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终克强敌
“本来父亲的观念是世界性的,不但是中国对日本以德报怨,同时也要求欧美同盟国对德国、意大利以德报怨。他的目的就是要将共产势力阻绝在亚洲北大陆间,不让共产势力蔓延至太平洋。”(《蒋纬国口述自传》)
高瞻远瞩
抗战初期,中国孤军作战。美国保持中立,对中日不提供武器。中苏在一九三七年八月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曾经援助中国空军,并卖给中国军火。但是苏联在一九四一年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停止援华,承认满洲国,给中国背后一刀。英国在一九四零年迫于日本压力,关闭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外贸的唯一通道。
蒋介石认定,中国抗日不是孤立的,英美苏三国迟早要卷入战争升级。他密切关注欧美等国的外交动向。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军入侵波兰,欧战爆发。蒋介石闻讯,在日记中感叹:“我国抗战两年期待国际变化,今果已至矣。国际情势虽甚险恶,如我择善固执谨慎运用,余深信必能使我国家从此复兴也。”(张其昀,《党史概要》第三册)
他在一九四零年九月十六日的日记中说:“德俄裂痕日深,美俄有接近之可能。”
一九四一年初,蒋公在日记中高瞻远瞩地提出对国际形势的九点“期待”,头两条是:“甲、俄德开战;乙、美倭开战。”
五月十日,蒋介石告诫美国大使对日本暂时按兵不动:“据余判断及最近所得确报,如一个月半以内(即至六月底)美国对德国形势不再恶化,只要能维持目前现状,则德国必于此一个月半以内向俄进攻。”六月十六日,蒋介石召见中共头目周恩来,要他转告苏联,“德军将于六月二十一日进攻苏联。”六月二十二日,德军进攻苏联,比蒋介石的预见仅晚一天。此情报给了苏联近一周的备战时间。(鹿锡俊,《蒋介石对苏德战争的预测及因应》)
事态发展证实了蒋介石的英明。苏德开战后,蒋公说服罗斯福,对日本持强硬立场,停止提供日本军火及能源。日军被断口粮,顿觉五雷轰顶,绝望之余,决定破釜沉舟。十二月一日,日本天皇主持的御前会议认为:“美国已彻头彻尾地成为蒋介石的代言人。”“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和中国事变以来的一切成果将付诸流水。”决定“对美、英、荷开战”。
十二月七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物极必反,能不戒惧?!”十二月九日,中国与美、英等同盟国同时对日正式宣战,与德、意、日轴心国形成对垒。
四年前,上海沦陷、南京危急,蒋介石在迁都重庆前预言:“现在侵略国家的对面,一定会产生一个英、美、法、苏的联合阵线来,可以说国际形势,已被我英勇抗战所改造了,如果我们继续努力抗战下去,一定可以达到各国在远东敌视日本,包围日本的目的。一定使日本陷于绝对的孤立。这个目的是不远的,是很容易达到的。”(《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四年后,预言成真。
一九四一年,拉铁摩尔由罗斯福推荐,到重庆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拉氏与蒋公夫妇接触一年多,后因其亲共观点与蒋公疏远,离任。但在回忆录中,拉铁摩尔依然说蒋公是“真正的爱国者”、“非常具有国家意识”、有时候“比罗斯福或丘吉尔更有远见。”([美]陶涵着,林添贵译,《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战区统帅
一九四二年元旦,中、美、英、苏等二十六国在华盛顿签订反侵略宣言,蒋介石受推举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指挥中、泰、越等地区的同盟国军队联合作战。美国《时代》周刊当年六月一日的封面登载了蒋介石的头像和简短的说明:“蒋总司令:艰苦卓绝的五年过去了,但是最困难的还在后面。”
一九四二年二月,蒋介石偕夫人应英国驻印度总督邀请访问印度。这是蒋介石作为中国领袖第一次出访。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圣雄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与宗主国英国矛盾,使印度不想投入到反法西斯战斗中。日本和德国也跃跃欲试,把拉拢印度作为南亚的重点战略。蒋介石此行目地就是寻求英印间的妥协,争取帮助印度尽早独立,从而稳固印度在同盟国中的作用。蒋介石拜会了甘地、尼赫鲁、真纳(巴基斯坦国父)等民族领袖,与他们推心置腹。
1942年2月10日,蒋介石与宋美龄访问印度,受到甘地的热情欢迎。(公有领域)
蒋介石发现,印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的特点,都是受欺负的弱国,有悠久的文明,都信仰“传统的精神力量”。蒋介石在印度独立运动和英国之间的斡旋,在丘吉尔当局看来大概有“干涉内政”之嫌,因此也没有得到英国的让步。蒋介石为了支持印度民族独立的正义,不惜得罪强大的盟国英格兰,他表现出的仗义和同情心,让印度人十分感动。多位印度领袖也向蒋保证他们不会支持德日法西斯。离开印度前,宋美龄用英语广播了蒋介石的《告印度人民书》:中印两国人民命运相同,因此应并肩作战。
珍珠港事件后两个月,日军攻占南亚占领多处岛屿和城市。一九四二年二月中旬,香港、马尼拉、新加坡失守。五月,菲律宾、泰国、马来亚、印尼、缅甸相继沦陷。日军在南洋屡屡得逞,逐渐形成对华包围状。
在南洋畅通无阻的日军,在中国却举步维艰。一九四二年初,蒋介石令薛岳指挥三十万国军,在长沙用天炉阵包围十二万日军,歼敌五万七千。而中国军队损失仅二万八千。
美国记者福尔门采访战场后撰文:“中国第三度的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中国军队的配备若能与日军相等,他们即可很轻易地击败日军。”
蒋介石振奋,在一月四日的日记中写道:“日本侵略南洋,可谓战无不利,攻无不克,而独在长沙之役受到最大惨败,于是英美政府及其舆论,方知日寇之强,乃反应我国之不弱。”
一九四二年二月,日军进攻仰光,驻缅英军向中国战区统帅部求援。二月十六日,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蒋介石先后两次派出美式装备的远征军到缅甸和印度,由他的参谋长史迪威指挥,在英军配合下,血战日寇,保卫西部生命线。最终取得胜利。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