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誤解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一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2日訊】中秋佳節,正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你今年過中秋時,是否有回家陪伴父母呢?其實,現在不少人除了在過節期間去問候父母外,平日寧可自己看著手機,也不願意和父母通話、多問候幾句。難怪有人說:「什麼地方最體現孝順?」答曰:「朋友圈。」「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這句老話,也已經越來越被人淡忘了。

這是現代人的自嘲,也是真實寫照:時常在朋友圈中給老人點個讚,過年過節過生日給老人發句問候,快遞點禮物,偶爾陪父母出去吃飯、旅遊,也要在朋友圈中曬一下。而真正陪伴老人的時間卻很少,養老已經成為家庭與社會不願意面對的沉重話題。

其實,對父母親的孝順是為人的基本品德。孔子說:「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理,孝是為人之本,沒有這個孝,其它道德都是空談。古代有許多孝德故事,現在的人與之相比,恐怕不及萬分之一。

正解《天仙配》

牛郎織女》被現代人描述成浪漫的愛情故事,其實它是一個關於「孝」的故事。

董永是漢朝時青州千乘人,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他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時,他就把體弱多病的父親抬上一個窄小的獨輪車,車上還放了水杯飯盒,然後把車推到田頭樹蔭下,這樣他一邊耕種,一邊照看車裡的父親。

父親故去,董永無錢安葬,於是就把自己賣了,想換點喪葬錢。買他為奴的主人看到董永憨實重孝義,就送給了他一萬塊錢,並沒想讓他償還。

董永的孝順在當時很出名,在山東嘉祥武氏祠後牆上有一幅東漢時期的畫像,描述的就是《董永轤車載父》。歷經千年,這幅石上的畫像已經模糊不清,但還能看出大意。1821年,馮雲鵬《金石索》中的復原圖就極為清晰。明朝仇英繪《二十四孝》,其中之一就是《董永賣身葬父》,目前這幅畫珍藏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可見,董永其人及孝行真實存在。

為父親守孝三年後,董永就去找主人,想為他幹活,償還那一萬塊錢。途中遇到一位美麗賢淑的女子,非要與董永成親。董永便帶妻子一同趕往主人家,主人說:「你妻子要能給我紡織一千匹細絹,就抵償了我給你的錢,你們夫妻就可以回家了。」

女子白天不做活,晚上旁人都休息了,她才開始紡線。但見她飛梭穿織,雙經雙緯,轉眼就織成紋理圖案都非常漂亮的上好絲絹,且熠熠生輝。主人和董永都大為驚奇。

董永孝而有德,感天動地,才有神助的果報。秉神旨下凡,仙女助董永還債,不違世間常理,夜間暗展神通。而且緣份一盡,姻緣即了。不動凡心的仙女,白日飛升而去,此乃人神共處的千古佳話。

而中共卻根據政治需要新編《天仙配》,將原本奉旨下凡的仙女說成私自下凡,主動焚契並贈送董永銀兩的傅員外成了百般刁難的惡霸。面目全非的《天仙配》被加入階級鬥爭、階級仇恨因素,淪為當權者操縱的工具,卻成為紅遍海內外的藝術影片。

孝德能感天動地

董永《賣身葬父》是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則。相傳元朝一位文官編輯收集到從堯舜至宋朝口語相傳和野史記載的經典孝道故事,彙集成冊。因每篇故事都以五言絕句吟詠,琅琅上口,自明清以來就成為私塾裡的課外讀物,一方面讓童蒙多識字,另一方面也是讓孩子們從小懂得「孝道」。

其中有一則是北宋詩人黃庭堅《滌親溺器》:「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據傳,黃庭堅從小就是出名的大孝子,幼時就為母親洗滌溺器,後來做了大官,還是堅持自己親手洗刷。其孝行美德,感化一方。

《鹿乳奉親》講的是春秋時期的郯子,天性非常孝順,父母年老,雙目失明,聽人說喝鹿乳會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喬裝成一隻鹿,跑到深山裡,混進鹿群中取鹿乳。獵人看到動也不動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慌忙立起身來,掀掉鹿皮,並大聲地把詳細的情形告訴獵人,才免掉了被射殺的危險。獵人非常感動,就把鹿乳送給他。郯子將鹿乳取回家中,雙親喝後眼睛復明。

後來,郯子做了郯國的國君,所治理的郯國雖是區區小國,卻頗有名氣。郯子治國講道德、施仁義,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被保持了下來,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歷代帝王視郯子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廟、郯子墓來紀念他。

「二十四孝」中還有多個類似董永「孝感天地」的故事。如「哭竹生筍」講的是晉代孟宗,母親生病,冬天要吃竹筍。孟宗沒有辦法,在樹林中抱竹而泣,感動神靈,突然地裂,冒出筍莖,母親吃後病癒。

「臥冰求鯉」講的是晉代王祥為繼母在天寒冰凍時臥冰求魚,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蘆衣順母」講的是閔損被繼母虐待,繼母給自己兩個孩子的棉衣是棉花做的,給他的則蘆花做的,被父親發現後要把繼母趕走。閔損卻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繼母聽後很感動,從此悔改。

《集福消災之道》一書中也記載了許多孝德故事,如崔沔孝順瞎母得福報。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到處求醫,結果無效。於是他就守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以便隨時起身侍奉。

每當遇到了佳節,或是美景良辰,他一定扶著母親外出郊遊,或走親訪友,和人們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善待哥哥姐姐,就跟愛母親一樣,以安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後來崔沔的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崔佑甫則成為賢明的宰相。

回顧幾千年來中華燦爛的文明、輝煌的歷史,那些輝煌的基礎,正是我們祖先所奉行的做人做事的原則,如「仁、義、禮、智、信」、忠誠、孝道、友愛等等。

中共篡政之後發動文革,「破四舊」、批孔子,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打破,灌輸「假惡鬥」的黨文化,變異人性,甚至讓人善惡不分。有「五毛」在網上將孝順批為「愚忠」,認為是封建糟粕,而不是人的基本德行。很多沒有經過傳統文化薰陶的年輕一代,也是養兒之後才知父母恩。而很多青少年在父母的蜜罐中長大,只知索取不知回報,性格叛逆,漠視親情,令父母寒心。

社會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怎樣才能夠讓人找回良知?這是現在人類理當深思的重要大事!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李樂真)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