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需求低迷。比如,上半年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漲0.7%,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則下降3.1%,而住戶存款增加11.91萬億元,6月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21.3%,連續三個月創2018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這表明,消費者「信心轉弱」,對就業和收入增長的預期已轉為負面,多儲蓄、少消費。中南海所渴望的「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落空,貨幣政策效果不彰(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1.3%、9.0%和11.3%,可上半年GDP同比增速僅為5.5%,即使去年上半年的基數很低),中國經濟在通貨緊縮邊緣徘徊。
如此,經濟衰蔽已是不爭的事實了。且來看個更直觀的數據(《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3》):2023年上半年餐飲相關企業吊銷、註銷量達到了47.19萬家,僅比2022年全年餐飲相關企業吊銷、註銷量少了13.9%,超過了2020年全年。
與此相印證的,是一篇韓國《朝鮮日報》的報導。北京1家規模排名中國前3位的二手餐廳用具商A老闆,直到2022年只在北京、上海設立二手餐廳用具倉庫;最近,他另在南京、杭州等4個城市各開設了1000坪(約3300平方公尺)的大型倉庫,以堆放暴增的用具,這些二手餐廳用具足可供4萬家餐廳使用。
為什麼短時間如此暴增呢?A老闆表示,疫情穩定後的3月起,出於對疫後經濟重啟、「報復性消費」的熱烈期待,中國各地大批中年人(年齡多半介於35歲以上至50多歲之間,主要來自房地產、IT和教培等「三大失業群體」),開始集中當起個體戶開設餐廳,大量購買二手用具,一度讓他倉庫裡的庫存消化殆盡。但3到4個月後,由於經濟不穩定、緊縮消費,他們經營的大部分餐廳卻告停業,導致二手用具過剩。
A老闆講的故事,與餐飲行業和中國經濟形勢很是合拍。大家知道,三年疫情與中共的「動態清零」政策,對餐飲業的打擊是巨大的,閉店潮一波接著一波。從表1可見,餐飲收入的波動幅度大大超過社會零售總額的波動幅度,對經濟形勢的變動相對敏感。
表1:2019-2022社會零售總額和餐飲收入
單位:億元人民幣
資料來源:中共國家統計局
三年時間,全國超170萬家餐飲相關企業註銷吊銷,超過了過去十年註銷吊銷數據的總和。具體而言,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餐飲行業註銷門店超過32萬家;2021年,餐飲行業吊銷或註銷了93.5萬家店;2022年51.9萬家。
或有反駁:中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588億元,同比增長8.2%,而餐飲收入增長超過20%,是 201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見表2),與上面說的情況不吻合呀!
表2:2019-2022各上半年餐飲收入
單位:億元人民幣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怎麼解釋這種不一致呢(且不論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主要兩點。第一,統計方法問題。中共國家統計局對限額以上單位進行全數調查,對限額以下單位進行抽樣調查。所謂限額以上單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個體戶)。而餐飲業,絕大部分都不是限額以上單位。前述吊銷、註銷的餐飲機構,絕大部分都是小店,沒有在統計數據中反映出來。
第二,這上半年的增長只是暫時的,一方面建立在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受解封後的補償性消費的推動,但很快就會釋放完畢。而且,2023年上半年社零總額和餐飲業的走勢,如果分月度來看(見下圖),並不樂觀,這與總體經濟走勢還是一致的。2023年中國的GDP,在去年同期低基數的基礎上,第一季度同比增長4.5%,第二季度同比增長6.3%。但從環比看,第一季度環比為2.2%,二季度僅增長0.8%,體現出走衰的趨勢。因此,只要下半年總體經濟繼續下滑,餐飲業目前的增長率只是曇花一現,也跑不出衰退的前景。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關於中國經濟的衰蔽走勢,在社會心理上,是廣泛認同的。僅舉一個例子。一則帖子「上海搞成這樣,我們很難過」,網絡熱傳,引發共鳴。作者借著陪外地友人在上海遊玩期間,目睹了虹橋站、南京路步行街和上海火車站現狀(包括餐飲店在內的許多店鋪歇業、景象蕭條),唏噓不已。上海火車站的小店鋪是小個體戶老闆,虹橋站的大商鋪是財力中等的企業,南京路的大商場則是大企業和大集團,現在都「關門的關門,調整的調整,跑路的跑路」,這是否就是上海「家道中落」的縮影?上海是中國商業氛圍最好的城市,尚且如此,別的城市,可想而知。
2023年中國多地高溫持續「爆表」,110個氣象站最高溫達極值,可是經濟卻在走向漫長的冬天。
大紀元首發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