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七大年俗 源流底蘊知多少?

【過年民俗】 作者:容乃加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1月31日訊】臘月的最後一天,舊年至此日而盡,舊歲至此夕而除。這一日夜是華人家庭團圓的大日子,這一日一夜也匯聚了許多傳統年俗,展現十足的濃厚又悠久的年味兒。說說七大年俗,追根究底,在悠久的文明長河中,它們是怎麼展開的呢?

臘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歲火,帖牖作春書。
柳覺東風至,花疑小雪餘。忽逢雙鯉贈,言是上冰魚。
——《除日》 唐.張子容

歲去年來,除舊歲迎新福的風俗在幾千百年的歷史中流轉傳承下來,在在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悠久深厚,也道出了中華文化連繫天人之間的核心精神。

祭祀天地先祖 感恩惜福

過年(除日)這一天祭祀各路神明和祖先的臘祭大典,古來是年俗中的重點。上古商周時代就舉行歲終腊(臘)祭,祭祀日在古代也稱「臘日」。臘祭,是歲末的盛大祭祀,天子領百官舉行隆重大典,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而且國中從天子以下到老百姓,都有祭祀儀典。(《禮記》)臘祭展現華夏子民崇敬天地神明的精神和承先啟後的孝思。

一年的辛勤,到了歲末來一番回顧、沉澱,總結一年得失,具有重要的意義。農業社會的古人,就在「臘祭」中向祖先「告成」——報告這一年的收成情況,並且以虔誠感恩和惜福之心,感謝天地神明和祖先的護祐、賜予,也祈願迎來美好的新年!到了南北朝,「臘日」和佛教「臘八」合流。《荊楚歲時記》記載,人們在臘日這一天戴胡公頭擊臘鼓(細腰鼓),並作金剛力士(佛家之神)以逐疫驅邪。臘日大地上,村村揚起過年迎春的熱鬧氣息。

明清時代在天壇祭祀天地神明。 (shutterstock)

桃符年畫 辟邪迎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是門神畫、春聯的前身。家家戶戶在新年前一日貼門神畫、貼春聯,迎祥迎福意味深長。追溯桃符的傳統,可上溯幾千年,連接上古的桃木辟邪文化。

古代的桃符是後代門神年畫、春聯的前身。傳說黃帝時代以桃木辟邪,《山海經》記載,黃帝「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惡鬼)」。後人就取桃木雕像刻畫,稱為「桃符」,懸掛在門楣兩邊,壓制作祟的邪氣,成了門神畫和春聯的原型。

據《風俗通》所記,漢人在除夕時於門戶上裝飾緝拿妖魔鬼怪的桃人神像。這是東漢時再續上古的風俗。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出桃木板門神畫,各家「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百鬼畏之。」(《荊楚歲時記》)唐代時,相傳唐太宗寢門外曾有鬼魅呼號,讓太宗睡不安寧。秦叔寶上奏:願同尉遲恭(敬德)著戎裝站門外警衛。當夜果然無事。於是此後在宮門上就固定繪懸他倆的畫像,永除邪祟。宋代以來,隨著印刷發達,門神畫主要以木板雕刻印刷的紙畫流傳於世。到了元明,秦瓊、尉遲恭二將軍進入門神之列,到如今成了最常見的門神畫了。

元明時秦瓊、尉遲恭二將軍進入門神之列,到如今成了最常見的門神畫了。(shutterstock)

貼春聯 普天同慶迎福元

五代後蜀後主孟昶(公元919—965年)喜愛題詞。每到除夕,他就「命翰林為詞題桃符,正旦置寢門左右」(《宋史》)。他曾自題一得意的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打響了春聯的第一炮。

古代翰林學士賀年,進獻皇帝的題詞稱「延祥詩」,也叫「春帖子」。這些帖子貼在宮中各處樓閣亭台就是一幅幅的春聯。例如蘇軾所作《皇帝閤春帖子》:「靄靄龍旂色 琅琅木鐸音。數行寬大詔 四海發生心。」(「龍旂」是蟠龍旗,代指天子;「木鐸」代指宣揚教化的天子。)又如:「草木漸知春 萌芽處處新。從今八千歲 合抱是靈椿。」

春聯在民間的普及,是從明代開始的。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春聯),下令,全國境內從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除夕時都要在門楣貼上「桃符」一副;官府、地方衙門、土地公廟祠等處也都要貼上。這一來,春聯就在民間普及了。

明太祖下令全國貼春聯,從此春聯普及民間。示意圖。(shutterstock)

蒸年糕 除歲應景步步高

過年大掃除之後到新年前,要準備除歲應景的食物,年糕、發糕是其中的代表食物。「年糕」,諧音「年高」,「供奉案頭神納鑑,除歲應景步步高」。

說起年糕的起源,一樣是很久遠了。周代祭祀宴饗的上饌(「籩食」),就有一類米粉、麵粉所製的糕餅。《周禮‧天官‧籩人》記載:「羞籩之實,糗餌粉餈。」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說:「餌、餈皆粉(粉碎)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糍)。」當今年節祭祀用的年糕、發糕,就是「餌」這一類的食物。古代也有甜年糕,隋代《玉燭寶典》干寶注說,古人用紅棗、紅豆調製甜糕。

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發糕」。「發糕」是用米或麵粉加糖和發酵粉調合,有的還加上棗子等,入籠蒸製而成。民間各家在歲末「作發糕」含有卜歲的意含,以發糕的狀態占卜一年的運勢。若是蒸出來的糕面膨發得飽滿,裂出清晰紋路,這是表示新年「發達」步步高的好兆頭。

昔時民間各家戶在歲末「作發糕」含有卜歲的意含。(shutterstock)

飲春酒 辟瘟癘

過年飲春酒是普遍盛行的風俗,屠蘇酒是代表之一,在除夕、元旦飲用。屠蘇酒也稱「屠酥酒」,是合了五到十種藥材做成的保健藥酒。蘇轍詩云:「井底屠酥浸舊方,床頭冬釀壓瓊漿。」《本草綱目》記載,元旦飲用屠蘇酒,辟瘟癘。

南北朝時的風俗誌《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長幼幼正衣冠,依照年齡順序,從小到大拜賀新年,進桃湯、屠蘇酒。這種習俗在宋代依然如故,且從除夕夜就開飲,蘇轍的詩作《除日》有這般自述:「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可見過年飲屠蘇酒保健這種風俗的流傳久遠。

壓歲錢 禳災祈平安

除夕夜的壓歲錢,對家中晚輩的孩童來說,可是「眾望所歸」的綵禮。古人以綵繩穿銅錢壓置床腳,稱為「壓歲錢」。因為「歲」和「祟」諧音,所以「壓歲」就象徵「壓祟」的意含,是一種禳災辟惡、祈平安的作法。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說「壓歲錢」:「以綵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小兒在「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著,放在枕邊,只要過一宵,便可以隨意使用。」這種過年時長輩給家中晚輩孩童的錢,如今都通稱為壓歲錢,帶著長輩的厚愛——祝福晚輩新年平平安安,長成家中的玉樹蘭芝。

「壓歲」諧音「壓祟」,壓歲錢帶著鎮壓邪祟的吉祥含意。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注入了「平平安安度過一歲」的愛護心意。(章翠英《古風》/大紀元)

守歲 祈壽祈福

昔日除夕跨年的習俗,通宵達旦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稱為「守歲」。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唐代詩人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吟「守歲家家應未臥」。守歲賦有「延年」的吉兆;也有一說,守歲可以為家中長者祈壽祈福。

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長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在人心不古的年代,尋跡追遠,是一條文化精神的再生之路。年俗的傳承展現了華夏文化崇敬天地神靈和感恩祈福的美德。在除舊迎新之日,把這一份虔敬、感恩和善心延展下去,神祐善人,讓神祐常在,日月常好!@*#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曉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