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共北京市衛健委消息,11月24日0時至15時,北京新增863例本土確診病例,而且11月以來,北京新增感染者已超1萬。這讓北京當局倍感壓力,雖然在新版的防疫二十條下,北京當局不敢下令封城,但實際上各區已採取不同的辦法,如封單元樓,封小區,封閉公共場所,讓大家「靜默」下來。只是這一次不聽話的民眾多了起來。
11月24日傍晚,中共官媒鳳凰網刊發了一篇題為「北京望京多個小區展開自救,接龍拒絕隔離,留下陽性鄰居」的報道,讓人眼前一亮。報道指,近期望京各小區因陽性病例頻繁被封控,關鍵時刻業主們紛紛伸出援手,支持願意留在小區的陽性確診者。
如望京東湖灣媽媽群的倡議書中就表示支持小區居民依法自願選擇隔離方式,具體來說:支持自感病情較輕者居家隔離自愈;支持自感病情嚴重者自願去地壇、小湯山、方艙醫院隔離。同時聲明,「若因隔離復檢等相關事宜,被感染鄰居遭遇任何形勢的強迫,我願意協助其依法維護個人權利」,「對於無辜被感染的鄰居,做到不指責,不歧視,保持人類文明社會最基本的道德尊重!並儘可能提供幫助。」
此外,澳洲康都、金茂府等小區業主在小區群中,也紛紛接龍表態,內容與望京東湖灣媽媽群的倡議書近似。
正如報道標題所言,這是一些北京人在當局嚴苛的疫情防控措施下的「自救」之舉,也是覺醒之舉。此舉透露了三個重要信息:
一、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這是自愈性疾病,不再被官方說辭欺騙。
早在10月底,鄭州市衛健委官方微信公眾號「健康鄭州」發布的文章中,就援引某專家的話稱「新冠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大家不用過於驚慌」,感染後根據病情、症狀等情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可選擇口服中成藥,同時保證充足睡眠,多飲開水,保持心情舒暢,規律飲食,有助於疾病的快速恢復。而一些有過方艙經歷的人也透露,的確是喝白水也能自愈,絕大多數人不需要吃藥。
而在中共防控二十條出台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和上海防疫專家張文宏都出來表態,稱新冠病毒趨於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大,奧密克戎病毒致死率已經非常低,雖然病毒的變異帶來的是一個極快的傳播速度,但在自然界規律發展下,逐漸進入穩定期,對人類的損害也在逐漸降低。
儘管中共當局官方上依舊沒有廣泛傳播上述觀點,但通過自媒體和社媒,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病毒的現狀,尤其是世界盃觀眾席上無人戴口罩以及各國球迷的歡呼聲,讓普通的中國人更加意識到「我們過得是怎樣不正常的日子」,中國人正活成世界的笑話。因為覺醒,才有了行動。
二、糟糕的方艙隔離讓更多的人寧願選擇居家隔離。
不管中共當局怎麼吹噓方艙的好處,但從多名親歷者傳出的信息看,方艙十分混亂,生活條件差,吃不好睡不好,而且醫生基本不提供藥物,最多每天給一包中藥沖劑,喝不喝無所謂。一般人3到5天不用吃藥,就可以轉為陰性。真實的方艙將中共高喊的所謂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得是啪啪作響。
如有在北京順義國際會展中心方艙的隔離者在微博上透露,他們23日12點半坐上車出發,14點到達,直到晚上六點也沒有安排床位,沒有供應食物。最後在30多人的強烈要求下,才分到了一個蛋黃派。整個上千人的方艙只有三個醫生和幾個護士,根本沒有藥品。該隔離者表示:「這種隔離條件,不是醫院,缺少對人性的最起碼的尊重,是對所有方艙人員的侮辱!」另外一個網友則透露方艙秩序已經崩潰,物資完全靠搶和交換。
這樣的關於方艙負面的消息在社媒上傳播的很多很快,折射的是中共當局的無能和不把人當人看的心理。當人們了解到這些信息後,當人們明白其實去不去方艙、醫院,輕症者都可以自愈後,誰會願意去方艙自取其辱呢?中共的又一個謊言被戳破。
三、民眾染疫拒去方艙,亦表明民眾對中共的防疫政策深表懷疑,對說一套做一套的中共內心積聚著不滿,而民眾選擇互助,就是在凝聚力量,對抗中共的野蠻。
中共三年疫情的所為,不僅讓經濟凋敝,民不聊生,而且社會亂象紛呈,各種慘劇層出不窮。打著「江山是人民,人民是江山」旗號卻罔顧人們生命財產安全,行殘害人民之事的中共政權,真的以為靠著欺騙和專政機器就能矇騙壓服中國人嗎?
雖然很多人沒有被逼到像鄭州富士康員工那樣奮起反抗鎮壓,沒有像南方某地民眾推翻警車,不能像藝術家們搞行為藝術表達不滿,甚至不敢上街遊行抗議,但「接龍拒絕隔離」以凝聚力量,達到互助守望,焉知不是另一種對中共說「不」?
或許是因為中共當局意識到了「接龍拒絕隔離」聲明背後對中共的不滿和打擊,鳳凰網上的文章不到兩個小時就被「404」了,但其他版本的「接龍拒絕隔離」聲明則繼續在社媒上流傳,被刪後再有新版本,而這意味著更多的北京人和其他地方的人,在明白真相,會在被強制去隔離時說「不」。
筆者比較好奇的是,為何中共當局不惜勞民傷財也要將陽性感染者送去醫院、方艙等地方隔離呢?畢竟居家隔離吃住方面要遠遠好於方艙,而且精神上更放鬆,這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嗎?難道是不想讓方艙閒置?還是其他原因?不管是什麼原因,罔顧民意民情,繼續一條道走到黑的中共,正在自取滅亡。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