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8月07日讯】立秋,是中华传统24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8月8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2019年的立秋交于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2分。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说法。“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民谚说:“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当日的天候可用来预测农作物收成,像是“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即说明当日气候晴朗,必定风调雨顺;“雷打秋,冬半收”则意谓如果“立秋”听到雷声,表示冬季农作物会歉收。
立秋三侯
古人把立秋分为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之后,温热之风转为凉风,清凉风来,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但露尚未凝珠。
人们将秋季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阴而鸣叫,人们听来,觉得“寒蝉凄切”,又将它称为“秋怜”。古诗说:“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一个惊字,道出了内心万千的感触。
立秋风俗──迎秋
古人素有立秋迎秋的习俗,每到立秋日,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周代立秋,天子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唐代立秋祭祀五帝。
宋代立秋这天,宫庭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会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到了中华民国,立秋则有奠祖、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裁秋叶:立秋时将楸叶、石楠红叶、桐叶等剪刻成各种花样插于两鬓。将红布剪成葫芦形状,上写“今日立秋,百病俱休”,缝在孩子衣服的后裾上,有驱邪祛病的意思。
吃福圆:立秋时节,台湾的龙眼大量上市。龙眼又称“福圆”,俗谚是“吃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称人: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
立秋养生
立秋时,自然界处于阴阳转换、冷热交替的时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对应阳消阴长的现象。
饮食方面,立秋养生总体饮食原则是多酸少辛,滋阴润燥。
中医认为,肺部和秋季相应。然而这段时间空气会逐渐变得干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因此在饮食上要以滋养津液、健脾益气为主。可适量饮淡茶(以乌龙、铁观音为宜)、豆浆、莲子百合糖水等,并适当多吃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也可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从而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
医书《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
酸味食物入肝,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起居方面,立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由于秋天阴气增、阳气减,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尽量少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
精神方面,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人为悲秋易断魂”,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
立秋诗歌赏析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唐诗《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可以说,隐隐的悲愁是立秋诗歌的一大主题。
唐朝诗人杜牧的《早秋客舍》一诗写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秋天的第一片落叶,足以勾起诗人心里的离愁别绪。常年独在异乡,对家乡的思念,在秋夜里格外强烈。
宋诗《立秋》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夜里风吹梧桐,月光下的梧桐树树影婆娑,顿时觉得秋天来临。这首诗有一种沉静的美,诗人能够“于无声处听秋声”,读者也能够领略该诗深深的的惆怅。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