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欲休妻为什么是“无礼”的?

文/秦顺天

【新唐人2019年01月13日讯】孟子提倡尊“礼”,讲究礼节,有一次因为妻子的坐姿不端,竟要与之离婚。

据记载,孟子的妻子田氏独自一人在内室,随意坐着休息。突然进屋的孟子看见妻子岔开两腿的坐相,就退了出来。

然后,孝顺的孟子对母亲说:“这个妇人不懂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为什么呢?”

孟子说:“她岔开两腿坐着。”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说:“我一进房间就看见了。”

孟母说:“那是你不懂礼仪,不是你媳妇不懂礼仪。《礼经》不是说,进门时,应该先问问谁在房间;进客厅时,应该先高声招呼,让里面的人知道;进了房间,眼睛应该往下看,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礼经》讲的这些,都是为让人有准备,以免尴尬。现在你趁人不备去你媳妇休息的房间,进屋也不打招呼。她因为不知道你进去,没有准备,才你被看到了不合礼仪的坐相。你要求别人守礼,但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啊。是你失礼无礼在先,怎么反而责怪别人呢?”

母亲的一番深明大义,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惭愧,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孟子的妻子在自己的房间随意的坐相叫“箕踞”,即臀部坐地,两腿岔开,双膝屈起,像个簸箕,这在周代是不尊重人的姿势。尊“礼”的孟子知行合一,所以对妻子的行为不能容忍。所幸孟母不愧是教子有方的贤母,通情达理,指出不合礼法的是孟子自己,避免了儿子的一场婚姻危机。

中国古代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同的场合,人都应该具备不同的姿势和表情。即使夫妻之间,也有居家礼仪。试想夫妻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以礼相待,真就会相敬如宾啊。

在公开场合,古代最标准的坐姿,称为跽坐(也叫正坐),即先席地而跪,而后臀部落下放于脚,上身挺直,双手规矩放于膝上,目不斜视。商周以来,直至唐代,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都是这样正坐的,气质非常端庄,精气神十足。现在这种坐姿,只有在日本韩国等地才有留存了。

中国为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但现代中国人对礼的理解,已经不知其内涵。虽然也讲究礼貌、礼仪、礼尚往来等,但都已经异化为一种表面形式了。

遵守“礼”,是要明白礼的内涵、道理。礼的本质是诚,有敬重、友好、谦让,还有关心和体贴。礼之用,和为贵,尊“礼”的目的是使人在相处中能进退有据,终达和谐。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呢?礼,要发自内心,如果徒有礼的形式而内心没有仁德,其实就是无礼啊!所以礼不是简单要求人与人相处的礼貌或规范某种礼节动作,礼重修身,首先要求自己尊礼,才能与他人和谐,不懂礼的内涵,不重修己,就会走向仁爱、庄敬的反面。

参考文献:

《韩诗外传》
《论语》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