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1月01日訊】官方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對人民幣計價債券的拋售在9月份再次加快,反映出對中國經濟前景和人民幣前景的持續悲觀情緒。而有學者指出,中共二十大閉幕後,外界整體對中國經濟的預估會更加惡化。
中國國內消費不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已經面臨衰退危機,中共當局堅持把「動態清零」作為防控疫情的總方針,不僅持續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也降低外商企業投資中國的意願。
《華爾街日報》10月31日報導,外國投資者對人民幣計價債券的拋售,在9月份再次加快,這反映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和人民幣前景的持續悲觀情緒。
數據顯示,今年9月國際投資者在中國大陸持有的中共政府債券和其它人民幣計價的債務總額降至人民幣3.4萬億元。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和上海清算所(10月)28日公布的數據,這是自2020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鄭政秉:「我們對中國整體的環境,還有經濟前景看壞是全面性的,就是從股市,從這個房地產,從金融資產,從匯市直到國債市場都看壞。主權基金有這麼大額的流出,政策性的銀行債券也有這麼大額的流出,中國的政策性銀行總共才三家而已,它代表的就是國有金融機構裡面的核心,那麼也被拋售,表示大家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看法,在二十大之前就已經是全面性的壞。」
中共二十大結束,新一屆政治局常委也公開亮相,引發市場動盪。
鄭政秉:「大家原來覺得中國的內部權力會有一定的制衡的力量,就是中國大陸裡面有一些開明派、一些市場派,有一些進步派。雖然他們沒有大權在握,但是在整個領導裡面,他們應該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二十大開完之後,負面的效果是遠遠的比就是10月之前整體對中國的觀感是更糟。所以我們預估10月出來的這個債券的流出,應該是比9月更加的加倍。」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外界開始評估,中國未來的經濟定位,到底會從哪個方向發展,這也是外國投資人現在所面對的嚴重課題。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我們看到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三個重點,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好貓貓。第2個摸石過河。第3個是讓少數人富起來。等到2017年的時候,這個習近平開始鼓動『厲害了我的國』,然後『一帶一路』,然後再到『彎道超車』、『中國製造2025』。這個轉變其實也告訴大家,中國開始訴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然後開始戰狼外交去恐嚇全世界。那是一個你對中國的經濟走向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的點。」
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感到悲觀。
伍德克表示,中國正處於一個動盪的時期,有房地產危機,有美國制裁帶來的嚴重影響,有地方債務負擔的增加,以及何時能擺脫為防疫而隨時封控的不確定性。他認為,中國自198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時代已經宣告結束,未來恐將見證中共再次把大門關上,因此金融市場的反應是悲觀的。在中國的歐洲人加起來有6萬多人,目前大約50%的歐洲人已經離開中國。
謝金河:「在二十大當中,習近平他透露兩個重點,一個叫按勞分配,就是以後有所得的人,一定跟從勞動所得得到。另一方面,他說他不再鼓勵這種透過資本市場牟利的行為。你如果把這個連接起來的時候,那個資本市場壓力是非常沉重的,所以在24日那個晚上,美國股市開盤之後,你可以看到類似像拼多多股價大跌了24.6%,大部分的中資股在美國掛牌的公司,都跌幅超過10%,這個也可以看出來,外國投資人開始非常積極的在賣出中國的資產。」
謝金河認為,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強調,不鼓勵資本市場投機牟利行為,大家心中有數。中國富豪開始拋售資產,上海豪宅暴跌40%,台商也想跑,然而聽到槍聲才想找掩蔽,已經來不及了。
編輯/黃億美 採訪/林岑心 後製/李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