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莫言–游走于边缘的红色作家

【新唐人2012年10月12日讯】中国作家莫言赢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引发热烈反响的同时,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议。那么莫言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作家?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里就是莫言出生和成长的山东高密东北乡。

莫言原名管谟业,在写第一本小说时,起了笔名“莫言”,警惕说话直率的自己,要少说话,以免惹麻烦。

今年57岁的莫言,因“文革”而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当兵,1981年开始创作小说,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莫言:“一个孤独的少年,就牵了一头牛,在那个地方整个上午,有的时候整天都不回来,举目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天上的鸟、地下的青草、蚂蚱等各种小动物,带着那头牛,非常孤独。”

莫言堪称量产作家,长篇小说11部,中短篇小说100多部,其中“红高粱”夺下柏林影展金熊奖,奠定了莫言在文坛中的地位,成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没东西吃是莫言抹不去的幼时记忆,幽默是让自己活下去的方式,莫言曾说体认到自己最大弱点是懦弱,懦弱会让人不敢坚持真理,莫言也把敢于坚守自我的人物微妙的表现在小说中,2009年的最新作品“蛙”挑战大陆的一胎化政策,深入的控诉计划生育对中国人的残酷残害。

30年的文坛生涯,莫言也常深陷争议的漩涡,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游走在中共包容和政治禁忌的钢索上,批评说,他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身份的帮助下,圆滑地避免了和中共爆发严重的问题。

博客主、记者温云超:“莫言两个字,其实就是不要说话的意思,也就是中国政治遣儒现状的一个很真实的写照。莫言得奖的话,对中国来讲,对一个普通人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你其实可以跟这个专制政权,作为他的帮凶,那你只要文学上有足够多的贡献,你就有可能得到国际最高奖项,这在道德意义上,和它本身的政治意义上,我想都会造成一个深重的灾难和后果。”

中国文学专家陶健(Eric Abrahamsen)称莫言是“非常精明,知道哪些能写或不能写。”

新唐人记者韦青一综合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