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驱瘟避邪

文/君子兰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6月07日讯】皇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芒种时节里最重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正阳节、天中节、浴兰节、菖蒲节、龙舟节、粽子节等等,是叫法最多的中国传统节日。今年的端午节是六月七日。

端者,开端、初始之意,端五则初五。正月建寅,推到五月,十二地支为午。午,被古代的阴阳学家视为阳之极。五月初五,午午(五)重迭,被视为一年里阳气最盛的日子,故端午又称端阳、重午、正阳。午火过旺则为毒。故古时,皇历五月有毒月、恶月之称,五月初五亦有恶月恶日之谓。同时,古人认为阳气过旺意味着“阴气萌作”。所以,许多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邪、斩妖除魔的成分。

端午这天,老百姓要“插菖剑,悬艾虎”,所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菖蒲形状如剑,又称水剑,古人认为它可斩妖除魔;艾草具有驱虫避瘟的作用,杀菌、保健功能很强;并以具有抗菌、驱虫、祛毒、止痛等作用的石榴花、蒜、龙船花相配,或制成人形,称“天中五瑞”,驱邪辟毒。在南方,还要插榕树叶,寓意长寿吉祥。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如《太平广记》《禽鸟二》中记载:“鹊构窠,取在树杪枝,不取堕地者,又缠枝受卵。端午日午时,焚其巢,灸病者,疾立愈。”喜鹊取树梢上的细枝建巢,不取落在地上的干枝,再缠起树枝做巢下蛋。端午午时,将喜鹊的巢烧掉后,烧炙治病,病立刻治愈。端午午时汲取的水称为“午时水”,为纯阳、至阳之水,以井水最佳,最能禳解阴毒之气。用午时水铸剑,特别锋利、耐用。台湾则有句端午俗谚:“午时水饮一嘴,较赢补药吃三冬。”认为饮午时水胜过冬日进补。北宋教育家温革《分门琐碎录》曰:“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西汉末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记载了古代浴兰汤的习俗:“午日以兰汤沐浴”。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遍地皆药,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又有浴兰节、沐兰节之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据考证,端午节最早源于上古龙图腾祭祀,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所以除了驱瘟去疫,端午节不少习俗与龙有关。

赛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自然越快越好,于是衍生出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一方面驱瘟避邪,另一方面将船刻画成“龙舟”,在水面上竞渡祭祀龙神。粽子投入江河水里也是祭祀龙神。

赛龙舟(Pixabay.com)

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又因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在荆楚地区,人们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后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荆楚岁时记》中还有“蛟龙畏楝,故端午以楝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的记载。

粽子(Pixabay.com)

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也有纪念春秋末年吴国大夫伍子胥、东汉孝女曹娥、先贤介子推(东汉蔡邕《琴操》)等的说法。

端午节不但是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也是同属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琉球、越南等地的重要传统节日。如日本将五月五日(日本明治维新后改为公历)定为国定假日。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因菖蒲的日语发音和“尚武”相同,因此端午节在日本演变成“男孩节”。日本人家在这一天,也有一家人用菖蒲水洗热水澡,以祛灾除病的传统习俗。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