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5月11日訊】20多年來威力最強的太陽風暴今天(5月10日)侵襲地球,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州與英國等地的天空帶來壯觀的極光秀,這場太陽風暴將持續影響整個週末,可能會對衛星與電網造成干擾。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今天表示,地球正在經歷自2003年以來的首場「極端」地磁風暴。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太空氣象預報中心(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在社群媒體X上指出:「極端風暴(G5級)於東部夏令時間晚間6時54分抵達地球。由於將出現另外幾個朝向地球的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s),地磁風暴可能持續到這個週末。」
網友紛紛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在北歐與澳洲天空拍到的極光照片。來自英國哈特福(Hertford)的智庫專家曼斯菲德(Iain Mansfield)告訴法新社:「我們剛把小孩叫醒,讓他們在後花園觀看北極光。用肉眼就可以清楚看見。」
Northern Lights in Hertford! pic.twitter.com/KcZ5IKCmac
— Iain Mansfield (@IGMansfield) May 10, 2024
攝影師歐萊登(Sean O’ Riordan)在社群媒體X上發布照片說:「今天凌晨4時,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出現絕對是聖經描述的天空。我今天就要離開了,我知道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Absolutely biblical skies in Tasmania at 4am this morning. I’m leaving today and knew I could not pass up this opportunity for such a large solar storm. Here’s the image. I actually had to de-saturate the colours. Clouds glowing red. Insane. Shot on Nikon. Rt appreciated pic.twitter.com/210hlkmoeg
— Sean O’ Riordan (@seanorphoto) May 10, 2024
有關當局通知衛星業者、航空公司與電網採取預防措施,因應地球磁場改變可能造成的干擾。
太空氣象預報員達爾(Shawn Dahl)向媒體表示:「我們已通知所有與我們配合的基礎建設營運者,像是衛星業者、通訊人員…當然還有北美的電網。」
然而,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今天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我們不預期可能出現的地磁風暴會對國家空域系統造成任何重大影響。」
太陽閃焰是以光速傳播,只需8分鐘便可抵達地球,不同的是,日冕物質拋射是以更平穩的速度傳播,官員稱目前的平均速度為每秒800公里。
曾經一度有高達7個日冕物質拋射在傳輸,從比我們的地球寬16倍的太陽黑子群拋射出去,但不清楚它們如何在沿途中合併在一起。
與地磁風暴有關的波動磁場,會對電源線等長電線帶來電流,可能會導致停電。長的管線也可能帶電,引發工程問題。
太空船也可能有受高劑量輻射影響的風險,但大氣層會防止輻射抵達地球。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有專門團隊負責太空人的安全,可要求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太空人移到前哨基地內有更完善屏蔽的地點。
鴿子與其他有內部生物羅盤的物種也可能受影響。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Propulsion Laboratory)表示,鴿子飼養員注意到在地磁風暴發生期間,飛回家的鳥類數量減少。
2003年10月,被歸類為「極端」的地磁風暴導致瑞典停電,並讓南非洲電力變壓器受損。高頻無線電通訊、全球定位系統(GPS)與衛星也可能受到衝擊。
官員表示,民眾應該要有因應停電的正常備用計畫,像是手邊備好手電筒、電池與收音機。
歷來最強的地磁風暴是在1859年9月發生,稱為卡林頓事件(Carrington Event),是以英國天文學家卡林頓(Richard Carrington)的名字命名。
當時,電報線上的電流過大,導致技術人員觸電,甚至導致一些電報設備起火。
太陽閃焰小百科
太陽閃焰是指太陽表面上的活耀區瞬間出現且強烈的X射線與伽瑪射線,依照規模可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
由於太陽閃焰是屬於電磁波現象,在太空是以光速傳播,因此從發生後到影響地球附近的太空環境,約需要8分多鐘的時間。
影響:
當太陽閃焰影響的程度較輕微時,只會讓電波訊號的雜訊增加,造成通訊品質下降與干擾;如果太陽閃焰劇烈,瞬間產生的電子濃度甚至會讓高頻電波通信完全中斷長達數分鐘至數10分鐘。
等級:
由小到大分為5個等級A、B、C、M、X。閃焰分類系統類似地震的芮氏規模,每個字母代表能量輸出增加10倍,意味X是M的10倍,C的100倍。
(轉自中央社/責任編輯:夏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