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纪录片《掩埋》 揭唐山大地震实情

【新唐人2017年04月04日讯】发生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灾情惨重,死伤人数,地震的发生,留给世人太多的疑问。大陆纪录片导演王利波的作品《掩埋》,花费了一年时间实地采访,主要纪录唐山大地震发生前,防震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当时是否公开预报地震的争议问题。

2010年,这部纪录片获得香港第三届华语纪录片节长片组冠军。

夕阳下,高耸的纪念碑,哀伤的音乐伴随着地震灾情的照片,黑白色调,镜头慢慢带领观众来到纪念墙上,刻写着二十四万遇难者的名字,在这里沉默了30年。这是纪录片的开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24万,伤者不计其数。这部纪录片用客观的态度,深入了解这段埋藏了不少秘密的历史。

1970年10月,中国地震界内部刊物《地震战线》,地质学家梅世荣用地震活动性方法,预测十年左右,应特别关注四个地区,其中包括天津、唐山、渤海湾一带。地质学家耿庆国在1972年的一次地震预测科研会议上,也提出同样的看法。

地质学家耿庆国:“11月的时候,在山西临汾参加了国家地震局召开的,1972年地震中期预测科研工作会议,会议上,我根据资料讲了1972年华北及渤海地区出现大面积的严重干旱,干旱的面积很大,11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预示着要发生2组7级和1组8级的地震旱区面积,这个地震就在辽宁、河北、山西和内蒙,总之是很大的地震,要很好的抓住它。”

片中采访了包括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黄相宁、北京地震队耿庆国、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等一批专家,他们都曾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之前,历尽艰难,向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了准确预报,但被国家地震总局压了下去。

中共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当时在松潘,在云南的一些地震闹的挺厉害的,于是大家的注意力全在那里了,不但注意力在那边,而且把唐山地区的一些监测人员调到到那边去,骨干、技术、流动队,调到那边去支援西部。那等于这边的防线放松了,我当时是这个防线的负责人,在我的队伍底下,调人抽出去,而我自己觉得这个地方显得危险性,海城地震后,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增加了。”

中共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华北组组长汪成民,曾将意见上报给地震局领导,但不获得重视。汪成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地震小组被解散,个人也受到打压。

1976年7月28号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特大地震,唐山市瞬间夷为平地,全市交通、通讯、水电全部中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也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地质学者陈一文披露,当初很多人作出准确预测,都不被当局所接受。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陈一文:“唐山地震发生了之后,造成24万人死难的惨剧,那么这些地震局的官员和这些主流学者,他们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他们就都说,唐山地震前没有什么前兆也没有预测,当时跟中央领导报告都是这样报告的。”

“关键问题是政府对他们默认,而且支持他们,现在还是这种态度。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危险。”

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正值毛泽东病危、文化大革命无以为继,也是国营经济濒临破产、集权政治最不稳定的时期。针对中共当局多次强调,地震不可预测,导演王利波表示,虽然地震是否能够被准确预测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但地震前发生的异常现象却是肯定存在的,民众不能被剥夺知情权。

编辑/黄亿美 后制/周天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