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的15个“陷阱”无人幸免 教你买到物美价廉商品(视频)

【新唐人2017年03月23日讯】超市里所有的一切——从货架到摆放、广告、灯光、音乐等,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把顾客的钱掏出来。以下是健智网为你揭开超市中的“陷阱”秘密,教你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1、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超市的商品摆放都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调查显示,销量最佳的物品摆放位置依次为与顾客视线平行处、齐腰处和齐膝处。

但是,你只要踮踮脚或弯下腰,就可能选到物美价廉的产品。

2、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超市还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顾客经过时,会被一些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

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3、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

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说,逛超市时,人们总认为前面的货物一般,里面还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买的越多。

4、新鲜商品摆最里面。超市总是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比如摆放牛奶、酸奶时,每天逐渐更换冰柜和冷柜食品,也都是把新鲜产品放在最下层。

5、蔬菜水果利润最高。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农产品是超市里利润率高的产品,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卖出去。

很多蔬果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6、价格“拆东墙补西墙”。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然后超市再将别的物品较高定价,把损失弥补回来。

像可口可乐这样价格透明的品牌产品,价格一般很低,甚至比别的超市便宜,但像不知名品牌的毛巾、衣服、鞋、杯子等,价格就可能比外面高。

7、现烤现卖以“味”诱人。研究发现,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即使你不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同理,超市里免费品尝的食品、饮料也会增加你购买的可能性,即使你不买他们推荐的牌子,也会不自觉地买些别的。

8、儿童的钱最好赚。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谁?孩子。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

由于孩子通常是妈妈带着,所以有些超市会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附近。

9、买一赠一有猫腻。世界著名食品企业纳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销经验认为,折扣标志可增加销量的23%。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比如一瓶洗发水本来20元,现在买一瓶洗发水赠送一块价格2元钱的肥皂,但洗发水的价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

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比如牛奶就常搞“买一箱送一箱”的活动,第一箱还没喝完,第二箱已经过期了。

10、特价区“混水摸鱼”。超市里有些促销却未必真便宜,很多特价商品也并不“超值”。在大大的价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写了该商品的生产厂家,同时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细心的顾客容易误买。

比如,1瓶1.2升橙汁27.4元,3瓶放在一起“特价”81.3元,许多消费者乍一看以为能省很多,其实,算清这笔账之后发现,每瓶还是卖到了27.1元。

11、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这也成为了超市的一种“销售心理战术”。逛超市时,你可以算一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

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而且这些商品的重量、价格往往不是整数,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费者一时也算不清到底哪种更划算。

12、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包装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包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13、利用灯光以吸引人。一些小超市中肉类专柜的上方安装粉红色灯,能让鲜肉看起来更加诱人,等你买回家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14、导购员大多拿回扣。逛超市时,会碰到许多“导购员”向你热情推荐产品。其实,在他们热情的背后,却有拿回扣的“隐情”: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没钱大量投放广告,质量也不出众,所以利用“人海战术”,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导购员,并以高比例提成。

导购员一般会使用“褒此贬彼”的方法,拚命劝说顾客购买自己承销的品牌商品,将顾客忽悠得“雾里看花”。

15、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暴露在面前的诱惑越多,顾客就越经受不起这些考验。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购买率高25%。

付款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而排队付钱时往往是人最没有耐心的时候,让你不自觉的想要购买。

另外,女性顾客在卖场的逗留时间比男性顾客要长。因在原始社会,男性负责狩猎,目标明确,拉弓射箭扛着猎物回家,而女性就要负责采摘野果,东摘一颗西摘一颗,有点像现代女性的逛街习惯,东选一下西选一下。所以,男士陪女士逛街的时候,少点抱怨多点耐心哦。

同时,大家在选购商品时也要注意不要买到中国制造的假商品,特别是毒食品。据网络yabo88官网报导,在西方国家或澳洲,你可以从头到脚看到的都是中国制造,但食品类,很少找到中国制造(华人聚集地的华人超市除外)。因中共统治下的中国毒食品太触目惊心,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中国毒食品致癌率高,难怪老外都不买账。

一、澳洲食品不是“中国制造”。在澳洲,一步入超市,就能发现,不管是生鲜食品,还是包装食品,产地基本都是本土。瓜果蔬菜基本都是产自本土。

二、酸奶、果汁、乳制品也基本不可能是中国制造,在澳洲,奶比水便宜~谁还会出去进口哦~

三、巧克力也没见过产自中国的。

四、肉,Cheese基本不可能是中国制造,干果有的是澳洲本土,有的进口自其他的国家,但少见产自中国的。澳洲牛羊肉便宜又好吃~当然不用进口啦!

五、糖果不是中国制造。老外吃不惯中国造的糖果~中国人也不爱吃老外滴!

六、保健品不是“中国制造”。澳洲本地的保健品一般都不会来自中国,中国的澳洲保健品就很难知道来自哪的了~

七、高级化妆品不是“中国制造”,彩妆、高级香水和高中档护肤品一般都不会产自中国。

八、与皮肤接触的生活用品(比如卫生纸、洗衣粉等)不是“中国制造”,女性用品卫生巾以及卫生纸的产地基本都不会是中国。

九、洗发水、漱口水还有染发剂也大多数不是中国制造。

十、洗衣粉肥皂等日化用品也不会是中国制造。

十一、婴儿食品和用品大多数不是中国制造。
澳洲的婴儿食品以及其他用品管理很严格,外国品牌想要进入市场,审查都很严格。

十二、汽车、飞机发动机等高端科技产品不是“中国制造”。

相关视频:“中国制造”五大致命真相

(编辑:张信燕/责任编辑:李明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