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被边沿化、雪藏的中华五千年正统文明
华人在描述中华传统文化时,最常用的一个词是“博大精深”,说者都会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而自豪。与此同时,也没有人能否认的是,中华五千年正统文明、传统文化已经在当今社会中被彻底边沿化。
当华人在醉心于称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时候,中国的中小学课程中,除了被阉割的汉语课程之外,已经基本没有这个文明的痕迹。易经被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但是在《知乎》申请专栏的内容方向要求中,却明确提出,不接受申请的方向: 包括但不限于涉及……与主流科学观点相悖(如养生、风水、星座、易经、八卦、命理、起名)等内容。
这百多年来中国的知识层,面对西方近乎完备的哲学、逻辑学、数学、科技体系,从早期的“洋为用中为体”,略为抵抗了一下之后,就进入了全盘接受的状态。在与这个体系的比较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困惑迷茫的状态中,一系列关于中华古文明的迷思、争论延续百年:
1. 中国古代有逻辑学吗?
2. 汉语有语法吗?
3. 汉字是一种初级文字,还是一种高级文字?
4. 为什么汉字与其它文字都不同,却有最强的生命力?
5. 周易等阴阳五行理论是迷信、玄学还是科学?
6. 大一统的认知还有价值吗?与分析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7.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定量分析理论?
8.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
9.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文化还是一个封闭的文化?
10. 中医理论科学吗?
11. 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还有价值吗?
12. 中国古代对人、生命、物质、宇宙认知的价值何在?
…… ……
从当今社会占据支配地位的思维方法和观点来看,西方规则森严、体系完备的思维逻辑、语言、艺术、科学和技术,这些文明的承载实体、核心、花朵,在中国从古到今,几乎是一片空白。
说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却自认自己的思维体系中没有逻辑学;说自己的语言传承数千载,却自认汉语(国语)没有语法;说自己的文明高度发达,却没有高度发达的科技。思维不依据系统的逻辑学,怎么可能产生深邃的思想,没有深邃的思想怎么会有灿烂的文化。语言没有语法,必然是原始初级语言。没有科技,如何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深刻洞察力。原始初级文字、没有思想的文化、对这个世界没有了解与认识,怎么能发展、承载一个悠久、辉煌、发达的文明。
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只能越来越被边沿化,被尘封、封印,这个文明、这种文化中最本质、核心的内容,只能被遗弃,一个被抽去内核的文化,剩下的只能是一些传统生活习俗。这样一个历经数十个朝代更替,而一直被继承延续的文化、文明,就有完全中断传承的危险。
近代科技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间,不仅扩展到了地球的所有角落,也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但是近代科学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局部的理性和全局的非理性也在这种深入扩展中暴露无遗。借助于近代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建立了各种各样复杂的体系、系统,机电系统、经济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各种产业体系、各种技术系统等等。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已经极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我们对这种改变的长远和全面影响却所知甚少。
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生存的世界,并不是能够改变一点不计其余的离散世界,她是一个极其精密、复杂、结构严整的体系,我们只知一小部分,就贸然改变世界的方式正在积累着越来越多的危险。使用只能理解简单、线性和局部问题的理论来指导对一个复杂、非线性对象的全面改变,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飞来一只黑天鹅。
环境危害的日益严重、抗生素的失效、核武的威胁、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文化的冲突、一些瘟疫的爆发危险、AI和机器人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威胁、人类道德的崩溃,如此等等,危机在一点一点积累,逐日增加,不可预测的突然爆发风险似乎越来越大。
当人们把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当作唯一的思维逻辑、当人们把近代科学当作唯一的科学学说、当人们把支撑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思维方式斥为迷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反思一下,一种特定的方式思维、思想方法或逻辑学是不是存在视野问题,是不是他们会聚焦于世界的某个局部,而排除了其它部分。
在当今的学术语境中,人类认知的视野这种问题应当属於哲学讨论的范畴。但是在哲学教科书中,开宗明义的都会说,哲学讨论的是一般认识问题、是一般的思维方法,如此等等,意指涵盖了一切问题。源于亚氏的逻辑学体系也不认为,除其自身之外还存在其它什么系统的逻辑思维方法。因此前一两个世纪“西学东渐”之初,当不能在中华传统的思想体系中找到亚氏逻辑学的对应之后,“中国古代有逻辑,但是没有逻辑学,没有系统的思维逻辑体系”就成了自晚清以来,王国维等一代大儒不得不接受的痛楚。
从对“科学”这个术语的定义和一般含义的讨论中,我们知道科学一定是有特定视野的。近些年认知科学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等作为不同的认知维度,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一个假设,在这些学科基础上的人类认知是有特定视野的。包含有不同前提的哲学、逻辑学和各门相关科学构成的认知体系,也必然受到这些学科的前提的约束。
当今世界,创新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术语,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等,涉及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创新变成了一个主流的观念、意识。人类的任何创新都植根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从最基本的观念、意识、概念,到各种语言、文字、学说、理论,构成了创新的基本约束。而当代创新的主要途径是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以突破近代学术体系中的分科而治学的约束。
当人们用这种创新观念意识来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时候,却吃惊地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本身就是大一统的,并没有采用分科而治学的方式,因此当今创新的核心问题已经被圆满解决。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贯如一的对人性淳真、道德高尚、修身养性的推崇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少的。而正确理解、认识中华五千年正统文明所蕴含的并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且与当今社会大相径庭的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法,无疑是最大和最有价值的创新。
在可考证的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中,唯一传承未曾中断的是中华文明。而这样一个有着最为顽强生命力的文明,一定有着最深刻的思想内核。在这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在这个内核之上积累的海量文化瑰宝也必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待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