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杲:熊市、通胀与道德风险

美国经济近来坏消息不断,周一(2月23日)股市跌到了1997年的水平,而周二和周三公布的房屋市场重要指数显示房屋价格持续下滑,成交持续下挫。周二晚间奥巴马在国会演说中展现了雄心壮志,不过股市周三再度大幅下滑。

股市、房市和政府的救市的走向代表了投资者、消费者和管理机构在目前经济危机形式下的互动与博弈。总体而言投资者对政府的救市努力并不看好,而恢复消费信心也并非单纯的“精神鼓舞”所能达到。

*熊市到头了吗?

就目前而言,股市已经跌破了上一个熊市,也就是2002年间互联网泡沫崩溃时期的水平,道琼斯指数徘徊在距离7000点不远的上方,2002年那次熊市道指的谷底在7286.27点,不过这个谷底只是昙花一现,道指很快就反弹到了7500点以上。

更广泛的标普500指数也连续多日低于2002年10月9日的低点776.76点。高科技纳斯达克指数被认为“表现稍好”,不过如果考虑到纳指曾高达5000点以上,而上次的熊市主要就是互联网高科技股的破灭,目前的水平其实也很难让投资者感觉到“稍好”。

再早的熊市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周一的道琼斯指数已经跌破了当年10月27日7161.15点的小谷底,目前来看,要达到当年4月11日6391.69点的大谷底至少仍有待时日,不过标普指数离同一天创下的737.65点已经相距不远。

当然对投资者来说,过去并不是主要的,展望未来才是股市指标的主要“任务”,那么目前的熊市是否已经到头了,毕竟大市已经被腰斩,还要跌到什么程度呢?不过这种乐观的估计恐怕只是一厢情愿。

有分析认为,根据对以往大熊市情况的分析,股市需要在市盈率(即每股市价和每股盈利的比例)下调至6倍才能找到支持,因此认为股市还有40%的跌头。也有人认为区别于1994年前股市的相对稳定成长,股市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指数性的增长,这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股市必须回归到线性增长的“理性”位置才能找到支持。根据以上的估计,道琼斯指数恐怕真的需要到5000点,甚至4000点的位置才能算是谷底。

这两种分析有其道理,理性和稳定的股市要与整体经济,主要是上市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挂钩,如果整体经济或者企业盈利从1994年到2007年没有增长三倍,股市何以从4000点暴增到15000点?

所以除非投资者不再“炒”股,而是把股市作为一种和存款取息类似,只是风险稍高的理性的投资工具来使用,否则股市很难真正见底。正如华尔街投资家的对获利的贪婪应为目前的危机负责,投资者也必须放弃不劳而获,一夕暴富的奢望,回归理性的投资预期。

*通胀还是通缩

正如中国经济很大成度上是靠出口支撑,美国经济靠的是个人消费,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个人消费占美国GDP的比例徘徊在67%左右,这已经属于高水平。而从2000年至2008年,该比例又升至72%的空前水平。另外一方面,私人企业提供的服务性产品、在2006年时候占美国国内产品的67.8%,而其中就包括房地产、财务管理的服务如银行、保险、投资等等。

个人消费和服务行业占经济比例大可以说是美国经济的特色,不过在目前的经济危机中,这两方面又是受创最深的──当人们担心失业而为“稻粱”忧的时候,精品店的富丽优雅难免就大幅“贬值”,而在社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这些人生中可有可无,而又没有任何保值能力的“服务”的时候,消费的大幅下滑就在所难免,随后又导致更多人失业,如此恶性循环。

有报导称,经济学家,包括美联储的金融决策者均称通货紧缩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因为通缩和消费下滑会产生类似上面例子中的恶性循环。比如目前很多买房人持币观望,希望等待房价进一步下跌,进一步导致了价格下滑。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与通胀相关的各类经济指标均显示整体物价增长陷入停顿,甚至负增长,但普通民众却纷纷表示生活必需品,如食物等的价格却明显增长。这显示在数据通缩的背后是实际消费价格的通胀。

严格讲,通胀和物价上涨并非完全是一个概念,美国政府从去年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向市场注入的资金数以万亿计,也就是说从通货膨胀本身的定义,即市场上流通货币增加而言,美国已经出现通货膨胀。而伴随着服务行业“泡沫”的进一步破灭,在多出几万亿美元的“钱”追寻生活必需品的时候,通胀就会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了。

实际上目前是属于通胀与通缩同在,生活必需品、具有保值功能的实体产品(包括黄金)在通胀,消费者必须花更多的钱买这些东西,而原本占消费大头的“服务”产品,比如星巴克的咖啡、精品店的高价服装等则出现“通缩”。

目前美国政府通过的救市法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使美国人重新开始消费,然而目前的问题就是过度消费导致的,难道更多的消费就能解决因为过度消费导致的问题吗?

所以本质的问题不在于通胀还是通缩,而是目前美国靠消费和服务行业支撑的经济模式面临挑战,必须做出“由奢如简”的痛苦调整。人们必须学会放弃过去的大量借钱消费的生活方式,放弃超前消费,放弃无必要消费,学会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特别是人们必须放弃所谓的“投资型”消费,人们都在指责华尔街银行家的“贪婪”是万恶之源,然而没有“贪婪”的消费者在根本负担不起房屋贷款的情况下,希望通过买卖房屋获得高额“利润”,美国的次贷危机就不会发生,或许也就不会有目前的金融危机了。

*救市:政府面临道德风险

美国新政府上台后迅速通过了刺激经济法案以及其他一些力图挽救经济的措施,在笔者看来这些措施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用刺激消费来解决消费过度导致的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2)投资不考虑经济效益(可能考虑了政治“效益”),大量资金流入,却很可能无法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最终导致严重通胀;3)公权膨胀,客观上造成了压制了私人企业复苏的后果。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措施导致了严重的“道德风险”,要了解这一道德风险,让我们看看一个普通美国人对奥巴马签署救市法案yabo88官网的评论:“我没有买我买不起的房子,我辛苦工作、我每月按时付我的房贷,尽管我知道我的房贷超过了我房屋的价值。为什么我,作为一个纳税人,要‘拯救’我的邻居?我的邻居没有工作,有八个孩子,却和我一样买了50万的房子。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从经济刺激法案中我得到了什么?”

当去年布什政府决定“拯救”银行业的时候,很多媒体在谈论此举的“道德风险”,即如果银行高风险的错误决策让大众买单,等于鼓励这种做法;同样的在政府决定“拯救”陷入困境的房主的时候,也涉及同样的道德风险,如果社会中不负责任的人在享有了他们本不该享有的后,留下的烂摊子却让另外一部分负责人的人收拾,显然会对社会的公正造成巨大的伤害。

尽管挽救房主,让他们能保有自己的房子和卡特与克林顿政府积极推行的人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政策都是属于能保证选票的政治正确之举,但是政府必须记住它在经济领域的首要职责不是担当救世主,而是保障公平。这就需要政府确保它的所有救市措施必须经得起道德上的考量。

奥巴马在周二的国会演说中所说的“不会褒奖不负责任的银行家和投机者”,政府也应该保障它们的措施“不会褒奖不负责任的消费者和利益集团”。否则所有的救市措施最终只会让经济的痛苦更漫长更痛苦。

美国经济的危机根源在于道德的失落,无论消费者、投资者还是政府管理机构,所以根本的解决措施也应该从道德入手,放弃贪婪,放弃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放弃对“道德风险”的漠视,回归理性,回归公正。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