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中歐協定拉警報 中共強橫恐適得其反

1月21日,歐洲議會以597票贊成、17票反對和61票棄權,通過了關於香港人權狀況的決議。歐洲議會的新聞稿表示,歐洲呼籲立即無條件釋放2021年頭兩週在香港被捕的民主派人士,和以前依照「港版國安法」拘捕的所有人士,同樣包括所有因政治指控而被捕的和平香港抗議者、活動家和政治反對派成員,對這些人的指控應全部撤銷。決議還敦促歐盟國家對香港和中國大陸破壞香港人權的個人進行制裁,包括香港特首林鄭月娥。

這是歐洲議會近期關於香港人權狀況最嚴厲的措辭。而且,此次決議也直接與《中歐投資協定》相關。新聞稿還表示,歐洲議會議員感到遺憾的是,最近達成的《中歐投資協定》,未能反映出議會利用投資談判作為維持香港高度自治的槓桿工具要求。僅急於達成該協議,不對嚴重和持續的侵犯人權行為採取具體行動,可能損害歐洲作為全球人權捍衛者的信譽。

歐洲議會的最新決議,無疑對《中歐投資協定》拉響了警報,協定需要獲得每個成員國的批准,才有可能真正生效,只要有一個國家議會拒絕,協定就將難產。果真如此,中共試圖從歐洲打開突破口的算盤恐將落空,結局恐怕還不僅如此。

《中歐投資協定》的命運

《中歐投資協定》前景不妙,完全是中共自己造成的。2020年底,習近平親自出面大讓步,終於趕在歐洲設定的期限前做出了承諾;但2021年1月5日,中共就在香港大肆抓捕了至少53名民主派人士。中共高層很可能以為,已經搞定了歐洲,美國總統又面臨交接,中共正可渾水摸魚。中共高層當然無法真正理解西方各國與中共意識形態的差異,在中共看來的高招,卻恰恰是敗筆。現在,不但《中歐投資協定》可能泡湯,還可能導致歐洲的制裁,可謂弄巧成拙。

假如中共高層並未真正期待《中歐投資協定》,而只是一個緩兵之計,以暫時躲避中歐貿易爭端,或許中共並不覺得有什麼損失。畢竟歐洲各國需要一一批准協議,本就是一個較為冗長的過程,這或許就是中共算計的拖延過程。即使各國最後真的都通過了,中共也會找各種藉口不執行,並開始又一個拖延過程,美中貿易戰已經全部都演繹過了。

1月19日,歐洲議會還通過了一項新規則,允許歐盟在貿易爭端仲裁執行受阻時使用反制措施。歐洲議會新聞稿表示,當歐盟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裁決時,若另一方未能合作解決,歐盟可以在雙邊和區域協議中採取反制措施。這項規則在歐洲議會以653票贊成、10票反對和30票棄權高票通過。下一步,歐洲理事會將正式通過修訂後的法規。

歐盟顯然預料到了中共很可能不會信守承諾,已經準備了適當的反制工具。這應該還不是令中共最憂心的,美歐聯合才是中共的噩夢。

中共或推動美歐儘快合作

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一直在勸服歐洲各國組建反共聯盟,並成功粉碎了中共的華為壟斷策略。美國新政府內閣或提名人也幾乎一致表示,要聯合盟友一起對抗中共,拜登近日也在頻繁與各盟國元首通話,但習近平似乎沒有在名單上。習近平也相當著急,近日動作頻頻並剛剛在達沃斯論壇上公開向拜登喊話。

習近平的誤判和相關動作恐怕再次適得其反。習近平顯然看低了拜登,明確展示出相當強硬的姿態,也開出來很高的價碼,意圖迫使拜登後退。或許中共高層認為,若搞定了美國,歐洲就不在話下了。但中共此舉,實際等於把美歐推到了一起,美國與歐洲盟友之間現在應該有足夠多的反共話題可以討論,合作抗共更加水到渠成。拜登政府在與歐洲盟友達成某種共識之前,可能不會與中共正式接觸,這或許是中共高層最擔心的。

《中歐投資協定》恐怕也是美國新政府關注的話題之一,美國應該會勸服歐盟放棄這一協議,也會通報中共並未執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詳情。貿易話題之外,疫情追責、香港、新疆的人權問題、台灣問題、南海問題也都會討論,美歐之間應該不難形成共識。

中共難以擺脫國際孤立的局面

中共高層或許認為,擺脫了川普就能走出國際孤立的困境,卻未能看到真正的國際大勢。中共在不公平貿易、盜竊知識產權、軍事擴張、政治滲透、戰狼外交、大外宣、人權迫害等方面劣跡斑斑,世界各國已經逐漸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中共隱瞞疫情成了各國徹底認清中共的關鍵事件,或者說成了孤立中國政權的導火索,中共的口罩外交、到處甩鍋更加快了被孤立的進程,川普不過是開啟了與中共政權脫鉤的第一人而已。

川普雖然卸任,但中共被國際孤立的局面並未發生改變,中共高層卻產生了誤判,迫不及待地對美國新政府施壓,也在香港大肆抓人。歐洲議會1月21日通過了關於香港的決議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仍然挑釁地敦促歐洲不要做「人權教師爺」,中共也在1月23、24日出動大批戰機騷擾台海。

中共不但自己拉響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警報,還為美歐合作抗共順水推舟,中共即將面臨怎樣的新一輪國際局勢,也就快揭曉了。接下來恐怕正如習近平所說,還將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時與勢」應該也不在中共一邊,習近平的「定力和底氣」估計很快又要消失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