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孝皇子
先帝因為我年幼,沒有出過痘,命令保姆們在紫禁城外照顧我。所以我不曾有一日在父母膝下承歡。這是我六十年來深感遺憾愧疚之處。——康熙帝
(出處:欽惟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母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康熙朝實錄》)
早在《禮記》中就提到,天子、諸侯、大夫可以為子女請乳母。清朝宮廷也有規矩,就是皇家子女一出生就必須離開生母,由乳母、保姆等人撫養。康熙帝也是如此,和乳母們朝夕相處,在特定的時刻才能和生母見上一面。
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皇子們一生中會有多位母親:嫡母、生母、庶母、乳母、養母等。一般來說,嫡母就是父皇的正妻即皇后,庶母是其他的嬪妃,如果生母地位較低,還有一位地位尊貴的后妃擔任其養母。
對於康熙帝來說,他的嫡母是博爾濟吉特氏的孝惠章皇后;生母是佟妃,後來改為佟佳氏、追封孝康章皇后;他的一個乳母孫氏則非常有名,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與孫氏感情非常親厚,稱讚她「此吾家老人也」,還為她的府邸御筆題寫「萱瑞堂」三字[1]。因為感念孫氏的哺育之恩,康熙帝非常器重並眷顧她的家人,曹氏一族因此而顯赫一時。
康熙帝出生後,很快就面臨人生中的第一道考驗。他和歷代皇子不同,從小就被帶出紫禁城,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寺廟中長大。這倒不是小阿哥不受寵,而是順治帝為了讓兒子躲避「天花」而做出的決定。
天花是古代死亡率極高的傳染病,而痊癒者卻能獲得終生免疫。清朝初年,天花多次肆虐京城,滿族人不像漢人那樣掌握接種疫苗的方法,因而發病率很高,很多兒童受感染而夭折。順治帝考慮到小阿哥沒出過痘,這才苦心安排乳母,帶著他在宮外居住。
在宮外,儘管孫氏等人每天精心照料著小皇子,他還是意外染上了天花。但是,正如孝莊太后的預言,三阿哥是有大福的,他很快就奇蹟般地痊癒了,僅僅在稚嫩的小臉兒上留下淡淡的麻點,不久他得以回到宮廷。
回到紫禁城,小皇子和父皇和母妃也有了更多的接觸,但是到了八歲那年,順治帝駕崩;登基兩年後,成為太后的佟氏也在二十四歲芳齡病逝。康熙帝小小年紀,就要承受雙親相繼離世的悲苦。不能在父母身邊承歡膝下,盡人子的孝道,成為康熙帝人生中的一大遺憾。
儘管康熙帝和佟氏相處時間很短,他卻是至孝之人。他還不到十歲時,佟氏患病,年幼的康熙帝就日夜陪伴在母親身邊,親嘗湯藥,到了「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程度。佟氏病危時,康熙帝擔心得不思飲食、不能安寢,很快清瘦下來。每次向孝莊太皇太后請安,他都強忍著悲傷去安慰祖母,一退下來立刻淚流滿面。佟氏崩逝後,康熙帝更是捶胸頓足、哀泣不已,不進飲食。左右侍從見了,無不感動地落淚。[2]
祖母撫育
仰賴祖母的撫養和教育,我才能夠成年自立。——康熙帝
(出處:仰賴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至成立。——《聖祖仁皇帝聖訓》)
康熙帝自幼父母雙亡,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就成了他最親的人。因為康熙帝出生前後的祥瑞景象,孝莊太后非常關注這位小皇孫的成長。當順治帝、佟氏相繼去世後,孝莊太后更是在康熙帝身上傾注無限心血,努力培養並輔佐他成為一位傑出的皇帝。
在康熙帝年幼時,孝莊就派信任的侍女蘇麻喇姑,協助照看孫兒,並擔任他的啟蒙老師。歷史記載,蘇麻喇姑心靈手巧,曾親手製作清朝開國之初的衣冠式樣。她還通曉滿、蒙文字,康熙帝得益於她的教誨,寫得一手漂亮的滿文。[3]
俗話說「隔代親」,但是孝莊對康熙帝的教育卻是非常嚴苛的,就在他還是個嬰孩的時候,孝莊就用帝王的標準來栽培他了。康熙帝剛會走路、說話時,孝莊就在飲食、舉止、言談等方面,都給他定下了規矩。即使是獨處,康熙帝都不能越規矩一步,否則就要受到祖母的嚴厲批評。[4]
在孝莊的苦心敦促下,康熙帝從小就養成了優秀的行為習慣。比如他在走路、停下、坐著甚至躺著的時候,都能做到不回頭、不斜視。[5]康熙帝登基後,無論在朝堂和群臣講史議政,還是在後宮和家眷閒話家常,總是保持「儼然端坐」的姿勢。[6]氣宇軒昂、儀表堂堂的天子,更在時時處處顯露出高雅、嚴謹的皇家風度。
這種在平日裡養成的好習慣,也塑造了康熙帝超常的定力和勤勉治學的精神。清朝皇室非常重視皇子的教育,康熙帝在五歲時,就按照祖制進入書房,學習古代經典著作,並以史為鑒,向古代聖明君主學習治國之道。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刻苦讀書的皇帝,史書上記載,他讀書時非常用功,一定要做到字字成誦,掌握文章內涵。遇到艱深之處,他就四處虛心求教,或者自己反覆思考。[7]
康熙帝做學問,有一股嚴謹而踏實的韌勁,或許旁人覺得讀書很辛苦,他卻樂此不疲。因為康熙帝實在是太用功了,他的一位乳母朴氏,出於關心多次把書藏起來,希望皇帝能多休息一會兒,誰知康熙帝堅持把書找出來,繼續苦讀。孝莊聽說後,又是欣慰又是心疼:「你已經貴為天子了,怎麼還像個要趕考的書生那樣苦讀呢?」[8]
曾有位地方大官為討小皇帝的歡心,進獻一隻黃鸚鵡,但是康熙帝拒絕了。[9]那時,他還是個十歲的孩子,正處在喜歡玩樂的年齡。
史書還記載,康熙帝登基沒多久,孝莊有一次問他想要什麼。他說:「只願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之福。」[10]這樣心繫國家子民的話,出自少年天子之口,可見孝莊太皇太后對皇孫的教導,是非常成功的。
沖齡踐祚
佟妃生的皇子,年方八歲,卻聰慧過人,能夠繼承祖宗基業,現在立他為皇太子。——順治帝
(出處:朕子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順治皇帝遺詔》)
順治十七年(1660年)年底,在辭舊迎新、舉國歡慶之際,紫禁城裡卻是愁雲慘澹,人心惶惶。正值盛年的順治帝,竟在這時染上了天花!此前,他為了躲避疫情,不僅取消重大典禮,甚至多次遷居外地,然而他終究沒能躲過這次疫病。
天花在當時是可怕的不治之症,順治帝很快就病重垂危。清王朝入關不久,根基還不穩固,選立新君成了當務之急。順治帝在養心殿中養病,思考著皇室之中有誰能夠擔此重任。他有六個在世的皇子,二阿哥才九歲,三阿哥、也就是康熙帝才八歲,其他四位阿哥更是年幼。順治帝想延續兄終弟及的傳統,選一位年長的人做皇帝,以便政權能夠平穩過渡,卻遭到孝莊和上三旗大臣的反對。
其實,順治帝最寄予厚望的是皇四子,他的生母董鄂妃是皇帝一生摯愛。因而四阿哥一出世,順治帝就高興宣稱他是自己的第一子。可惜四阿哥數月而殤,讓順治帝和董鄂妃悲痛不已。那麼在諸皇子中,康熙帝是如何被選中的呢?
大概是兩年前的一件事,給順治帝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時,康熙帝和二阿哥、五阿哥向順治帝請安。順治帝就問他們有什麼志向,五阿哥尚小不能回答,二阿哥說:「兒臣願意做個賢王。」康熙帝回答:「兒臣希望自己勤勉努力,長大了能像父親一樣。」順治帝聽後對他刮目相看。[11]
還有一個人對康熙帝的即位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就是清初著名的傳教士湯若望。他是清廷第一任欽天監監正,掌管清朝的天文曆法,深受皇帝器重,順治帝還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爺爺」的意思)。順治帝臨終前,特意徵詢了他的意見。湯若望提到了一點,三阿哥小時候得過天花,對其終生免疫,而其他皇子卻時時處在感染天花的危險中。
年幼的苦難,成為康熙帝人生的一大助力。順治帝就是因為患上天花而即將離世,湯若望的話讓他堅信,三阿哥確實是最佳人選。從品行來看,康熙帝在孝莊的教養下,言行舉止合乎規矩,小小年紀便存高遠之志。從學識來看,他有天分,讀書一目十行而且過目不忘;也有毅力,每每苦讀到深夜,從帝王政治、聖賢哲理到六經書籍,無不融會貫通。[12]
大清是馬背上的王朝,崇尚勇士,九五之尊的康熙帝也是文武全才。比如《康熙朝實錄》記載,他能夠「挽弓十五鈞,用矢十三握。左右騎射,發必中的。」十五鈞,相當於四百五十斤;握,就是用手握著、一把的容量。宋代名將岳飛,《宋史》說他能挽弓三石,差不多也有三百斤。康熙帝還善於馬背上左右開弓,箭無虛發,可知他不僅力氣大,騎射功夫更是精妙。
因而,《實錄》中讚揚康熙帝「多藝多能,允文允武」「仁至義盡,久道化成」。康熙登基,真的是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凌晨,順治帝駕崩,留下一封千餘字的遺詔,其中大量篇幅對自己一生執政的過失進行反思。但是遺詔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為膝下三阿哥定名為玄燁,並冊立他為儲君。
伴隨著悲戚的哭嚎之聲,紫禁城中一片縞素。第二日,在祖母孝莊的扶持下,身著孝服的三阿哥,進行祭告天地、宗廟,祭拜先帝等儀式。之後,他穿戴著等級最高的冠袍禮服,端坐在太和殿的龍椅上,頒布即位詔書:尊祖母為太皇太后、嫡母與佟氏並為皇太后;定先帝為章皇帝,廟號世祖;大赦天下,次年改元,稱「康熙元年」。
從此,八歲幼童愛新覺羅·玄燁成為康熙皇帝,開始君臨天下的帝王生涯。儘管有孝莊的扶持,康熙帝畢竟年幼,他能夠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衷心臣服嗎?他將面臨什麼樣的政治局面?偌大的帝國,他又將如何治理呢?盛世明君康熙皇帝的傳奇大戲,已經拉開大幕。
注釋:
[1]《清稗類鈔》卷10:康熙己卯(三十八年)夏四月,聖祖南巡迴馭,駐蹕於江寧織造曹寅之署。曹世受國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盛開,遂御書「萱瑞堂」三字以賜。
[2]《康熙朝實錄》卷7:康熙二年二月庚戌條。
[3]《嘯亭續錄》卷4:蘇麻喇姑,孝莊文皇后之侍女也。性巧黠,國初衣冠飾樣皆其手製。仁皇帝幼時,賴其訓迪,手教國書,故宮中甚為高品。
[4]《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第2集卷40: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
[5]《庭訓格言》:訓曰:凡人行住坐臥,不可回顧、斜視。
[6]《庭訓格言》:與諸臣議論政事,或與文臣講論書史,即與爾等家庭閒暇談笑,率皆儼然端坐。此皆朕躬自幼習成,素日涵養之所致。
[7]《聖祖仁皇帝聖訓》卷5:上諭曰:朕自五齡,即知讀書。八齡踐阼,輒以《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書,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朕皆反覆探索,必心與理會,不使纖毫扞格,實覺義理悅心,故樂此不疲耳。
[8]《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戊寅條。
[9]《康熙朝實錄》卷9:康熙二年十一月庚寅條。
[10]《萬壽盛典初集》卷29:朕八齡踐祚之初,太皇太后問朕何欲。朕對:「臣無他欲,惟願天下治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
[11][12]見《康熙朝實錄》卷1。
大紀元文化小組
相關文章:【康熙大帝】從三阿哥到康熙帝(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