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4年(公元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于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59岁,他逝世之后留给家人的遗嘱是: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之后经秘书统计,他所留下的一切物资只有两千多本书,一栋有五个房间的住宅,以及一些未用完的日用品,那一栋住宅还是海外侨胞捐助兴建的,而这栋房子还曾为了革命事业被典当过三次,最后才被赎回,孙中山先生身后几乎一文不名,这件事当时震惊了中外的各界人士。
当时一家媒体刊出头条:
近从事政事者孰不以金钱为重?!…先生民国元勋,久膺大政,设欲聚敛,宁患无术?而竟身后萧条,不名一文!
有一家媒体也刊出社论:
昔日诸葛武侯临终遗表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而今先生并以此区区之田与桑而无之;谁谓古今人不相及也?
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国家与人民奔走,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精神可与三国时期蜀汉的名相诸葛亮相比美,他们二者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除了身后事之外,在他的传记中也记载了这一个故事。
谭延闿的汉玉古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谭延闿为民国初年著名军政人物,曾担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他国学基底深厚,并曾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参加会试,考上第一名会元,任翰林院编修。
他早年的政治立场本属于立宪派,反对革命党,他认为孙中山先生只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说大话的政客,因此他也称呼孙中山先生为“孙大炮”。之后他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感召,投入了其革命事业,二人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了孙中山先生丰富的藏书及丰厚的国学素养,因而对外改口,赞扬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有着真才实学的领导人物。
有一日为了表示以往对其不当言论的歉意,他将家中珍藏已久的一对汉玉古印送给了孙先生,这对汉玉古印不但玉质奇佳,更有着千年的历史,分别刻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据传出土于四川巴蜀之地,是蜀汉遗民感念诸葛亮之作,是个稀世珍品。
孙中山先生收到这对古印之后沉默良久,他留下了“鞠躬尽瘁”的那一方,将另一方还给了谭延闿,并附上了一封言词诚恳、寓意深刻的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孔明对后主刘禅表明心迹的话,我们革命党人对革命、对国民鞠躬尽瘁是应当的志趣;但前人未完成的革命任务,后死者应不屈不挠,继续实行。我们应当以‘死而不已’为己任,再接再厉,贯彻始终。‘死而不已’是革命党人的精神真谛啊!”
之后谭延闿拿着那方送回的古印,读着孙中山先生的信,也不由得感叹道:“孙先生的精神真是伟大,我真是望尘莫及啊!”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役——“五丈原之战”有着生动的描写:
当时诸葛亮因积劳成疾而病倒,但撑着病体巡视军营,他坐在兵车上,对着前线将士们做了最后的慰问,众人泪流满面,他们知道寄托着蜀国百万军民希望的丞相即将离开人世,诸葛亮看着“克复中原”的旗帜,不禁仰天长叹而逝,天地也为之感伤。将星殒落,诸葛亮自此走下了历史舞台,也应证了他在《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语,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局势也江河日下,最后亡国,但诸葛亮留下的忠、孝、节、义的精神仍不断地鼓舞着后世的人们。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说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言。当时共产集团正准备入侵中国,从1920年至1923年冬,列宁派人11次拜访孙中山,先是要求其跟苏俄合作,但遭拒绝,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他的原则:
坚持中国国民革命,反对世界共产革命,反对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引进中国⋯⋯
孙中山先生不幸在2年后早早去世,面临着这突如其来之局,他留下了遗言:希望党内同志能继续奋战。然而当时国民党内人士大都缺乏对共党的认识,进行了“联俄容共”的政策,最后在共党的侵蚀下,中国大陆遭中共窃占,数千万人民死于非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在铁狮子胡同行馆设置灵堂。灵堂内室供奉大幅孙中山遗像,落地罩两旁挂对联一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正中贴有孙中山遗嘱全文,室内摆满各界送来的花圈和花篮。(国父纪念馆)
时至今日,随着三退(退出中共党、团、队)大潮的影响及传统文化的复兴,孙中山先生留下的遗嘱及革命精神,仍然感召着众多的人们,跟随着这个典范继续前行。@*#
参考书目:
《孙中山传奇》作者:石静宜,可筑书房1990年出版。
《孙中山先生轶事》王天恨编辑,中央图书局出版1927年出版。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