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大陸財新網刊登了一則關於新疆警方刑訊逼供的特稿,記錄了五年前發生的一起駭人案件:警察因公死亡,其子孫任澤被國保大隊刑訊逼供毆打致死。報導中披露的刑訊手段殘忍,毫無人性,令讀者無不憤怒。
網友jindoe168說:「太恐怖,他們經常這麼幹,只是這次被抓了而已。這在美國都是死刑。」滅共小能手的留言是:「中共國保就是完全和納粹(國家社會主義)蓋世太保概念一樣,理念一樣,行為一樣的反社會反人類犯罪組織!」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中國的中國人隨時都可能被犧牲,被以各種方式,它是專制體制。你信中共你的下場就是上海封城的韭菜,涿州水災難民,鄭州水災遇難者。以及汶川地震死難者,也可能是轉運大巴死難者,或者無數新冠(中共病毒)死難者。你信中共,死神就在向你招手。就算你活下來了,還有河南村鎮銀行等著你。靠近中共苦難不斷,禍事一個接一個。」
財新網的報導透露出公安的黑暗只是冰山一角,類似新疆警方這般殘忍的警察遍布全國,而根本原因除了中共一黨專制缺乏監督外,亦與中共徹底放棄所謂的依法治國有關。很快,這樣一篇曝光警方黑暗的報導被「404」。這已經是一個月內財新網遭遇的第三次這樣的待遇。財新傳媒社長是有著「紅二代」背景、在國內外都有些名氣的胡舒立。
2023年12月31日,財新網發表了《2023終有一別》一文。文中盤點了2023年去世的中外各界人物,並配上他們的照片。其中第一張圖片是李克強的黑白照。文章當晚就被「404」。同時,胡舒立微博也被清空。
2023年12月25日,《財新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社論。文章大量引述鄧小平有關改革開放要靠「實事求是」的言論,並暗批習「誤黨誤國」。該文也被封殺。
在12月底的兩篇文章被封殺後,財新網從1月4日起,連載胡舒立撰寫的《重走前輩流亡路》,而原著書名是《穿越在歷史邊緣:重走前輩蘇門答臘流亡路 》。該書主要介紹了胡舒立在2023年6月,用8天時間在蘇門答臘重走中共祕密黨員胡愈之夫婦和他的難友郁達夫、王任叔等人的流亡之路,完成了一次跨越80年的歷史尋蹤之旅。胡愈之是胡舒立的外公胡仲持的兄長。
該書在由原中共黨史出版社總編輯李向前作的序中,稱胡愈之、郁達夫等人踐行了當時「進步」文化人的呼喊:「我們有筆的時候用筆,有嘴的時候用嘴,到嘴和筆都來不及用的時候,便是將以血肉和敵人相搏於戰場。我們不甘心做奴隸,我們將以鮮血向敵人保證我們民族的永存!」
而胡舒立在8天的尋蹤之旅中,在與先人們「神交」的同時,亦讓她在「或有成功的些微喜悅、但也常有挫折、困難和失望的人生旅途中,領悟生命的意義」。這或許就是:在困境中要保持韌性,不會輕易屈服。具體到財新媒體,那就是在管控愈加嚴厲的當下,一個話題被封,就再啟另一個話題,直到不能開口。
從《重溫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社論,到懷念李克強等人,再到曝光公安黑幕,財新傳媒每一個話題都十分沉重但又直指當今社會問題。放棄改革開放、放棄依法治國之路,走回頭路的結果就是如今政治氣氛肅殺、經濟蕭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國際社會孤立。而這條回頭路的盡頭就是萬丈深淵。
從財新網所發的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其價值取向,即支持改革開放,支持依法治國。以往文章如2014年8月18日,在中共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被拿下後,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刊文《什麼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文中稱,中國現在面臨社會、經濟、政治體制轉型帶來的嚴峻挑戰,「紀念」鄧小平為思考如何「超越鄧小平」提供了機會。
胡舒立以周永康和薄熙來為例,稱「左」與腐敗有著相輔相成、 一表一裡的關係,認為「左」可成為腐敗分子的護身符。胡舒立稱,要真正實現「依憲治國」「依法治國」,使所有公民的權益得到平等保護才能「超越左右」。最後,胡舒立提出:「一切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都應衝破,一切阻礙民主與法治進步的禁錮均應摒棄。」
如果說當年胡舒立和財新傳媒在剛上台的習近平拿下若干江派大員上多有助力的話,那麼在習修改憲法、權力定於一尊,加速「左轉」後,胡舒立和財新傳媒與習的矛盾就突出了。顯然,財新網的「大膽」自然讓習中央以及周圍的諂媚之徒如鯁在喉。如何處置財新,大概已然在習中央的考慮範圍。
目前人們看到的是敏感文章被和諧,胡舒立微博被清空,但財新傳媒依然在運作。無疑,這與胡舒立與習的關係、背後的靠山和所代表的一群人有關。
十幾年前就有消息稱,胡舒立與中共前中紀委書記王岐山有著良好關係,而且習也與胡舒立早就相識。1985年,胡舒立被《工人日報》派往廈門做駐站記者,習近平時任常務副市長,兩人彼時已有來往。胡舒立離開《財經》後,創立《財經新聞週刊》,據說也獲得習的支持。
不僅如此,胡舒立的背後還有著一群支持改革開放的「紅二代」、各界知名學者。如果「動」財新傳媒和胡舒立,習中央需要考慮其成本和代價,但沒有人可以排除習不會走這一步。
在中共黨內、軍中早已樹敵無數的習中央,在再次因台灣大選結果遭到重創的習中央,如果繼續一意孤行,只能在末日之路上繼續加速,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極為悽慘的下場。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