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悲觀 中國人多儲蓄少消費 投資外貿同步萎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2月19日訊】中共病毒(新冠)疫情3年間,儘管中國居民的儲蓄增加,但國民消費、投資和外貿同步萎縮,大量外貿訂單已被東南亞「搶灘」,各方面的數據均顯示,民眾普遍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

中國的儲蓄增長極不尋常

近期,中共當局不斷調降存款利率,同時鬆綁貸款限制,目的是促進內需消費與投資,提振國民經濟。然而,實際效果卻並不明顯,中國民眾仍然普遍選擇把錢存起來,而不是用於消費或投資。

中共央行發布的最新數據声称,今年1月份中國存款增加6.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創下單月新高,創歷史同期新高,多增7,900億元。

事實上,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3年間,中國居民存款因為低消費而一直在增加:2021年全年住戶存款為9.9萬億元,2022年這一數字猛增至17.84萬億元,而且其中近8成是定期存款。

對此,香港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在自由亞洲電台的節目「財經自由講」中分析說,中國儲蓄率由3成升至3.6成,遠高於西方國家的1至2成,這種現象「極不尋常」。這反映出中國政治社會狀況不穩,民眾對前景持悲觀態度,因此寧願多儲蓄而不消費。

顏寶剛表示,即使去年10月「新十條」出台,新春消費也只是飲食、旅遊、娛樂等小額消費有所復甦,而大額消費上未見恢復跡象,尤其置業需求(指房地產市場)未回升,買車需求疲弱,嚴重打擊中國經濟重啟步伐。

過去,中國在經濟衰退時,多以提振房地產作為擴大內需的主要手段。近期中國各地也紛紛出台各式各樣的促銷政策,試圖重新激活樓市。然而,中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本週初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了26.8%,房地產業並沒有出現復甦跡象。

疫情衝擊與戰狼外交致大量外貿訂單流失

中國海關總署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中國出口出現斷崖式下跌,12月中國出口同比驟降9.9%,創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最大跌幅。

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也持續創新低,財新/Markit聯合公布的1月指數已跌至49.1,處於萎縮區,創23個月以來的低位。

與此同時,全球線上集裝箱租賃和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上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至美國和歐盟的貨運量分別下降了19.5%和17.5%,預計今年首季度中國的出口和集裝箱離港量仍會保持低位。

在廣東深圳做外貿生意的肖女士告訴自由亞洲電台,受到中美關係緊張和疫情封控措施的影響,大量外貿訂單都被取消了,外國客戶直接去越南、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下單了,貨櫃運輸因此也就不行了。

實際上,中國外貿訂單的大量流失,除了清零式防疫封控的影響及疫情再次大爆發的衝擊外,中共政府與歐美國家關係惡化,也是導致這個結局的重要原因。

由於中共的戰狼外交,歐美國家紛紛選擇儘可能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而把供應鏈轉移分散到東南亞的其它國家,就是這種策略的重要步驟之一。

目前,歐洲已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來源國。而據德國之聲早前的報導,歐盟東協商會執行董事韓福瑞(Chris Humphrey)曾直言,歐洲商人與中國脫鉤及供應鏈多元化「已成定局」,不會因中國的政策發生了改變而改變。

(責任編輯:何雅婷)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