐春风的一个人。

所以我们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是不一样的。其实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两个形象,一个是正史形象,就是在历史记载中,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是民间形象,就是在民间流传的小说戏剧中表现的怎么样的一个人,民间形象因为经过大量的艺术加工和再创作,所以经常会和正史形象不一样。然而无论正史形象还是民间形象,都无法完整地还原一个人历史上真实的形象。我们只能说,正史形象往往比民间形象更接近于真实的那个历史人物。

我们很多观众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了解三国历史的,我也不例外。《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把曹操说得阴险狡诈,非常不好。《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从三国到明朝中间有超过一千年的时间。我们现在说曹操的历史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个历史形象它不是一蹴而就,朝夕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曹操的形象是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不断地演化,从一个作品到一个作品,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的一个曹操的形象。我们今天就要追本溯源,剖开历史,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看看曹操的历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曹操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知识分子不喜欢曹操,甚至是很厌恶曹操。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点,一些人以蜀汉为正统,认为曹操篡汉,而对曹操进行攻击。第二点,曹操统一北方,一生树敌很多,也因为各种原因杀了一些人,比如孔融,比如崔琰,比如华佗,给别人留下了口实。所以有些人很不喜欢,甚至是厌恶曹操。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曹操身为宦官之后。宦官曾经在汉朝末年的党锢之祸中迫害了很多士人,祸害了国家,所以在整个三国时期甚至是在魏晋南北朝,很多士人都非常厌恶宦官。而曹操他爷爷曹嵩偏偏就是一个大宦官,所以很多人以此来攻击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陈琳曾替袁绍写了一篇《讨曹檄文》,这篇文章陈琳把曹操骂得够呛,可以说隔着纸你都能感觉到吐沫星子喷你一脸。陈琳骂曹操“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说曹操祖上是被太监领养的,曹操是其残余的丑类没有一点美好的品德。这个话说得是非常难听的。当然曹操这个人度量是很大的,后来官渡之战之后,陈琳投降曹操,曹操对陈琳说[2],“哎呀,你看你写的檄文骂得那么难听,骂我一个人就行了,干嘛骂我祖宗呢?”陈琳马上赔不是,曹操也是不计前嫌,重用陈琳。曹操后来的很多公文檄文都是陈琳写的。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历史上很多人不喜欢曹操,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就流传了一些关于曹操不实的故事。我们今天就沿着时间线,看看曹操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三国之后是西晋、东晋和南北朝,这段时期对曹操的历史形象有着巨大的影响。三国时期,出现了一部小说《曹瞒传》。这部小说有着很多曹操负面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不是真实的。我们今天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3]。

《曹瞒传》记载了,曹操小的时候喜欢四处游荡,曹操的叔父就看不下去了,就好几次跟曹操他爹曹嵩告状,让曹嵩好好管教管教曹操。曹操知道了就特别讨厌这个叔父。有一次,曹操在路上见到叔父,假装嘴一歪,脸一斜,叔父看到了觉得很奇怪,很关心曹操,问曹操怎么了,曹操回答道:“我中风了。”叔父一看这还得了,赶快去找曹操他爹,说你快去看看你这儿子吧,都中风了。曹嵩吓了一跳,赶紧找曹操,见到曹操的时候曹操非常正常,曹嵩就奇怪了,“你叔父说你中风了,怎么没看出来啊。”曹操说了,“嗨,我根本没中风,是我这个叔父不喜欢我,给我造谣。”从此这个叔父说的话曹嵩再也不听了。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很多人认为曹操奸诈的佐证。但是这个故事啊其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什么呢?

曹操没有叔父。什么是叔父呢?就是爸爸的兄弟。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叫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也会指中间的孩子,而季则是老四或者老小。父亲的长兄称之为伯父,老二称之为仲父,老三称之为叔父;到了后世,父亲的哥哥称之为伯父,父亲的弟弟称之为叔父。但是曹操他爹曹嵩是曹腾收养的,曹操他爹没有兄弟姐妹,那么曹操哪里来的叔父呢?这个叔父只能是无中生有,别人编造出来的。我们之前讲过了,《曹瞒传》是三国时期吴国人编写的小说,是不讲究事实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fake news,假yabo88官网

三国之后是西晋时期,正史中对曹操的评价还是比较中立客观的。陈寿的《三国志》和司马彪的《续汉书》就是成书于西晋初期,两个人对曹操评价都很高。《三国志》是这么评价曹操的,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不是一般人,是超越世人的英杰。这个评价是非常公允的。大家知道火烧连营的主角东吴大都督陆逊,陆逊的孙子陆机在《吊魏武帝文》说曹操“摧群雄而电击,举劲敌其如遗,威先天而盖世,力荡海而拔山。”就是夸赞曹操是盖世英雄。可见,在西晋时期,由于少了后世的偏见,即使是像曹操的敌人司马氏或者吴国的后人陆机,都对曹操的人格和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是到了东晋,情况突然就不同了,当时的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占据着。而东晋定都南京,只控制了中国的南方地区。和刘备的蜀汉一样都属于偏安一隅。东晋之于西晋就像蜀汉之于东汉。所以在东晋,因为境遇相似,很多的士人对刘备蜀汉产生了同情心,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奉蜀汉为正统。史学家习凿齿就大力宣导曹操篡逆之说[4]。习凿齿建议东晋的皇帝应该继承汉朝的衣钵而不是曹魏的,曹魏虽然受汉朝禅让,但其实是篡逆。同一时期很多的史学家也因此对曹操偏见很大。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对峙,中国的北方由各个少数民族轮流建立王朝,最后中国北方被鲜卑拓跋氏统一,建立的王朝就是北魏。北魏奉曹魏为正统,那么南朝的这些汉族的朝代就以蜀汉为正统,更加有理由去诋毁曹操了。在南朝,出现了三部著作。第一个是裴松之所写的《三国志注》,裴松之把当时大量的史料记录在自己的注中,这成为后世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材料。第二个是范晔所写的《后汉书》,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距离三国已经有200年的时间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八家《后汉书》,各家之言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范晔根本不可能知道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范晔能做的就是查找之前写的史料,看看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自己再综合前人的资料来撰写历史。

第三个是刘义庆编纂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笔记小说,作为小说,《世说新语》对素材的选取就更不讲究了,里面将大量民间的传闻文学化,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世说新语》中[5]。书中这样写的:曹操跟身边的人说,“我睡着了你们千万不要接近我,靠近我,我就会不自觉地杀你。”后来曹操假装睡觉,一个侍从看到曹操被子掉了,就靠过来要把被子盖在曹操身上,谁想到曹操一下跳起来拔出刀来就把人杀了。从此没有人敢靠近曹操。

这个故事把曹操说得非常不好,但是这个故事不是出自于正史,甚至也不是出自于野史,而是出自于一部小说。不仅如此,这本小说是在曹操死后200多年才创作的,之前从来没有记录曹操好梦中杀人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刘义庆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其实是作者杜撰出来,或者拿坊间的流言加工得来。梦中杀人的故事后来被加入到《三国演义》中去,现在成了曹操枭雄形象的写照,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回事。

我们再讲一个《世说新语》的故事,袁绍有个儿媳妇叫甄姬,生得是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世说新语》说曹操和曹丕早就听说了甄姬的美貌,在攻破邺城之后,曹操急急忙忙下令召见甄姬,这时手下人说了,“已经被您儿子曹丕抢占了先机。”曹操一听非常失望,一拍大腿说道,“唉,我打邺城就是为了甄姬啊。”这个故事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无中生有”,历史上根本没发生过。

历史记载这个事情有两个版本[6],大同小异。第一个版本记录在魏略中,是说攻占邺城之后,曹丕来到袁绍家里,袁绍的夫人刘夫人把自己双手绑了起来,甄姬因为害怕,就把头埋在刘夫人腿上。曹丕进来以后就说了,“哎呀,刘夫人你干嘛把自己绑起来啊,这位姑娘你也把头抬起来吧。”这甄姬一抬头,曹丕就惊呆了,甄姬长的是太漂亮了,之后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就为曹丕迎娶了甄姬。

第二个版本是说,曹丕来到袁绍家里,甄姬披头散发,哭哭啼啼,躲在刘夫人后面,曹丕就问了,是谁躲在刘夫人后面啊。刘夫人答道,是我家儿媳妇。曹丕就让甄姬出来,替甄姬擦拭面庞,扶起发髻,曹丕立马惊呆了,之后曹操就为曹丕迎娶了甄姬。所以我们看,《世说新语》为了塑造曹操枭雄的形象捏造出来虚构的故事,而后人就以为这些故事是真的,对曹操加以攻击,其实是冤枉了曹操。

南北朝之后是隋唐两宋。这个时期曹操的正史形象出现了改观,很多人对曹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讨伐高丽途中,亲自写了一篇《祭魏太祖文》[7],唐太宗认为曹操英明神武,在国家危难的关头匡扶天下,成为国家栋梁,功劳比过去的人都大。

而到了北宋,《资治通鉴》的作者,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曹操[8]知人善用,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和敌人对战,从容自若。而在决胜的时刻气势磅礴。赏罚分明,性格俭节。我个人是非常认同司马光对曹操评价的。

然而到了南宋,情况又不一样了,北方是少数民族建立的金国。南宋也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王朝,和蜀汉一样也是要北伐才能光复国土,蜀汉多次北伐,而南宋也多次北伐。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同样偏安一隅的蜀汉更有同情心。这个时候,中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了《资治通鉴纲目》,《通鉴纲目》是本于北宋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对其加以注释和评论。在这其中,朱熹对司马光赞扬曹操的说法大加批评,将蜀汉奉为正统和认为曹魏篡汉。由于朱熹在宋朝之后的历史地位,朱熹对曹操批评的态度影响了非常多的人。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曾说过:“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 陆游直接将北伐的金国比作大曹,把南宋比作蜀汉。可见当时人们心中对曹操的偏见。

而在同一时期,曹操的民间形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依然保持着南北朝时期的负面形象。苏轼的《东坡志林》记载[9]:人们听到曹操败了,喜闻乐见,而听到刘备败了,痛哭流涕,可见到了宋朝,民间对曹操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所以到了明朝,罗贯中开始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无论正史还是民间形象,曹操都是一个奸雄的样子。而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承传了曹操一千多年中的历史形象而已。《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性甚至历史性非常高的作品,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把三国时期的所有正史、民间故事,甚至戏剧都作为自己创作的参考。我们说《三国演义》七分历史,三分虚构。就算是这三分虚构也不是罗贯中自己编出来的,而是罗贯中采用了之前的民间的流言。比如,曹操梦中杀人和甄姬的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以上所说的这些并不是真实的历史,都是在三国两百多年后才出现在野史或者小说中的流言。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程度,使得曹操的形象在近代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到了这个时候,曹操的形象就被钉在了奸雄的板子上,成了人们心中板上钉钉的事了。

我们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统一而兴盛的王朝,大家对曹操的评价往往都很正面,比如西晋、唐和北宋,而在战乱的王朝,比如东晋、南北朝和南宋,人们往往给予曹操负面的评价。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在动乱的王朝,人们更多的是用感情在看待曹操。我们知道东晋、南朝和南宋控制的都是中国南方地区,北方的广大地区都在少数民族控制下,这些朝代都有多次北伐。东晋桓温、祖逖都曾经北伐,南朝很多皇帝(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也曾经北伐,南宋岳飞也要北伐,这个时候,大家更多地产生了一种光复国土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爱国主义的感情更容易和刘备的蜀汉产生联系。我们知道刘备和“曹贼”誓不两立,诸葛亮多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也多次北伐。蜀汉北伐光复国土,和岳飞北伐光复大宋,谢安桓温北伐光复大晋,形式上是类似的,感情上也是一致的。因为这种收复故土的爱国情怀,因为彼此处境的相似,人们更容易同情刘备,那么刘备的对立面曹操自然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对象。这就是陆游为什么在“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将金国比作曹操,而蜀汉比作南宋的原因。

既然历史上曹操的形象有着很多不实的传闻,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下集《性情中人》。

注释:

[1] 《晋书 陈寿传》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着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

[2] 太祖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3] 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㖞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覆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4] 《晋书·习凿齿传》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

[5] 《世说新语》魏武尝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此!”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6] 《三国志 甄皇后纪》裴松之注: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见绍妻及后,后怖,以头伏姑膝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世语曰:太祖下邺,文帝先入袁尚府,有妇人被发垢面,垂涕立绍妻刘后,文帝问之,刘答“是熙妻”,顾擥发髻,以巾拭面,姿貌绝伦。既过,刘谓后“不忧死矣”!遂见纳,有宠。

[7]“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8]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9] 《东坡志林》“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新唐人、大纪元《三国英雄》联合制作组

点阅《三国英雄》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