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术造假也赶潮流 博导SCI论文现AI“口头禅”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3月18日讯】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知名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部分出现ChatGPT常用的“口头禅”,被质疑是用ChatGPT撰写。上个月,国际知名杂志Nature指出,2023年,国际出版商声明撤稿大约1.4万篇,其中四分之三涉及中国“学者”,中国大陆学术造假成风。

3月12日,国际知名学术“打假人”法国图卢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Guillaume Cabanac 在X发文说,一篇题为《The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mesh structure of Cu-based metal-organic-framework – aramid cellulose separator enha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metal anode batteries(铜基金属有机框架-芳纶纤维素隔膜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可提高锂金属负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的论文存在重大学术漏洞,有明显的ChatGPT撰写痕迹。

(网络截图)

在文章的“Introduction”部分,第一句是“Certainly, here is a possible introduction for your topic(当然,这是您的主题的可能介绍)”,这句话是ChatGPT在回答某个话题时必说的一句话,在使用ChatGP的过程中,如果给ChatGPT某个话题时,它会根据要求写出一个或多个可能的答案,首句就是这句话。

因此,Guillaume Cabanac认为,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撰写。

另外,有研究指出,论文的题目“aramid cellulose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在专业领域也有问题,文中将aramid(芳香族聚酰胺)与cellulose(纤维素)相结合,但从上下文来看,多处将其视为单一组分。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摘要中,aramid cellulose被赋予了ANF的缩写,一位熟悉材料领域的学者指出,ANF代表着aramid nanofiber,是一种纳米纤维。这一术语在材料领域颇为常见,然而,在本篇论文中却出现了误用,将ANF翻译为aramid cellulose,引发了专业界的质疑。

该论文发表于Elsevier旗下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s》。该期刊属于材料学领域SCI期刊,属于中科院一区期刊,影响因子达6.2。

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Yangai Liu(刘艳改)教授,其单位隶属于国家实验室非金属矿物与固体废弃物材料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学术造假非常普遍,2月份,国际期刊Nature的报导,2023年,共有超10,000篇研究论文被撤稿,而来自中国的论文占比极高。美国恒祥咨询(Healsan Consulting)整理自知名学术撤稿追踪网站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的数据发现,中国去年撤稿的论文占总撤稿的75%左右。其中,撤稿原因主要有四个,数据不可靠、同行评议造假、由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

浙江某高校退休教授李女士对新唐人表示,学术造假问题源于高校官本位体制。

她说,“真正搞学术的人,他很难拿到课题。它(课题)必须要跟他的职务挂钩。这种官本位,这种体制就会导致所有的资源都会流向那个官员(阶层)。(科研成果)挂第一个名字的是领导,不是真正做科研的人。有一些人他根本是德不配位的,那他为了要获得更高的职称,或获得某个领导的岗位,那他不就要造假吗?”

时政评论员李大宇认为,中共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进“教育产业化”,学生不再具有“八九六四”时的家国情怀,远大抱负,而是一切向钱看,急功近利,抄袭成风。

李大宇表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至善的品格。那么在中国大陆像这样的教育现在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搞得如火如荼,那么钱赚到了,但是人才呢却耽误了。这种抄袭呀,急功近利的做法非常普遍。他们的老师,都经历过,然后他们再带他们的学生,带动整个社会整体的道德下滑。”

(责任编辑:李郦)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