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時分】俄烏戰最佳反坦克導彈是它?

台灣引進還是自研?

這次烏克蘭戰爭,各種反坦克武器,面對俄羅斯坦克,來了一次開罐比賽。比如英國的NL AW,美國的標槍,烏克蘭的Stugna-P。那麼在這些反坦克武器中,誰才是最佳呢?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答案。

烏克蘭戰場上NLAW表現最佳

根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報導,在過去的五個月時間內,烏克蘭總共擊毀了俄羅斯1500輛坦克,其中30%到40%都是由英國和瑞典聯合生產的NLAW反坦克導彈貢獻的。烏克蘭戰場上NLAW表現最佳,原因有三:

NLAW數量多,價格便宜

一枚NLAW的反坦克導彈也就20,000歐元。而美國的標槍反坦克導彈,輕輕鬆松超過200,000美元,也就是一本標槍的價格,相當於10枚NLAW導彈。但是標槍導彈在實戰中的效果,肯定是比不上10枚NLAW導彈。據悉,英國向烏克蘭提供了5000枚NLAW反坦克導彈,被烏克蘭裝備在各級部隊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NLAW重量輕,非常適合城鎮戰

標槍反坦克導彈的重量達到23公斤,而NLAW重量只有一半,大概是12.5公斤,一個人就可以輕輕鬆松扛在肩上往前走了。不僅如此,NLAW反坦克導彈最短射擊距離只有20米,非常適合城鎮戰,像標槍反坦克導彈,由於採用紅外制導,最佳射擊距離要在500米以上,並沒有NLAW導彈那麼靈活。

NLAW採取軟發射,是巷戰最佳之選

NLAW導彈採取的是軟發射,二級點火,先是由一小節火箭推進,輕輕的將導彈推出發射筒,之後導彈在空中,二級火箭點火向目標射擊,這種軟發射的模式使得導彈幾乎沒有後座力,能夠在建築物中發射,對發射場地沒有要求。NLAW導彈的這些特質,輕小靈活,使得它成為巷戰反坦克武器的最佳選項。

NLAW與標槍及Stugna-P性能之優劣
標槍導彈

其實在烏克蘭戰場上,還有很多反坦克武器出現,比如美國的標槍,烏克蘭自己生產的Stugna-P。標槍導彈採取紅外成像制導,價格更貴,但是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只不過和NLAW導彈相比,性價比並不突出,除非是大規模的裝甲集群作戰,其它作戰環境下,標槍導彈,並不一定比NLAW導彈表現出色。

Stugna-P反坦克導彈

烏克蘭自己生產的Stugna-P反坦克導彈,和俄羅斯短號反坦克導彈一樣,採用的是激光駕束制導,制導方式更簡單,成本更低,但問題是並不是發射後不管,操作也更為複雜。在命中之前,需要通過儀器進行激光照射,激光也更容易受到干擾。

NLAW導彈

NLAW導彈創新地使用了預測瞄準綫,說白了就是沒有採用任何制導,在士兵鎖定敵方坦克之後,會預判出敵方坦克運行的速度和方向,沿直線向敵方坦克進攻。如果敵方坦克突然停住,NLAW導彈自然會失效,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以NLAW導彈的速度,從發射到命中目標,大概只有2~4秒的時間,在實戰中,敵人很難反應過來。更何況NLAW導彈價格便宜,就算一枚打不中,我打兩枚,兩枚打不中,我打三枚,三枚導彈的價格也要比美國的標槍便宜三分之二。這筆買賣划不划算,一目瞭然。

其實今天討論的這三種導彈代表了目前反坦克導彈的三種趨勢,標槍導彈紅外制導,性能最好,射程最遠,就是太貴了,一般國家無法大規模裝備。Stugna-p導彈採用的是激光駕束制導,制導方式最為簡單,成本也低,但問題是操作複雜,激光制導也容易受到敵方干擾。而NLAW導彈達到了一個平衡,採用的是最簡單的制導方式,但是低廉的價格和可靠的性能,使得它成為烏克蘭戰場上效率最高的反坦克導彈。

台灣適合引進NLAW反坦克導彈

我個人認為,憑NLAW導彈在這次烏克蘭戰場的表現,台灣完全可以考慮引進NLAW反坦克導彈。

NLAW導彈的第一大優勢:便宜

在2021年,台灣向美國採購的標槍導彈將交付,總共只購買了400枚標槍,42套發射系統,價值1.1億美元。這42套發射系統,每個班裝備一具,連兩個機械化步兵營都無法裝備滿。同樣的價錢可以購買4000枚NLAW導彈,裝備4個機械化步兵旅不成問題。這就是NLAW導彈的第一大優勢,太便宜了。

NLAW導彈,其實性能也不錯,裝備兩種攻擊模式,一種就是直接攻擊,說白了就是直線過去,指哪打哪。第二種模式是攻頂模式,導彈飛到戰車,頂部向下釋放戰鬥部,將敵人坦克擊穿。

攻頂模式是目前非常常用的反坦克手段,用於台灣反兩棲登陸作戰,效果會非常好,中共的兩棲戰車在海上會上下浮動,但是攻頂模式能很好地克服這一點。

NLAW導彈第二個優勢:抗干擾能力強

NLAW導彈另外一個好處是,抗干擾能力強,因為它本身就是沒有制導,既不需要激光,也不是紅外制導,所以中共的坦克就算安裝激光武器、煙霧彈,什麼都沒有用,NLAW導彈是計算提前量做出預判,向預定位置發射。這種簡單的制導模式,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抗干擾能力。

NLAW導彈第三個優勢:適合巷戰

除此之外,NLAW導彈非常適合巷戰,扛著就能跑,打完就可以扔了,而台灣西部城鎮密集,如果在城鎮發生戰鬥,NLAW導彈將有著比標槍導彈更好的效果。

綜合以上幾點,我覺得台灣採購NLAW導彈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唯一的問題是,NLAW導彈是由英國和瑞典聯合開發的,根據瑞典的法律,不能向不是國家的地區出口武器。在台灣M 109軍售案中,台灣試圖取得由瑞典開發的神劍制導炮彈,但正是因為瑞典的這一政策,導致台灣無法購買神劍,只能轉而求購美國的M 1156 GPS制導組件。這就是中華民國目前在國際社會上的尷尬處境。未來會不會有所改觀,我們拭目以待。但以現在的處境,取得NLAW是非常困難的。

台灣自己研發類似NLAW的反坦克導彈

靠人不如靠己,NLAW導彈給台灣的啟示是,台灣完全可以研發類似這種模式的反坦克導彈。我們知道,由中華民國中科院研發的紅隼反坦克火箭,已經投入使用。紅隼重量5公斤,口徑66毫米、射程400公尺、穿甲厚度40公分。但該反坦克火箭,並不是導彈,它只是和A T4同樣類別的輕型反坦克武器,穿甲能力有限,射程有限,也不具備攻頂模式。面對輕型裝甲車還可以,但是面對對方的坦克,將很難有好的效果。

我其實對台灣機械化步兵旅的反坦克能力抱有擔憂。我和一位曾經在台灣服役的朋友聊天,得知他服役的步兵班,只有一個人是負責66彈,也就是所謂的M 72反坦克火箭。這樣的反坦克能力,如果真打起仗來,不禁讓人擔心。

我覺得台灣完全可以在紅隼反坦克火箭的基礎上,開發類似NLAW導彈的反坦克導彈。其實你仔細一想,NLAW反坦克導彈原理並不難,不需要紅外制導,不需要激光制導,就是預判坦克前進的方向,做好慣性制導,這種制導方式雖然簡單,但是烏克蘭戰爭證明了這樣的反坦克導彈原理是非常有效的。

雖然制導方式簡單,並不意味著沒有難度,NLAW導彈,從九十年代開始開發,到2008年才裝備部隊,花了十幾年時間。如何將導彈設計得方便好用,將導彈製造得穩定可靠,供應鏈能夠得到保障,它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工程問題。

台灣在研發反艦導彈上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從雄風II的亞音速導彈到雄風三的超音速導彈,這些經驗完全可以運用在反坦克導彈上。反坦克導彈的研發難度,並不會比反艦導彈來得要高,但對於台灣來說是一件非常具有性價比的事情。如果未來台灣能夠研發成功自己的NLAW導彈,不僅可以留住和培養導彈領域的人才,可以增強軍工企業的實力,還將會大大增強自己的反裝甲能力。一舉三得。

現在的台灣,如果僅僅依靠66彈和紅隼反坦克火箭,反裝甲能力實在讓人擔憂,而美國的標槍導彈數量少,價格貴,以目前台灣的預算,很難大規模裝備。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如就藉著國艦國造的東風,來一次國彈國造,從紅隼反裝甲火箭開始,研發自己的反坦克導彈。如果要給它命名的話,我建議,就叫「藍鵲」反坦克導彈吧。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vjPE-4XnyqBBuxhXshSAw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tansuo​
訂閱探索時分Telegram群組:https://t.me/jiemishifenchannel

探索時分】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