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骨碎身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的这首千古名句,如今听来还音犹在耳。于谦的为人就如同他的诗句一样,豪迈大气,正义凛然。
时势造英雄也好,英雄造时势也罢,于谦就偏偏生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年代,也许,如果于谦生在像唐朝那样富庶强大的朝代里,于谦既做不了魏徵般的谏官,又做不了外交大使,因为他没有魏徵的幸运和外交所需的圆滑,充其量只能当个史官祭酒之类,而在明朝那个时代,正需要他这种有气节、有胆量、刚正不阿的人来为这个风雨飘摇的朝廷掌舵,哪怕掌完舵再卸磨杀驴也不迟。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丈章开头的那联名句即出于此诗。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
作为一个人,一个文人,一个有成就的丈人来说,于谦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拥有文人应有的尊严与正气,而且在当时,各路勤王军仅在都城之内,而城墙外就是瓦剌所部。在这样兵临城下的状况里,能保持冷静,勇敢,实属不易,而于谦不仅做到了这些,还能力排众议,坚持主战,最后朝廷同意了于谦的观点,终于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京城保卫战成功了,它证明了于谦决策的正确。可作为一位臣子来说,于谦又显得太愚笨,也许这是所有清正之官的共同点,作为一位官员,在中国古代那种封建的环境下,必须要学会圆滑、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可这些,于谦全然不会,或说是不屑吧,别人的谄媚奉承他看的如明镜一般,也不过顶多是当作过眼云烟罢了。因为在他眼里,不仅“社稷为重,君为轻”,而且作为臣子,仅有一死谢国已矣,无它。就像他的字,廷益,仅对朝廷有益吧。
于谦和岳飞的经历何其之像,都是受外敌入侵,都是挽狂澜于既倒,都是主战,都有一个做俘虏的皇帝,最后都因不解“政治”风情而被杀,所不同的是,岳飞死得更早,且俘虏帝君没有迎回,而于谦虽力主迎回了明英宗,却因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被英宗所杀,这实在不能不让人对天长叹,叹天理如此不公。
庭审时,与之同下狱的王文激辩不已,而于谦只笑道:“亨等意耳,辩何益!”是啊,辩解又有什么用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据说临刑的那天,整个京城凄风苦雨,“行路嗟叹,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此时的于谦应该不负自己的一腔热血了吧,他终于与他的偶像文天祥一样了,一样地为国尽忠,一样地稳定了大局,当然,也一样地被陷害,忠魂祭天。
像于谦这样的人,历史上有吗?有很多,文有海瑞、文天祥,武有岳飞、戚继光。可是,太少了,在中国的社会中,讲的是人情,所以会少的可怜。而像于谦这样的英雄只要有,在很多方面又是那样惊人的一致,而发生在这些英雄身上的悲剧,又是惊人的如出一辙,历史不要重演,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可偏偏历史又总在重演,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要深思点什么呢?
现在的社会,不缺于谦的才华、聪明,甚至不缺于谦的勇敢,少的,只是那一份气节、傲骨,那种真正的,从骨子里面流出来的东西。
于乱世处安天下,此等风骨不必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