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企掀違約潮 地方政府財政受衝擊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1日訊】近日,中共財政部、央行及銀保監會紛紛聲稱,要打破政府兜底預期,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金融機構要「自救」和「及時止損」。專家認為,隨著中共經濟決策層官員的更換,中共經濟政策或將轉向。房地產市場的危機使中共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當局或將推進房地產稅來續血。

中共經濟決策層變化或導致政策轉向

11月4日,中共財政部部長劉昆發表署名文章稱,要增加財政持續能力,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遏制隱性債務增量,逐步實現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管;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打破政府兜底預期。

2日,中共央行行長易綱發文稱,要實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要防止央行資產負債表承擔企業信用風險,最終影響人民幣信用。即政府不負責償還融資平台公司的債務。

同日,中共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署名文章稱,金融機構要做「自救安排」,自救失敗的問題機構必須重整或破產關閉。要「及時止損」,必須以成本最小為原則,讓經營失敗金融企業退出市場。

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指,地方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通過買地,將融資得到的資金以土地出讓金形式直接輸送給地方財政,而這部分融資就成為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

然而,中共官媒新華網7月28日報導,中共政治局會議稱,要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可部分用於補充地方金融機構和地方國企的資本金。

短短三個月,在是否挽救地方金融機構的政策上,當局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

二十大中共高層權力結構重大變化,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韓正、副總理劉鶴、副總理孫春蘭、央行行長易綱、財政部長劉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以及政協主席汪洋、副總理胡春華或將全部離任。

中共高層經濟決策層官員的大洗牌,很可能帶來中共經濟政策的變化。對此,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分析認為,為解決經濟泡沫、房地產泡沫的問題,中共有可能會讓一些(地方)企業、金融機構垮掉。

中國房企開啟新一輪違約潮

實際上,二十大結束後,在全面提升所謂「安全」意識下,中共馬上要面對的就是房地產企業債務危機。

近期,中國房地產企業開啟了新一輪違約潮,多家房企暫停兌付。不同於以往償債危機中房企獲得投資者諒解後將快到期的債券進行展期的做法,現在更多的房企採取「保內棄外」的手段,乾脆攤牌——美元債不還了。

11月8日,海倫堡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受宏觀經濟、房地產市場及金融環境等不利因素影響,公司2023年10月到期票據項下金額為1485萬美元的利息違約。

同日,江蘇中南建設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HZID於2021年4月發行的2.5億美元票據現有餘額為2.4億美元,票面利率為11.5%,2024年4月到期。由於市場調整、行業非良性循環等原因,將暫不支付有關票據利息。中南建設是獲得中國資產管理公司(AMC)紓困金額較多的房企,其隸屬於遼寧省國企東北特鋼集團公司。

11月1日,作為示範性民營房企之一、曾多次獲得融資部門支持發行相關債券的旭輝控股集團宣布,暫停支付境外債本息約4.14億美元。公告稱,鑒於中國房地產行業面臨信貸及經營環境的日益惡化,公司現金流惡化程度超出預期。截至10月底,旭輝控股集團的境外債務總額(包括銀行貸款、優先票據和可換股債券)約68.5億美元。

同日,上坤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消息稱,到期美元債未獲展期。上坤地產未能豁免或延長契約所規定的強制贖回義務,導致產生票據條款項下的違約事件,該不付款事件導致公司2023年到期、利率13.5%優先票據出現交叉違約。

上海票據交易所信息顯示,房企美元債違約形勢嚴峻,前三季度累計有36家房企美元債違約,較2021年全年增加24家;規模達550億美元,較2021年全年增加368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11月16日報導,中國房地產公司發行的美元債券價格已跌至新低,一些債券價格甚至低於票面價值的10%。這反映了投資者對該行業失去信心,債券違約事件使境外投資者遭受損失,而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仍持續低迷。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境內債券市場有24家房企宣布展期,展期規模高達人民幣1193億元(約165億美元),較2021年全年增加人民幣1000億元(約138.3億美元)。

彭博社11月1日報導,房企年內將有537億美元債務將要到期,明年第一季度將有723億美元到期。該數據涵蓋了在岸、離岸的債券和貸款,以及中國國內信託貸款。

報導表示,從目前至明年底,中國的房企至少有2,920億美元的在岸和離岸債務到期,意味著繼今年創紀錄的違約浪潮之後,兌付壓力可能越來越大。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在華設立的獨資評級公司惠譽博華在11月16日的報告中說,目前地產商流動性困境在於市場信心缺失導致外部新增融資和內生現金流均急遽收縮,並引發風險外溢與蔓延。

中共地方政府陷入債務惡性循環

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土地市場不振,占中共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約40%的土地出讓收入大受衝擊。為抵消土地銷售欠佳影響,中共地方政府發行更多的債券,而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

中共地方政府的債務分為顯性債務和隱性債務。所謂地方顯性債務,是指納入預算的債務、是可見的,也稱地方政府債務或者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截至2022年6月末,全國的地方債餘額超過34萬億元(約4.7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超25%。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5日,今年中共地方政府債已發行7.19萬億元(約1萬億美元),其中新增專項債首次突破4萬億元,約4.0058萬億元(約5540.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對此,中證鵬元評級部分析師吳志武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中共「穩經濟穩增長」要求下各省加大了基建項目的投資力度,這使得地方債發行進度明顯加快。

而地方隱性債務,是指未公開或未納入預算的債務,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組建的投融資平台所發行的債券,被視為與地方政府隱性掛鈎,政府負有擔保責任、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

Wind數據顯示,當前城投債存量餘額約為13.8萬億,占信用債(公司債、企業債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52.4%。

中共央行釋放流動性,地方政府投資基建、穩地價,地方債增加,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增大,央行又被迫繼續擴大放水規模。如此周而復始,形成債務的惡性循環。

中共城鄉發展國際交流協會副祕書長鄭培11月1日發表署名文章稱,付息支出快速增長反映出債務償還壓力的快速增加。2022年上半年,債務付息支出5119億元(約708億美元),同比增長19.8%。上半年,地方債發行提速,發行額同比增長56.9%,債務餘額同比增長26%,均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

台灣《工商時報》11月4日發表社論表示,在內、外需均不足的影響下,中國房企債務違約風險大增。房企出現債務違約,城投公司違約風險也相應增加。當地方政府財政惡化,無力支撐投資人對城投債剛性兌付的期望,最終房企債、地方債將雙雙違約。

中共或推行房地產稅續血

在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地方政府債務大增的壓力下,中共亟待充實地方財源,提升地方財力。

10月31日,中共財政部公布《關於支持深圳探索創新財政政策體系與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聲稱,要支持深圳在全國稅制改革中先行先試,承擔稅收改革工作,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這被外界視為深圳將試點房地產稅的信號。

11月2日,中共統計局原局長寧吉喆發表署名文章稱,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建立新的稅收制度。此前,中共官媒《求是》10月15日發文稱,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

同日,《第一財經》報導,深圳有76.8%的家庭租房居住,家庭租房比例位居各大城市第一。報導引述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祕書長華洪的話稱,「在稅收領域,也要就盤活存量住房給予支持性政策引導。」

澳新銀行(ANZ)駐香港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王蕊今年1月曾對BBC表示,中共地方政府可能會尋求其它財政收入來源,如房產稅,以抵消房地產市場的波動。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恆也稱,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快速下行,對土地財政依賴度較高的地方,要有新的稅種彌補土地財政收入的不足,所以籌集財政收入需要房地產稅。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