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10月18日讯】大陆媒体最近继“负增长”、“L型增长”后,又创了一个与经济形势相关的新词语,“慢就业”。这个新词刚一出来,马上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入错行,不过也有一方说这是“啃老”。如何看待“慢就业”,中共两大官媒不同调甚至出现互掐现象。而这种反常现象引发了关注。
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共两大喉舌发出截然相反的声音。
10月13号,《人民日报》刊发了《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一文,力挺慢就业这种生活方式,声称毕业后不马上就业的大学生并非偷懒或啃老,而是看中工作是否合适、专业是否对口。文章认为慢就业可以防止大学生因仓促就业而“入错行”,并呼吁政府修改现有的统计方式,不应该划定就业率的硬指标。
隔天,也就是10月14号,《新华社》刊发题为《别用“浪漫造词”遮蔽真问题》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批“慢就业”“待定族”等看似浪漫,实则荒诞的词语,将严峻的现实表述得风轻云淡,本质上是掩耳盗铃,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沦为笑柄。
于是,中共两大喉舌媒体互掐的戏码,在网络上炸开了。《美国之音》说,这已不是《新华社》第一次与《人民日报》唱对台戏。今年5月,北京昌平区居民雷洋被警方短暂控制后死亡。之后《人民日报》第一时间采访了涉案派出所的副所长秦某,并刊发了站在警方一边的评论文章。而《新华社》则率先谈到“程序正义”,指出公布信息的昌平公安与案件有利益牵扯,不够公信力,而且明确写道即便雷洋“私德不检”,也不能不明不白死去。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 谢田:“因为中共的《人民日报》是中共的喉舌,党的喉舌,那《新华社》是中共对外的窗口,按理说,这两个都是在中宣部的统治之下,控制之下的,那这两个现在打仗了,这说明《新华社》也好,《人民日报》也好,后面都有各自的后台,很可能说明后台这个人物,后台这个老板,在互相打架,互相捏掐,像是中共内斗在媒体上的延续。”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谢田教授表示,中共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争斗,早已不足为奇。
谢田:“但是它内斗归内斗,基本上是不对外公开,大部分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但现在看起来不光是内斗,现在这两个几乎是公开的明争暗斗,不光是暗斗现在是明争的,这就说明中共党内内部矛盾已经高度激化,激化到这些人已经撕破脸皮,没有任何顾忌了,从中也可以判断出中共的内部分裂瓦解,也可能是迫在眉睫了。”
旅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人士张健也认为,《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都是维护中共体制的舆论宣传工具,现在这两大媒体互掐,也并非坏事。
旅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人士张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虽然是中共的权斗已经达到白热化,但是也能看到,这也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在以前中共的内部较量始终是不断的,乃至于出现各种暴力、血腥、丑闻,也是屡屡发生。可是在媒体方面,他们对外是一致的,那么现在在中宣部统辖的两大媒体阵营,出现了在有些细节问题上,完全南辕北辙的看法,那就足以证明了在中共的内部也有一种呼声,可能是要转变。”
中共长期以来把持大陆媒体舆论,将“笔杆子”的威力与“枪杆子”并列。在对媒体的控制中,据传中共不同派系高层均有自己的“喉舌”,某一媒体的口径改变,往往意味着背后权斗中的高层的改换。
采访/陈汉 编辑/黄亿美 后制/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