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07日訊】到了年終除夕,無論古與今,不管海角天涯,思緒總歸向一個方向——歸鄉。儘管一年的駭浪驚風,心中就想望著歸鄉圍爐團聚的一天,與家人分享喜悅與努力的成果。日月競逐下,今昔圍爐年夜飯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然而,地不分南北與東西,團圓是家家戶戶永遠的相思;人不分清貧或富足,年夜飯總是除夕的壓軸戲。
傳統的中國人在除夕飯桌上除了吃團圓飯、拿壓歲錢,還做些什麼呢?現代人的年夜飯只是吃飯聚餐,甚至上館子大啖,年味反而淡薄了。從前,除了吃飯,還有很多活動交錯在年夜飯席間,從除夕跨年到元日(黃曆正月初一),濃郁年味不同於日常聚餐!將時光鏡頭轉回百年以前[1],一起來捕捉傳統除夕圍爐團圓的剪影,溫暖我們日漸被風塵颳得稀淡的過年心情,守護人心中的善。
年夜飯前的重要行事 祭祖拜神
在除夕年夜飯前,一家人必做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闔家虔敬地祭祖拜神。有的家庭還出城去祭祖酬神,非常慎重。
在除夕夜不一樣的燭火光輝下,高堂上的長輩欣見老老小小闔家團圓,舐犢情深,欣慰之情溢於言表。晚輩向長輩叩頭賀年;長輩逐一呼喚兒孫的名字。回家團圓的、家中的晚輩向長輩賀年之後,就是闔家「圍爐」吃年夜飯的時光。
溫暖聚首 圍爐
「圍爐」本是指圍著火爐溫暖的相聚,也特指除夕夜一家人的團聚。一家圍爐團聚,享佳餚、品酒香。同時在席間,一家人輪番獻藝:彈奏樂器、射謎語、猜拳……,各展所長,全家同樂。除夕的團圓宴有如家中子弟們平日所學的「成果發表會」,長輩則用白銀和筆墨當獎品,分賞給晚輩。
除了獻藝、遊戲同樂,古來的禮儀規範也在席上傳承。家族中已經擔任官職的男子弟要背誦《禮記‧少儀》篇,通曉文書,有才能的女子弟要背誦《禮記‧內則》篇。透過熟習禮儀規範和各種風俗,自己更加努力正心修身。除夕夜,一家人同堂的和睦欣悅之情,遠比飲食之樂讓人陶醉。
正月初一 燃爆竹避惡鬼 吃餃子迎福運
就在一家團圞的鬨笑聲中,四鄰爆竹聲連連響起。子時後,眾人家焚香接神,燃放爆竹以致敬。響聲此起彼落,連霄達巷,絡繹不休。南北朝時的古人,在正月初一(元日)的一早先在庭前燃爆竹以避惡鬼。
正月初一這一天,清朝國境之內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麵包餃子來吃,叫「煮餑餑」。富貴之家,拿金銀的小錠和寶石等等寶物暗藏在水餃中,以卜順利。家人誰吃到了「寶」水餃,則一整歲大吉。(見《燕京歲時記‧元旦》)
長壽酒 避邪除瘟疫
除夕年夜飯,盡將山珍海味堆滿桌,一道道除夕菜餚都飽含象徵寓意,祈願家庭興旺,年年有餘,福祿饗八方。保健延壽的藥酒也是過年的重頭戲之一。南北朝的風俗,在新年元旦,即黃曆正月初一這一天,長幼全都穿著正式衣冠,從小的開始依序向長輩拜賀新年,飲屠蘇酒、椒柏酒。因為小孩得歲,所以先飲;老年的失歲,所以後飲。(《荊楚歲時記》)
「屠蘇酒」是以藥草屠蘇和其它藥草製成的除瘟疫的藥酒,相傳是從華佗就傳下來的方子。歷代醫書如《本草綱目》中也都記載,在正月初一飲屠蘇酒,可避邪、除瘟疫。
傳說唐代的道士、藥王孫思邈曾在除夕時送給鄉里藥囊,浸在井中。次日,即元月初一取出置清酒中煮沸,名屠蘇酒,闔家飲之,不染瘟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肘後方》中都有記載這一方子。
有些地區,從除夕夜就飲屠蘇。例如宋代蘇軾、蘇轍兄弟家中的年俗就是在除夕飲屠酥酒。蘇轍的《除日》詩提到「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可見這風俗在當時的盛行。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稱,也稱「椒栢酒」,《本草綱目》記載椒柏酒,「元旦飲之,辟一切瘟癘不正之氣」。古人在黃曆正月初一獻椒柏酒給家中長輩,為其賀年祝壽。漢代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原註說:「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藥。」
長輩愛兒孫 壓歲錢傳家教
除夕圍爐後,長輩滿心慈愛分送晚輩「壓歲錢」,對晚輩來說是年中一大樂事。元代人吳當記述:「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音「稚」,幼孩)爭分壓嵗錢。」(《除夕有感其二》)
「壓歲錢」古代稱「壓崇錢」或「押歲錢」或「厭勝錢」,本是在除夕時為了驅除「祟」這種嚇小孩的怪物,放在床頭、床腳用來「壓祟」的錢,後來傳成了「壓歲錢」。
清代習俗是用朱繩穿過百個銅錢編串成龍形,壓在床腳,用來壓祟,並為孩子祈福長命百歲。後來長輩在除夕給小兒的紅包,也叫壓歲錢(見《燕京歲時記‧壓歲錢》、《清嘉錄》),勉勵子孫們循規蹈矩,不要放蕩善良的本心。「分與壓歲錢,並戒毋蕩佚」(林占梅《乙丑除夕團圓歌》)。除夕團圓夜,透過壓歲錢傳遞了家教的作用與意義。
除夕守歲 通宵不眠
年夜飯後,長幼聚飲祝頌,守夜通宵不眠叫「守歲」。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守歲」原來是「蜀之風俗」。後來這種風俗在後代廣傳開來。「守歲」通宵達旦,具有「延年」的吉兆,也有一說可以為家中老人家的年壽祈福。宋代之後,守歲的風俗更普遍,「守歲全家夜不眠,杯盤狼藉向燈前」(陸游《除夜》)。守歲的「宵夜」五花十色,以甜點為主,如糖煎、蜜煎、糕、酥和堅果栗子、銀杏和豆子、瓜子等等都有,形形色色,種類繁多。(《夢粱錄》)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註釋:
[1]參考:清末的台灣府儒學訓導林占梅(字雪村,號鶴山,西元1821年─1868年)在他的《乙丑除夕團圓歌》,留下的他家族人在除夕團圓過年的情景。
@*#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