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舟:中共軍機騷擾台海策略騎虎難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2月27日訊】2月25日,美軍驅逐艦威爾伯號(DDG 54)穿越台灣海峽,中共沒有第一時間抗議或回應,新華社卻報導了美軍空襲伊朗支持的激進組織。上一次,2月4日,美軍驅逐艦麥凱恩號(DDG 56)穿越台灣海峽後,中共東部戰區和中共外交部都迅速表示了抗議。

2020年1月,中共開始派出戰機騷擾台海,之後頻繁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有時還越過台海中線。中共在台海升高武力挑釁的策略,已經實施了1年,並未給中共帶來什麼優勢,如今反而騎虎難下了。

2020年中共引發的軍事對抗

1年前,中共忽然在台海加大挑釁,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台灣總統選舉的結果令中共大失所望。台灣民眾的投票等於拒絕了中共的「一國兩制」方案,令中共統戰台灣的企圖落空,中共高層不甘失敗,立刻升高了武統台灣的姿態。

中共無法隱瞞疫情,導致武漢被迫封城後,中共高層也開始了以疫謀霸的步驟,不但沒有減少在台海的挑釁,反倒不顧疫情,加大了軍機擾台次數,實際也在測試美軍的反應。4月份,美軍羅斯福號航母染疫後撤關島後,中共的遼寧號航母很快出動,穿越第一島鏈,繞行台灣東部海域。這是目前為止,中共在台海最為挑釁的一次,但很快被美軍的B-1B轟炸機壓制,直到2020年12月,中共的山東號航母才穿越台灣海峽,抵達海南島。

2020年,美中軍事對抗迅速升溫,中共在台海的挑釁,引來了美軍強力前置部署,並把戰線延伸到了南海和東海,中共軍隊不敢再直接與美軍對峙。2020年7月,美軍兩度在南海進行雙航母演習;8月份,中共高層下令向南海發射東風中程導彈,拋出了航母殺手的王牌,結果被美軍全程監控,卻沒能擋住美軍航母艦隊繼續在中國沿海游弋,美軍演習不斷,中共沒有再發射導彈。

中共只能不斷加大軍機擾台次數,幾乎每天出動。美軍飛機也不斷抵近中國沿海偵察,甚至飛入中共的演習區域。2020年,美國軍艦13次穿越台灣海峽,還數度駛入中共南海軍事島礁的12海里範圍,中共除了抗議,並未敢開火。2020年底,羅斯福號航母就提前出動、向西太平洋部署,再度打破了紀錄。

中共在台海的挑釁,引發了美軍的強烈回應,顯著加大了在西太平洋的部署,幾乎對中共兵臨城下,在東海、南海、台海形成了大範圍的壓迫式威懾,中共軍隊被壓制在內海,顯得相當窩囊。

2021年中共挑釁測試再敗

2021年美國新政府剛一上任,1月23日、24日,中共故伎重演,又派出大批軍機騷擾台海、測試美軍,結果美軍的回應比上一任政府有增無減,不但再度在南海進行了雙航母演練,還兩度派軍艦穿越台海,又兩度駛入中共南海軍事島礁海域。中共繼續在台海的挑釁策略,引來美軍的進一步強勢回應。

2月17日,美軍逐艦拉賽爾號(DDG59)進入了中共在南沙群島劃定的領海範圍,至今中共沒有發表任何聲明。2月25日,美軍驅逐艦穿越台海,中共也未及時回應。

2月4日,美軍麥凱恩號驅逐艦(DDG 56)曾穿越台海,2月5日又駛入西沙群島海域,中共都很快抗議。如今,中共卻不再發布聲明,應該是中共高層下令,乾脆不再回應,既沒有應對之法,也害怕在中共內部無法交代。中共的台海挑釁策略,實際弄巧成拙了。

美國新政府上任前後,中共高層又出現嚴重誤判,採取了咄咄逼人的態度,試圖壓迫美國讓步,在軍事上也再度測試、挑釁,卻沒能換來期望的美中關係改善,至少在軍事對抗上有增無減。中共高層怕被內部質疑,此時表面上沒法輕易後退,但面對美軍的持續強勢,又不敢真的對抗,實際陷入了騎虎難下的尷尬。

中共在台海挑釁事與願違

中共被迫從印度邊界撤軍,實際已經在進行戰略收縮,但在台海,中共應該不甘心就此認慫,可又沒法宣傳勝利。中共不敢回應美軍的強勢動作,也不敢公開透露派軍機擾台的細節。過去1年裡,中共黨媒仍然不斷掀起仇視台灣、敵視美國的宣傳,卻基本沒有報導過中共軍機擾台,更沒有報導過美軍大兵壓境的態勢;假如中國老百姓知道了真相,不但中共的愛國宣傳會破產,中共高層的外強中乾還會被大多數人恥笑。

如今,中共高層面對的不僅僅是美國。中共高層在台海的挑釁,升高了台灣民眾的抗共情緒,更堅定地支持戰備,更多的台商決定離開中國大陸,也凸顯了台灣內部紅色代表的真實面目,中共武力攻台的難度實際大大增加了。美、日、印、澳聯盟加速形成,東南亞各國也開始選邊站,北約祕書長更強烈地表達了對中共挑戰的關注,加拿大軍艦已經參加穿越台海的行動,法國潛艇公開在南海現身,英國、德國也要在西太平洋部署軍力,中共陷入了更廣泛的包圍圈中。

中共高層無奈之下,暫時應該不會停止中共軍機騷擾台海,或許會逐漸減少頻次,偶爾可能還會加大強度,這些都無法真正改變西太平洋軍事對峙和加緊戰備的局面,中共要突破第一島鏈,實際難上加難了。

中共高層若要鋌而走險,就不得不考慮越來越高的風險,軍事上的失利,很可能導致中共政權迅速垮台。中共軍機過去1年多的擾台策略,令中共高層自己陷入了進退失據的境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