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農:小小地攤起風浪:虛面子與真裡子的衝突

世界各國都有地攤,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概無例外。唯獨在中國,最近地攤問題突然成了一個國內外熱烈討論的話題。有的媒體討論它帶動經濟的重要性,也有的媒體批評它破壞市容、影響城市形象;其實,在這種淺表層面的討論背後,真正凸顯出來的是中共恢復經濟之圖所面臨的困境,即虛面子與真裡子的衝突。保持「櫥窗城市」的表面光鮮,是中共為國際社會營造經濟幻覺的主要手段,而地攤經濟這種減少失業的現實需要,必須讓位於當局「高於一切」的「形象工程」。

一、事起人代會

上個月中國人代會期間,一份修改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在網上流傳,其中第三項「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中,關於「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措施方面,有一句「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被標紅了。隨後就引出了一場準不準許地攤經營的政策辯論。

為什麼這句話要標紅?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修改版應該是發給兩會代表看的,標紅的內容乃報告通過之前的例行修改之處。李克強5月22日在人大會議上做了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文稿照例分發與會代表,組織分組討論;然後由全國人大辦公廳綜合各省市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的意見,用會議簡報形式報送政治局和國務院;國務院隨即選擇代表們的一些意見,將政府工作報告原稿略加修改補充,再交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代表們投票通過。很可能,「合理設定流動攤販經營場所」這句話來自四川代表團的建議,其他省市的代表或許也有類似看法。今年3月成都市在疫情初緩時為地攤經濟鬆綁,2個月內有10萬人擺攤為生。當地政府認為,這種做法有利於減少失業

李克強作為中南海的經濟大管家,直接面臨全國失業高潮造成的種種壓力,自然對成都市的開放地攤之舉大加讚賞。6月初李克強考察山東煙臺時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中央官媒跟進報道,一時間地攤經濟一片火熱。

二、失業大潮被掩蓋

中共一向掩蓋失業真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失業人數遠低於真實數據。比如,大批原籍農村的工人(中共稱之為「農民工」)過去常年在城市打工或經商,他們一旦失業回鄉,當局將他們視為可耕種農民,不管他們是否仍有務農技能或意願,一律列入務農「就業」人口;而對城市常住居民的失業人數也儘量低估。

《華爾街日報》6月6日刊登了一篇報道,《一些經濟學家質疑中國勞動力市場良好表現》。報道指出,中共的失業率嚴重失真。今年疫情爆發之後,中國經濟像其他國家一樣大範圍停擺,大量就業人口失去了工作;然而,世界各國公布的失業數據當中,只有中國的失業率保持穩定不變。《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說,這一嚴重局面幾乎沒影響到中國的官方失業率,最近中共公布的失業數據顯示,疫情爆發之前的1月份全國失業率是5.3%;而疫情爆發之後失業率僅微微增加到6%。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引用了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研究中國問題的經濟學家陳興動的估計,中國的失業者(包括暫無工作或無薪休假的)約占城市勞動力的30%,今年一度多達1.32億;他的估算包括了失去工作的農民工,因為這些人一旦走出家鄉進城打工,將不會在農村土地上勞作,所以應該把他們視為無收入、無工作的勞動者。

這龐大的失業人口,就是李克強感受到的就業壓力,也正是地攤經濟突然被高層重視的原因。

三、地攤救活中國經濟?

每個地攤都可能有一點銷售收入,那麼,從宏觀上看,「地攤經濟」究竟能創造出多大的經濟效應呢?它能拯救滑坡中的中國經濟嗎?其實,地攤生意無非是消費搬家,把超市、百貨公司、網購的消費轉移到地攤上而已;多了一些地攤,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總量並不見得會大幅提升。即便地攤生意的商品品質與超市相近,可以讓消費者省一點錢,但超市、百貨公司和電商的營業額會相應下降。所以,地攤經濟可能使一些失業者得以餬口,但隨後超市、百貨公司和電商的營業狀況就可能惡化,這些企業或許就要裁員了。

所以,李克強推動地攤經濟,並不是一種真正能全面改善中國經濟的良策,而只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的臨時辦法,是就業形勢嚴重惡化時的應急措施。歷史上中共兩次用過這個辦法。第一次是1978年底大批下鄉知青返城時,為了解決他們的就業困難,當局曾經鼓勵回城知青通過擺地攤謀生。第二次是上世紀末實行國企「改制」的時候,那其實是國企私有化,企業被廠長經理們私有化成他們的私人企業,而幾千萬國企的「全民所有制職工」被迫下崗,只發微薄的生活補償,各地大批城市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這種情況下,各地不得不鼓勵下崗職工擺地攤餬口。

今年再度推出地攤經濟,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信號,那就是,城市的就業形勢又一次面臨嚴重困難。除了找出過去的老辦法應急,實在是沒有其他有效解決嚴重失業問題的辦法和政策了。

四、地攤政策再翻轉

官媒鼓吹地攤經濟不過才幾天,6月4日新華社捧地攤經濟的「成都地攤經濟觀察系列」剛推出第三篇,高層又發出了相反的信號,要阻止地攤經濟在北上廣深等「櫥窗城市」推開。6月6日《北京日報》發表題為《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的社評;6月7日央視播出「秦川」的評論,《「地攤經濟」不能一哄而起》;央視財經6月8日推出評論文章,《一線城市不宜推行「地攤經濟」》;同時,中宣部網信辦下令,嚴禁媒體在報導中使用「地攤經濟」一詞。

高層之所以改變態度,與中共在困難局勢下的思維直接相關。雖然就業問題確實嚴重,但當局此刻更在意國際形象,尤其害怕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若果如此,西方企業可能失去對中國市場的期望和興趣。一旦失去來自西方跨國公司的投資和技術,中國經濟的復甦就再無指望。

因此,中共高層不願放鬆「櫥窗城市」(北上廣深)的市容管控,想避免這些「櫥窗城市」因地攤遍地而低端化。地攤經濟一旦在「櫥窗城市」全面推開,無疑是向國際社會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中國經濟正在加速滑坡,大量失業人口只能靠擺地攤餬口,連一線城市也不例外。如此一來,一直以「高大上」為目標的「櫥窗城市」的市政建設就被地攤活動「抹黑」了,這樣的負面信號很可能令跨國公司重新評估中國經濟的前景,並相應減少對中國市場的期待。

五、「扮靚櫥窗」保「成就」

中共在經濟形勢惡化時有兩個不准:第一,經濟再差,過去宣布的宏偉目標都會「成功」,凡是妨礙這種宣傳的社會現象都不准出現;第二,儘管民眾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也不准他們的謀生活動從負面影響國家形象。這是一貫的做法,保住「櫥窗城市」的「高大上」,是國家形象的「面子工程」。在中共高層的心目中,內地城市並非外企關注的重心,所以,內地城市有大量地攤,無關「大局」;但是,「櫥窗城市」代表著國家形象,不能為了減少失業,而犧牲或放棄這些「櫥窗」的靚麗光鮮。這就是小小地攤起風浪的根本原因。李克強推動地攤經濟,本意是暫時減少失業,無可厚非;但他這個經濟大管家似乎被事務纏身,忽視了「櫥窗城市」可能失色這個大問題。

對中共來說,用營造出來的「高大上」糊弄國際社會,永遠是「頭等大事」,除了GDP這類經濟數據要儘量拔高、失業率要儘量壓低之外,還必須不斷為「櫥窗城市」「扮靚」。此等治國之策是毛澤東、周恩來傳下來的「葵花寶典」;尤其是在實體經濟難以有效挽救的情況下,就更加依賴這個「祕訣」。當年尼克松訪華時,北京市曾組織商店擺上民眾久已不見的食品或布料,然後讓指定的人買走,營造出市容「繁榮」的假象;事後再按原先的要求,讓這些假「消費者」把「買走」的商品送回商店,全部退貨入庫。回想這樣的滑稽景象,就不難理解,今天當局不讓地攤「玷污」 「櫥窗城市」,是何等「自然」了。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自由亞洲/責任編輯:劉明湘)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