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30日訊】科學家們正密切關注中共病毒(新冠病毒)新變種CH.1.1的發展。這種毒株現已占據英格蘭和香港感染病例約25%的比例,並已在中國大陸出現。CH.1.1 對現有新冠疫苗表現出非凡的逃避能力,而且該毒株具有的L452R突變,曾在德爾塔(Delta)毒株中出現過。
CH.1.1. 是奧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一個亞變種,屬於主流毒株BA.2.75的一個分支。根據新冠信息資源庫「outbreak.info」網站的數據,自去年11月以來, CH.1.1就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而各地區感染這種變異株的水平一直在攀升,目前占全球每日檢測樣本的約10%。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上週發表的一篇預印本論文則指出,現在新西蘭部分地區有約三分之一的感染是由CH.1.1引起的,而這種變異株從去年秋季已在東南亞出現,目前在英國、中國的香港地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新冠病例中占據了大約四分之一的比例。
論文表示,雖然當前 CH.1.1、XBB.1. 5和 CA.3.1 等亞型變體均在全球範圍內呈比例增長,但傳染病專家認為,不能排除最新的菌株引發另一波新冠感染潮流及導致住院病例上升的可能性。
根據這篇預印論文,CH.1.1 對新版疫苗加強劑(二價疫苗)的中和作用表現出了非凡的逃避能力。更令人擔憂的是,研究人員在這種變異株的S蛋白中發現了L452R突變。在奧密克戎的其它亞型中通常並不具備這種突變,但在致命的德爾塔變異株中曾出現過,這一點令科學家們十分擔憂。
論文表示,雖然CH.1.1不是德爾塔和奧密克戎的重組體或組合,但它是「趨同進化」的一個主要例子。這意味著,CH.1.1可能會在傳播性、致病性這些領域超越其它奧密克戎毒株。
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員還發現,CH.1.1還能很好地與ACE2受體結合,而ACE2受體是新冠病毒進入宿主細胞的受體。這意味著CH.1.1可能具備某種程度的抵消人體先前通過感染或接種疫苗後所獲得的抗體的能力,更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並導致更嚴重的疾病。
據論文介紹,研究人員就CH.1.1的免疫逃避能力做了相關實驗。他們採集14名醫護人員的血清樣本(這些醫護人員均接受了2到4劑原始疫苗和奧密克戎加強針),然後檢測這些血清與CH.1.1的中和效果,結果發現血清中產生的針對CH.1.1的抗體比針對BA.4和BA.5的抗體少了17倍。
上週,瑞士巴塞爾大學計算生物學家Cornelius Romer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CH.1.1和XBB.1.5一樣具有高度的傳播性,大約每兩週左右感染水平就會翻一番。報告呼籲科學家們更密切地關注這種毒株。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本週三發布的一份報告則顯示,CH.1.1病毒變體是WHO監測的病毒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在中國大陸流行的毒株主要是BF.7和BA.5.2,但在中共官方從2022年12月25日到2023年1月5日公布的基因測序結果中,已經出現了3例 CH.1.1感染病例。
而據梅斯醫學網站「MedSci.cn」於今年1月6日發表的《香港與大陸互通後,接下來國內奧密克戎感染趨勢研判》一文介紹,當時香港已經出現了部分奧密克戎的CH.1.1亞變體感染病例。
該文指出,CH.1.1與XBB.1.5一樣,都歸屬於BA.2系,難以競爭過XBB.1.5。因此,當XBB.1.5在香港大面積流行的時期,人群中對BA.5系有較高的免疫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CH.1.1的傳播。不過,在XBB.1.5流行一段時間以後,感染者前期對BA.5系毒株產生的免疫力會下降,此後不排除CH.1.1.1/2能再次在香港流行開來。
這篇文章還提到,香港的新冠疫情在去年曾出現過一段整體平穩時期,但從2022年10月中旬以後,新增病例又開始出現上升趨勢,進入2023年以後增長幅度更為明顯。與此同時,染疫死亡案例數量的發展趨勢整體上也呈現出增長態勢。
而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CH.1.1毒株恰恰是從去年秋季開始在東南亞(包括香港)傳播,到現在,CH.1.1毒株在香港的新冠感染病例中已占據了大約25%的比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病毒變異專家邁克·霍尼(Mike Honey)把CH.1.1變異株稱為「雙頭犬」(Orthrus),這是希臘神話中一種凶猛怪獸的名字。
(記者竺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