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9月12日訊】四書五經是傳統文化中儒家的重要經典,其中《禮記》為五經之一,成書於西漢,為漢朝禮學家戴聖編纂而成。其主要闡述了君子修身立世的思想理念,記載了先秦時期婚喪嫁娶以及祭祀慶典等禮樂制度,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本文根據明代翁溥校對的《禮記》版本為藍本抄錄並核對,儘量保持和原文一致(除某些輸入法沒有的異體字外),避免出現錯字和漏字。筆者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試將其譯為白話文,倘有偏頗之處,還請遵從原文為準。
《曲禮上第一》原文節選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惟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
譯文
儘管鸚鵡聰明會說話,但它仍是飛禽;儘管猩猩像人會說話,但它還是走獸。假使人不遵循禮,即使會說話,不也和飛禽走獸的性情相同嗎?因為只有毫無道德規範的動物,才會出現亂倫交配的事情,所以上天讓聖人出世,創造道德準則來指導人的言行,有了道德準則的參照,人就會明白自己和動物的不同。
古代三皇五帝時期人們最重視道德,隨後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人們更注重投桃報李。禮講究施恩於人,知恩圖報,如果只有一方施恩,而另一方不知報答,就不符合禮的要求。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言行符合禮就會有善報福壽,不符合禮就會有惡報災禍,所以說:禮是決不能不學的。
知禮的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即使像出苦力和做買賣的百姓,也必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更何況富有顯貴的人呢?富有和顯貴的人如果努力踐行道德規範,就不會驕奢淫逸;貧困和卑微的人如果努力踐行道德規範,就不會自暴自棄。
(責任編輯:葉誠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