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6月06日讯】进入2024年以来,中国大批上市公司的股票出于各种原因而退市,其中不少国企被查出财务造假。有自媒体梳理了多家国企财务造假案例,发现这些国企造假所涉金额动辄数千万元(人民币,下同),多则可达数十亿元,几十万投资散户踩雷,可能血本无归。
据公众号“股海风云大作手”6月5日文章整理,近期有6家国企因财务造假被查。重点讯息如下:
其一,由深圳国资委控股的深圳市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特发信息)。该公司从2015年到2019年连续五年造假,包括虚增收入及虚降成本,虚减金额总计超过1.7亿元,虚增金额为6,494.77万元。受害股东12.7万户。
处罚结果:对公司罚款800万元;对董事长罚款400万元;对董事总经理罚款350万元;对副总经理罚款200万元;对两名涉案人员给予警告,并分别罚款150万元;对另外三名涉案人员给予警告,并分别罚款100万元。
其二,由平潭综合实验区国有资产管理局控股的海峡创新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海峡创新)。该公司2018年及2019年财务造假,合计虚增营业收入1.22亿元,受害股东3.06万户。
处罚结果:对公司罚款60万元;对三名涉案人员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对另一名涉案人员给予警告,并罚款20万元。
其三,由邯郸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控制的河北汇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汇金股份)。该公司2021年度报告虚增利润总额1,524.52万元,受害股东5.06万户。河北证监局对这家公司给予警告,并罚款200万元。
其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的“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泰化学)。该公司2022年虚增收入超42亿元、非经营性资金占用77亿元,受害股东11.4万户。公司和控股股东以及八名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880万元。
其五,由浙江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际控制的常熟市国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瑞科技),虚增收入2.26亿元,虚增利润约4,026万元,受害股东2.2万户。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480万元。
其六,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的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锦州港),2018年至2021年期间,连续四年财务造假,合计虚增营业收入超过86亿元,受害股东10万户。锦州港及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2300万元。
针对上述国企造假案例,公众号“暴财经”发文质疑,这些国企财务造假动辄数千万元,多则几十个亿,被发现后,处罚最轻的才罚款480万元,即使是造假86亿元的锦州港,也不过是罚款2300万元,“这种处罚力度在如此严重的财务造假面前,如同隔靴挠痒,简直就是变相鼓励造假”。而不痛不痒处罚的另一面,是多达40多万股民的投资可能会“一夜清零”。
6月5日,实名认证的微博大V马延明,转发了另一位微博大V整理的一份正在被调查的企业名单,罗列了数十个涉嫌财务造假或被发现有“异常情况”的企业名称。
针对大批国企财务造假的现象,微博账号“马上谈”6月5日发帖评论道,首先,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造假的动机,关键还是监管部门有没有真作为、好作为;其次,国企造假比民企造假更可恨,国企领导为一己之私造假,造成的却是国有资产流失,全民为此买单;最后,国企造假,是因为它有造假的土壤,国企财产性质可以不变,但是经营模式可以求变。
中国网友对此也纷纷发表评论。
有湖南长沙网友留言:“说的好像还有不造假的公司一样!”一位湖北网友则写道:“有些国企也是妥妥的家族企业。祖孙几代,七大姑八大姨都在为国企做贡献。”
新疆阿克苏的一位网友质疑:“上市偷走的股民的钱呢?退市他们运营占用股民多年的投资钱呢?没了,就没了?他们不是人吗?”一位海外华人评论道:“‘真’这个字在当今中国是不存在的。当每个普通人都需要成为各种专家都不一定能避险的时候,这‘盛世’与我何干?”
(记者唐迪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