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軍事】以色列清除鄰國核設施 伊朗或是下一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2月13日訊】今日社會,武器和軍隊作用,被賦予比殺戮更深的意義。強大的軍力,往往用作威懾,維持世界和平,及人類安全。戰爭,雖然變得隱蔽,但從未停止。【時事軍事】帶您到最前面,看清正邪之爭的細節和真相。

伊核談判前景莫測,美國似乎正在失去耐心,結果會怎樣,我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推測。

2021年12月9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與以色列國防部長本傑明·甘茨(Benjamin Gantz )在五角大樓舉行高級別會談,討論伊朗核危機。

儘管在維也納的伊朗核問題談判正在進行,但是目前還沒有傳來世界大國努力挽救核協議的好消息。與此同時,以色列已加緊行動,阻止恢復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努力。以色列一直反對與其在中東地區的對手簽訂協議,毫無保留地支持2018年川普政府退出伊朗核協議的行動。

奧斯汀說,他對伊朗缺乏建設性的外交接觸深表關切,並警告說,如果對伊朗的外交努力失敗,總統拜登準備轉向其它選項。

甘茨說,伊朗的核威脅是美以兩國共同的戰略挑戰,有必要在軍事準備和全面制止伊朗地區威脅的問題上深入對話。

路透社援引一位美國官員的話說,週四的美以議程包括討論可能的軍事演習,如果外交努力失敗,將為摧毀伊朗的核設施這種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我們依然希望聽到從維也納伊朗核協議談判中傳來的好消息,使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同時躍躍欲試的以色列和美國表現出越來越失去耐心,對軟化伊朗的強硬態度應該有所幫助。因為這不像口頭警告那麼簡單,歷史上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就曾經體會過真實的疼痛。如果伊朗繼續強硬下去,很可能就會品嚐到薩達姆核計劃被幹掉的滋味。

有人問,如果以色列在1981年沒有襲擊伊拉克的奧斯拉克(Osirak)反應堆,如果那次技術上相當困難的襲擊失敗了會怎樣?當然真實的歷史不可能回答「如果會怎樣?」的問題,所幸的是這次襲擊改變了當時伊拉克核武器計劃的進程,世界沒有發生「如果會怎樣」的災難。它還為以色列以及其它核國家如何管理可能的核擴散樹立了一個持久的先例。

奧斯拉克反應堆是法國和伊拉克的一個聯合項目,於1975年達成協議。該計劃包括一座奧西里斯級核反應堆、一個配套的散裂中子源(ISIS)、72公斤豐度93%的濃縮鈾以及人員培訓服務。1979年,伊拉克開始在巴格達附近建造一座4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和一座小型試驗性反應堆。

當時多數人認為,奧斯拉克核設施本身並沒有能力生產大量的武器級核材料。然而,以色列的決策者們擔心,作為工業最發達的阿拉伯國家之一,伊拉克可以有效地利用該反應堆為發展核武器計劃提供幫助。這將抵消以色列在自己的核計劃中取得的優勢。此外,伊拉克已經表現出令人不安的侵略傾向。伊朗人也認為奧斯拉克反應堆構成了重大威脅。1980年,伊朗甚至發動了對伊拉克核設施的攻擊,同時也傳出以色列和伊朗在情報共享方面的暗中合作。

1981年,伊拉克和以色列之間,在軍事能力上的差距並不像後來那麼大,伊拉克的防空系統或戰鬥機的攔截能力可能是有效的。對以色列來說,攻擊行動存在相當大的軍事風險。以色列政府也擔心這次攻擊被國際社會視為侵略,從而引起對以色列自己的核計劃不必要的關注。但是所有這些擔憂,比起面臨伊拉克核能力對以色列可能造成的威脅,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1979年春季,貝京(Menachem Begin)內閣得出結論,需要對伊拉克的核設施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並批准了行動計劃。空襲行動需要伊拉克核設施地面布局的圖像情報。1980年11月30日,伊朗一架偵察機拍攝了奧斯拉克反應堆的照片,並把它們送給以方。

1981年6月7日下午3點55分,以色列空軍開始了「歌劇院行動」,對巴格達東南17公里處的奧斯拉克核設施發起攻擊。戰鬥機從西奈半島埃齊翁空軍基地起飛,低空飛越約旦和沙特領空進入伊拉克。8架F-16和6架F-15戰鬥機進入伊拉克領空後分成兩隊,2架F-15為F-16中隊護航,剩下的4架F-15分散在戰鬥空域周圍,作為後備力量。

6點35分,在距離奧斯拉克反應堆20公里處,8架低空飛行的F-16戰鬥機編隊爬升到2100米,然後以每小時1100公里的速度俯衝,在離地面1100米的空中,F-16戰鬥機依次投下16枚炸彈,其中至少8枚擊中反應堆的安全殼穹頂。後來有人披露,就在以色列戰鬥機飛抵核反應堆前半小時,負責防空的伊拉克士兵離開崗位去吃飯,還關掉了雷達。不過,以色列戰鬥機還是遭到了伊拉克防空部隊的攔截,但以色列飛機避開了這些零星的防空火力。完成空襲後,參加行動的所有戰機安全返回。這次空襲只持續了不到兩分鐘時間。

在這場空襲行動中,10名伊拉克士兵和1名法國工程師喪生。奧斯拉克的毀滅並沒有終止伊拉克政府對發展核武器的興趣,伊拉克試圖讓法國幫助重建其核設施,但法伊談判於1984年破裂,法國退出了該項目。直到1990年代初,海灣戰爭期間,已經癱瘓的奧斯拉克核設施被徹底摧毀,伊拉克的核計劃最終完結。薩達姆政權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畫上句號。

國際社會對這次襲擊沒有做出積極的反應。雖然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了這次襲擊,法國、英國和美國也都不贊成以色列的行動。但美國不支持制裁以色列,伊拉克則忙於對付伊朗,其它的阿拉伯國家沒有一個認為應該作出積極的反應。因此,以色列沒有為這次襲擊付出真正的代價。

以色列突襲伊拉克核設施可以理解為是對「貝京信條」的運用。「貝京信條」指的是為阻止潛在敵人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以色列政府需要進行預防性打擊。這次襲擊有效地確立了「貝京信條」。2007年,以色列的另一次行動再次堅守了「貝京信條」。

2007年,以色列對敘利亞沙漠中的一個鈽反應堆進行了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攻擊,這不僅使大馬士革的核武器計劃落空,而且使世界避免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落入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之手的災難性後果。

以色列空軍在敘利亞基巴爾(al-Kibar)核設施開始運行前幾週將其摧毀。這次攻擊行動被稱為盒子之外行動。2007年9月5日深夜,來自第69中隊的4架F-15I和來自119、253中隊的4架F-16I,從哈策里姆和拉蒙空軍基地起飛,對敘利亞核設施展開攻擊。4小時後,以色列核實,該反應堆已被永久性摧毀,所有8架飛機安全返回基地。

歷史似乎總是在和人們開玩笑,當年和以色列並肩作戰的伊朗,現在因為同樣的問題成為以色列打擊的對象。歌劇院行動對那些懷疑以色列承受軍事風險能力的國家來說,應該具有神話般的意義。特別是對伊朗,其決策者在做出核計劃可行性的決策時,會嚴肅考慮以色列的警告。

以色列上述攻擊行動,為各國建立了在沒有受到直接威脅的情況下打擊潛在的敵人的先例。今天,這些先例在對伊朗和朝鮮進行潛在打擊的法理中,仍然發揮著作用。考慮到核擴散的嚴重後果,預防性打擊的合法性沒有受到廣泛的質疑,這使美國和其它國家有可能從預防的角度考慮軍事選項。

撰文:夏洛山(《大紀元時報》記者,曾經歷過十幾年的軍隊生活,主要從事軍隊的教學和一些技術管理工作)
製作:時事軍事製作組

訂閱《時事軍事-夏洛山》YouTube頻道:https://bit.ly/3EqiiTG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