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天下】天現異象 塔克拉瑪干沙漠遇洪災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06日訊】提到沙漠,我們能想到的都是缺水、乾旱,無盡的沙海,少雨甚至不下雨。不過,最近,大陸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竟然被水淹了,一場洪水,把多達三百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區域變成了一片汪洋,而且中石化的三萬套設備也被淹了,損失慘重。有網民說,沒想到,沙漠也有抗洪的一天。

最近兩年,中國大陸似乎各種天災人禍層出不窮,不僅異象頻出,從氣候上來看,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陸南北的氣候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對人們的生活、生產造成了什麼影響?以及異象背後的昭示。

沙漠變水鄉 中石化三萬套設備被淹

我們先來看看沙漠是怎麼被洪水淹沒的。據中石化官方發布的消息稱,是因為7月19日,新疆輪台縣天山山脈迪娜爾山段普降暴雨,再加上夏季天山融化的雪水,疊加效應形成了季節性洪水,並且襲擊了中國石化西北油田玉奇片區,把一片沙漠變成了水鄉。

從網上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大片沙漠如同黃河水,油區道路多處衝堤潰壩、電線桿傾斜。報導說,這次大水給油區生產和勘探工作帶來巨大影響,近50輛勘探車輛、3萬套設備被淹,淹水面積廣達300多平方公里。這300多平方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大約50個西湖的面積被淹沒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大陸面積最大的沙漠。中石化的這個勘探區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邊緣,平時一眼看過去都是茫茫的黃沙,有誰能想到,在這廣袤無垠的沙漠中也會出現洪水呢?

降水帶北移 一個沙漠已消失

但其實,像這樣的消息在大陸並不罕見。這幾年大陸媒體陸續報導了一些南北氣候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尤其是西北地區。我們一起來看看發生了什麼變化。

提到中國西北,一般來說,給人們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乾旱、寒冷。但最近大陸的研究發現,西北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

西北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正是因為乾旱的氣候,莫高窟才得以保存千年。但是這幾年,氣候的變化也影響到莫高窟景區,石窟周圍的戈壁沙漠竟然也長出草來了。在2019年的時候,莫高窟就發生過一年中兩次因為降雨暫停開放,因為莫高窟崖體為砂礫岩,長時間遇水容易崩解,產生落石,另外,降雨還會導致洞窟濕度上升,可能因此發生酥鹼等病害。

兩年前,一位長期往返於蘭州市區和機場的司機說,以前70多公里的路上,基本上都是荒山,但是最近幾年雨水多了,光禿禿的山都變得綠茸茸了,下雨的時候看去,有點像南方的感覺。

西北各省氣象部門的數據也顯示,自1961年以來,西北呈現出升溫趨勢,大部分地區降水增多,而在2000年後,西北變暖變濕的趨勢更為明顯。

我們再來看看位於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中國最大的沙漠,也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情況。這裡通常平均年降水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但是在2020年4月20日到21日這一天之內,3個小時的降雨量就達到54.5毫米。

2018年7月末,新疆的哈密市居然在一個小時之內下了3年的雨量,降雨量達到了110毫米,甚至引發了洪水。

各種數據和報導都顯示,近十幾年來,中國西北地區的降雨量一直在不斷的增加。

更離奇的是,中國陝西境內的毛烏素沙漠,目前已有93%的面積被植被所覆蓋,沙漠已近消失,但毛烏素沙漠原來可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有4.22萬平方公里,毛烏素這個詞就來自蒙古語,意思是「不好的水」。大陸媒體報導稱,這是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一方面有人工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得益於降水量的增加。

也就是說,西北原來荒蕪的景象正慢慢演變為歷史。不僅如此,降水量的增加也減少了農作物生長季的旱情,而且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適種區域,也正在向北、向高海拔地區移動。聽起來,這確實是個不錯的好消息。

不過,我們看到的是,氣候的變化卻是一把「雙刃劍」。在這些好消息之外,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加也帶來了不少禍患。

比如最近河南省遭遇的極端暴雨天氣,除了人員傷亡慘重之外,還導致河南地區千萬畝農作物受災嚴重。

秋糧面臨絕收危機 河南受重創

據大陸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7月29日,河南省農作物受災1,450萬畝,成災940萬畝,絕收550萬畝。受災作物主要是秋糧作物,包括玉米、花生和大豆。

在此之前,7月15日,中共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夏糧生產數據:2021年,中國夏糧總產量14,582萬噸;其中,河南是3,803萬噸,河南夏糧的總產量、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都在全中國排名第一。可以說,河南對中國糧食安全舉足輕重。

根據河南省農業農村廳7月25日公布的數據,玉米這一次的受災面積尤為嚴重,占此次農作物總受災面積的66.3%。

一位河南焦作武陟縣的玉米種植大戶說,他今年種植了2,000畝玉米,但這次洪災導致了1,000畝的玉米田受災,其中絕收面積有500畝,減收面積有500畝。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表示,這次暴雨導致農田積水面積比較大,積水時間又比較長,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同時,過水後的玉米還容易重發病害,因此當務之急是儘快排水。

不過,玉米種植戶說,目前排水存在一定困難,周邊地區溝滿河平,水排不出去。

而且,受災嚴重的還不只是田地裡的農作物,已經收割進入糧庫的糧食,也受到了影響。目前,像是鄭州周邊以及豫東地區的糧食倉儲都出現了內澇、外牆坍塌、積水等情況。

也就是說,庫存的玉米和小麥等農作物可能會受到雨水的浸泡,發黴變質的情況也很嚴峻。

一天內27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

我們看到,在7月18日的晚上6點到21日的晚上12點之間,鄭州市出現了罕見的持續強降水天氣,全市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根據鄭州氣象局數據,鄭州3天的降雨達到了617.1毫米,而鄭州的平均全年降雨量是640.8毫米,相當於這3天下了以往1年的雨量。

以前,說起洪水,似乎多是大陸南方常遇的災害,可現在北方出現洪澇災害也屢見不鮮了。從我們剛才提到的情況來看,如果降水帶北移,強降水成為常態的話,那對於北方的一些省市來說,恐怕真的是一件不容樂觀的事了。

最近,北方多個省市的河水都出現超過警戒水位的情況。根據大陸7月31日的報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等地有27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的洪水,最大超警幅度達到0.01到1.03米。由此可見,如何抵禦洪水的侵害,保護民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但問題又來了,中共能做好防洪工作嗎?我們還拿河南這次的洪災舉例說。3年前,河南省鄭州市政府曾宣布投入五百多億元人民幣,聲稱把鄭州市打造成「會呼吸的海綿城市」,但面對7月17日以來的強降雨,「海綿」卻一點作用沒起,僅4個小時全城就被洪水淹沒了。也就是說,中共治下的城市處處可見豆腐渣工程。

在鄭州洪災發生後,人們討論的焦點是,到底是老天爺惹的禍多還是人禍導致的悲劇多?因為多方信息顯示,這一場鄭州大洪水,更像是水庫無預警洩洪導致的。而且,網上曝光的一份內部文件似乎也給出了明確答案。

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在一份7月20日下發的「內部明電」中提到,常莊水庫因為出現了管湧的險情,於是緊急洩洪。中共的官方通告也顯示,在7月20日的上午,鄭州常莊水庫就已經開始向下游洩洪,但官方在洩洪12個小時後才發出通告。

也就是說,中共官方一場無預警的水庫洩洪,製造了一場奪命的大洪水。也難怪旅居德國的中國水利專家王維洛認為,中國的洪水都是人為控制的,並不是自然形成的。

除了河南外,7月18日,內蒙古境內因連降暴雨,也導致了上游的永安和新發兩座水庫,相繼出現了決口、潰壩,國道和22座橋梁被洪水沖垮,車輛被淹,人員被困,村莊和田地一片汪洋。

對此,王維洛說,中國大約有10萬座水庫,大概一半是50年代建造的。他說,中國人原本是不推崇建水庫、大壩來治理河流的,但當年,毛澤東引進斯大林的理論,才開始大量建設水庫大壩。

在2020年,中共水利部表示,現在有73%的水庫都是不安全的。可見,大壩潰堤帶來的隱患和危機也越來越嚴重。

古代改朝換代或由氣候變化所驅動

我們看到,多年來,中國大陸的各種災禍不僅是自然災害,更多的是人禍。「戰天鬥地」的中共向來狂妄,在中共幾十年的統治中,中國的社會道德體系和生態體系都面臨著全面崩潰。而現在,中國大陸正在承受這個惡果。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在很多情況下是由氣候變化所驅動的。古人懂得根據天氣占卜預測國家的未來,並且了解到環境變化是民族興衰的關鍵。按照中國古人的「天人感應」學說,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的所作所為必須遵循天意。如果違反天意,上天就會降下災禍示警。如果不知反省,那更大的災禍就會降臨。

而大陸,近期一直是天災異象頻發,像是長江倒流、河南血月、紅色沙塵暴、六月飛雪、沙漠變汪洋等等不祥之兆此起彼伏。古人常說「事出反常必有妖孽」,網上有不少朋友都評論說,這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在藉這些異象警示世人。而這麼多的異象,似乎也都在昭示著,這個世界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看來,2021年剩餘的這幾個月也可能不會平靜。

策劃:宇文銘
撰文:宇文銘、蔚然
剪輯:曲歌
製圖:R1
監製:文靜
財商天下: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2AiO-ehTTIZ3PpnTkecvA/?sub_confirmation=1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