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江澤民死了。這回不是誤傳,是真死了。
其實,在這之前,江澤民已經「死」過好多回了,但最後證明都是誤傳。
就我所知,在當代世界各國領導人中,江顯然是「死」過次數最多的一位。
最早的江澤民死訊是2011年7月6日下午6時傳出的。當晚被謔稱「香港中央電視台」的亞洲電視率先發布「江澤民病逝」的消息,一時成為海內外輿論關注焦點。
據大紀元報道,大陸民間稱這是「大快人心的日子」,民間認為江死有餘辜。他死了相當於為民除害了。很多網民紛紛表示要「出去放鞭炮」慶祝。新浪微博不斷有各地網友的博文,反映自己所在地傳出鞭炮聲,地域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浙江杭州、寧夏銀川、福建廈門、山東德州、河南新鄉、河北石家莊、遼寧省鐵嶺市、內蒙古、甘肅、雲南省等等。有網友表示,那幾天鞭炮和香檳都脫銷了。
港人發起的「各界慶祝江澤民逝世籌備委員會」在臉書上宣布成立,一批香港市民在傳出江死訊的當晚還跑到中聯辦的正門,打開香檳舉杯慶祝江的死亡。
後來據海外傳媒引述消息稱,亞視誤報死訊之前,江澤民在上海生過一場大病,這次生病和吃有關。據稱,退休後長期住在上海的江澤民,幾乎每年都回揚州,每次回去都要品嘗當地有名的野生甲魚,當地官員便安排人去捕捉野生甲魚特供江澤民享用。這次吃的甲魚體內有寄生蟲,結果吃出了事。
2014年,江澤民死訊再起,源於當年8月30日日本《東京新聞》報道,江澤民在8月上旬因為舊疾惡化,病情相當嚴重而住院急救。只不過這次傳聞不是「病從口入」,而是「精神受到相當大的打擊」。報道稱,江澤民一直反對調查周永康,但在習當局7月29日立案查處周之後,江澤民的身體不支,緊急入院。
2014年9月9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當天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被媒體問到江澤民死訊傳聞是否屬實時,她表示:「無法證實」。
2017年5月8日,網絡突傳江澤民死訊,說其死在上海華山醫院,並稱附近街道已戒嚴,鄰近地區已實行交通管制,醫院上下被監控,到處是便衣公安,不少中外記者在醫院外守候。當時,網上所有關於華山醫院的微博和討論都被刪除。當時有紅二代向外媒透露,江澤民身體已經出現不好的狀況,「只剩一口氣」,隨時都會死。
但詭異的是,48小時內,江澤民很快在上海一間中學的官網及中共官媒的報道中「露名」,「報平安」的意味濃厚。
多年來,江澤民曾多次傳出死訊,除了2014年官方開口澄清之外,每次幾乎都會以「露面」「露名」的方式間接現身媒體,裡應外合,澄清死訊。
江澤民最近一次死亡是在11月13日。
那一天,中國媒體人秦楓在在微博貼出一張「秋天紅葉」的風景照,配上了一句「江水東流去」的註解。當時就引發許多猜測,認為是在暗指江澤民離世,國內的財經專家「印和闐」也將消息轉發到臉書上,引發許多討論。但該篇微博貼文不久後就被刪除。
在中共官媒公布江澤民死訊後,秦楓在微博發文表示,「再說一次吧,江水東流去」,配上一個「蠟燭祈福」符號。證實半個月前的貼文就是在指江澤民逝世的消息,但這篇貼文在微博上已經遭到刪除。
在微博上可以搜尋到許多網友30日下午也在發文,「江水東流去」,哀悼江澤民逝世。
那麼為什麼現在才釋放出訃告呢?有人分析,是在等最高層的蓋棺定論。也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轉移目前越演越烈的「白紙革命」風波,「要上熱搜,前主席您就再幫咱們最後一次」、「因為幾張白紙。也因為他欽點的掌權者認為可以用他一條老命蓋過那些白紙。」、「不死個大人物其他新聞怎麽壓的下來?」。
關於江澤民的死訊,還有一件事頗耐人尋味。官方公布死訊的當天,臉書粉專「Polandball波蘭球」分享了一則他在2019年3月的貼文,當年的貼文用圖片對照,宋太祖西元976年去世、宋太宗西元997年去世、宋真宗西元1022年去世;「湖南臘肉」(暗指毛澤東)1976年死、鄧小平1997年死,最後貼上遮了一半的江澤民照片,打上一串問號「?????????」,當年可能只是拿來開玩笑,沒想到臥病多年的江澤民真的在今年去世,今天PO文戲稱「媽,我靠嘴砲,就把一個中共領導人詛咒至死,我好怕」。
大陸財經專家「印和闐」不約而同也點出這個巧合,本月13日先在臉書分享中國媒體人秦楓一則「江水東流去」的貼文,並寫下:「20221113,千年輪迴,這是一篇神棍局報告,宋太祖於西元976年駕崩;宋太宗於西元997年駕崩;宋真宗於西元1022年駕崩。」當時就引發許多臆測,而隨著江澤民過世消息曝光,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消息或許早已經走漏。
江澤民過世的消息傳出後,印和闐又在臉書補充:「給前幾天所有沒有看懂千年輪迴的人,宋太祖指的是老毛(毛澤東);宋太宗指的是老鄧(鄧小平);宋真宗指的是老江(江澤民)。」恰巧毛澤東卒於1976年;鄧小平卒於1997年;江澤民則是2022年,分別與他先前提到的三位宋朝皇帝各差1000年。
這難道真是巧合嗎?
最後回到本文的主題,江澤民為何屢次傳出死訊?不僅是因為他曾是中共黨魁,也是因為他生前作惡太多了,許多人都盼著他早死,他的死被許多人視為喜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作者提供/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