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半夜腳抽筋的經歷,睡夢中突然一陣劇烈的肌肉絞痛,讓人驚醒。抽筋是指肌肉突然猛力收縮,導致劇烈疼痛的現象。一般發生在人的小腿或腳趾處,抽搐地痛非常難受。
通常寒冷、劇烈運動、缺鈣等可能誘發腳、腿抽筋。有時不理會,甚至可能造成拉傷。
2步驟幫助放鬆肌肉、緩解抽筋
1. 冰敷及肌肉伸展:剛抽筋時屬急性期,應先冰敷及做肌肉伸展,可放鬆肌肉並降低緊繃疼痛感。
以較常抽筋的小腿為例,可用手扳住腳底往身體方向壓,以拉長小腿後側肌肉。如果動彈不得或兩腳同時抽筋,可請家人或室友幫忙。
2. 熱敷:等到疼痛減緩後,患處不再持續腫漲的時候,再依抽筋嚴重程度判斷是否改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注意拉傷當下不要熱敷,因為在疼痛感很強時熱敷,會造成血管擴張,使傷害擴大。
特效穴位 迅速緩解腿抽筋
從中醫角度看,部分腿抽筋是由於寒濕阻滯經絡,可通過以下方法來有效地緩解。
1.點按人中穴:人中是督脈穴位,點按此穴位可以快速振奮陽氣。在腿抽筋時,用手指連續點按人中穴,可以快速緩解症狀。但不可持續長時間刺激人中穴,以免影響呼吸。
2.拍打膕窩:緩解後,可配合拍打膕窩。一手扶住膝蓋,另一手從後拍打膕窩,範圍應覆蓋整個膕窩橫紋,這樣能同時刺激到附近的多個穴位。
膕窩在膝蓋後窩菱形凹陷處,此部位有膀胱經、腎經通過,膝蓋後窩處包含有委陽、委中、陰谷三個穴位,拍打此處有排毒除濕、調節腎臟陰陽、疏通腎經氣血的功效。
較常見的抽筋因素有下列8種:
1.疾病:例如糖尿病、骨刺、神經肌肉病變、尿毒症、甲狀腺疾病;或是服用藥物,例如利尿劑會使鉀、鈣、鎂等電解質隨尿液流失,降血脂的他汀類藥物(statin)可能誘發半夜肌肉抽筋。
2.足部受涼:入睡後,身體靜止沒有活動,血液循環就會減緩。夏天電風扇或冷氣直接吹腳,冬天半夜天氣偏冷,或是棉被沒蓋好,都容易造成足部受寒,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變差,使肌肉過度收縮造成抽筋。
3.水分不足:長時間曝曬在炎熱大太陽下沒有防曬及適時補充水分,或是運動時大量出汗,身體流失過多水分,都容易肌肉痙攣。另一種情況是平時就很少喝水,身體缺水而半夜抽筋。
4.電解質不平衡:飲食中缺鈣、鉀、鎂等電解質,可能引發抽筋。另外,常常喝利尿的茶、咖啡也會造成身體缺水、電解質失衡。
5.肌肉過度疲勞:這是很常見的抽筋原因,白天過度運動而肌肉太疲勞,或是肌肉肌腱拉傷。在運動時會消耗肝醣作為能量來源,當肝醣消耗過多卻沒有及時補給熱量,便可能造成腳抽筋。
6.運動前未熱身伸展:運動前忽略暖身或熱身不足,容易造成肌肉過度緊繃勞累,造成小腿抽筋。
7.血液循環不好:久蹲、久站壓迫肌肉壓迫血管。另一種情況是睡覺的時候腳經常屈膝,小腿肌肉比較短,沒有拉長,維持這個姿勢很久,那麼腳稍稍移動可能抽筋。而穿了一整天高跟鞋的女生,尖尖鞋頭長時間壓迫腳趾,也可能出現腳趾輪流抽筋的情況。
8.懷孕婦女:孕婦有比較高的機率抽筋,因為體液總容積增加而電解質不平衡,胎兒在子宮的負荷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並且懷孕期間孕婦荷爾蒙變化,需要比較多鈣質,營養補充不足導致低血鈣,這些種種因素均可能造成抽筋。
另外,婦女在停經後,因為雌激素快速下降,降低身體對鈣吸收,造成鈣質缺乏也容易發生抽筋。
如何預防
1.從生活習慣及飲食著手,攝取足夠礦物質(鈣、鎂)。
2.平時飲水充足、晚上睡前在易抽筋的部位做肌肉伸展。不要劇烈運動。平常儘量不要固定姿勢或不良姿勢持續很久。
3.氣溫下降時,要特別留意保暖,尤其是晚上睡覺時,可穿長款睡褲或襪子維持足部的溫暖。天氣太冷時可在睡前用熱水浸泡腳。
4.運動前要充分暖身,並透過運動飲料適當補充電解質。
5.有利尿效果的咖啡、茶或含有利尿劑的藥物,不要攝取過量。
6. 多曬太陽,保證足夠的維生素D,利於身體吸收鈣。
下列食物補充必要的營養:
深綠色蔬菜:提供鈣、鉀、磷、鎂、鈉等電解質。
運動飲料:喝運動飲料補充劇烈運動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鈉鉀離子),但適量攝取即可,也可以加水稀釋過再喝。運動後吃點食物補充能量。
香蕉、馬鈴薯、南瓜:可補充鉀,還可提供鈣、鎂、磷等營養素。
牛奶、小魚乾:含有鈣和蛋白質,能幫助修復肌肉與維持電解質平衡。
堅果、豆類:堅果和黃豆、毛豆等食物含有鎂,能放鬆神經,鬆弛肌肉。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