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13】勝敗無常(文字版)

Facebook

曹操到底憑藉什麼贏得了官渡之戰,諸葛亮和曹操自己又是如何評價官渡之戰的呢?在我們的節目裡,我們不僅要給曹操翻案,我們還要給袁紹翻案。我們今天就來給袁紹翻案,首先我們要說袁紹有什麼冤案。

在官渡之戰之後幾千年的時間裡,人們一直有這麼一種觀點,袁紹愚笨,不聽人勸,犯下大錯,導致一敗塗地。這種觀點是偏頗的,我個人認為,雖然袁紹這個人有一定缺點,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戰略上和戰術上是無可厚非,並沒有太多可以指責的地方。

首先在戰略上,歷史上存在這樣一種觀點,認為袁紹不應該發動官渡之戰。袁紹的謀士沮授在官渡之戰就勸說袁紹[1],「曹操奉迎天子,建立朝廷,我們現在打曹操,是不合道義的。何況曹操法令施行,士兵精銳,不是公孫瓚那種人能比的,我們現在放棄萬全的策略,反而興起無名之師,恐怕會出師不利吧。」沮授勸說袁紹不要攻打曹操,有人就說了,你看沮授都跟你說了不要打曹操,袁紹不聽人勸,最後導致大敗。

我覺得這種說辭是事後諸葛亮,並沒有沒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袁紹打了曹操被人罵,但是劉表可沒打曹操。劉表在荊州按兵不動二十年,始終不出荊州,後人怎麼評價劉表的,說劉表你怎麼不打曹操啊,最後倒好,被曹操兼併了吧。這我就不明白了,袁紹打了曹操被人罵,劉表不打曹操也被人罵,到底是打還是不打曹操呢?

後人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上去分析時局是偏頗的。站在袁紹的角度上,在西元199年,這樣一個時間點和曹操開戰是最佳時機,為什麼這麼說呢?

早了,北方的公孫瓚還沒有被消滅,袁紹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敵的狀態,北方的公孫瓚如果在背後偷襲袁紹,袁紹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可能兵敗如山倒。如果再晚一段時間發動官渡之戰,曹操就有更多的時間加強自己的實力。我們看地圖,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前已經統一了黃河以北的地區,袁紹往南就是曹操,除此之外再沒有發展空間了。可是曹操不一樣,曹操往東南西都可以發展,如果袁紹現在不進攻曹操,難道要等曹操平定了天下再進攻曹操嗎?

袁紹這個人其實是很有頭腦的,史書上記載說袁紹年輕的時候曾經和曹操聊天[2],對曹操說,「如果我們大事不成,討董失敗了,要怎麼辦呢?」曹操反問,「你會怎麼做呢?」袁紹非常豪氣地回答道,「我想向南佔據黃河,向北佔據燕代,聯合北方少數民族,這個時候再向南爭奪天下!」袁紹早年的這番計策可以說是袁紹版的隆中對,只不過這個隆中對是自己給自己出的。

而袁紹也在多年以後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計畫,西元199年,袁紹平定黃河以北地區,消滅公孫瓚,這個時候袁紹不南向以爭天下,難道要像劉表一樣縮在黃河以北等待滅亡嗎。按照史書上的說法,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的兵力十倍於曹操,這個時候就是袁紹和曹操開戰的最佳時機。如果袁紹這個時候打不過曹操,再過2年,再過5年袁紹面對曹操更沒有勝算。

說完了戰略,再看戰術。歷史上袁紹最讓人詬病的有以下幾點。

一、袁紹不知道如何用人。《三國志 袁紹傳》記載了袁紹派遣顏良進攻曹操的白馬津,之後顏良被關羽斬殺。當時沮授勸阻袁紹說,「顏良這個人性子急,不可單獨任用。」後世人們就以此來攻擊袁紹,認為袁紹聽不進別人的建議,不知道如何用人,怎麼能用一個猛將獨自擔任重任呢。

實際情況是什麼呢?這件事情在《武帝紀》裡是這麼說的,袁紹不僅派遣了顏良,還派遣了郭圖和淳于瓊。郭圖是謀士,而淳于瓊是大將,所以袁紹的人事安排並沒有任何問題。只不過後人看到了史書的一部分,所以片面地指責袁紹。更何況顏良被關羽擊殺,顏良自己並沒有貿然出擊,顏良好端端地坐在陣中,關羽看到了騎著戰馬殺了過來,如入無人之境,於萬軍中取顏良首級。顏良並沒有任何指揮上的失誤。

二、很多人認為袁紹戰術不當,沒有騷擾曹操的糧道。 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呢?史書上記載沮授曾經對袁紹說,「我們可以派遣蔣奇帶領部隊,斷曹操的糧道。」[3]袁紹沒有採納這個建議。又有人以此來攻擊袁紹,說袁紹這個人不聽勸,沒有派兵斷曹操的糧道。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袁紹確實沒有派蔣奇去斷糧道,但是確確實實派了其他人。《三國志 曹仁傳》[4]記載袁紹派遣一個叫韓荀的將領偷襲曹操西邊的糧道,結果韓荀被曹仁擊敗了。《三國志 任峻傳》[5]也記載了,當時袁紹多次派遣部隊斷曹操的糧道,搞得曹操焦頭爛額。任峻不得已,以一千乘糧車為一部,重兵護衛,才斷絕了袁紹的騷擾。

我們知道史書上官渡之戰的時候一直說曹操缺糧,就是因為袁紹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採取了多方騷擾曹操糧道,破壞了曹操糧食補給。《三國志》是紀傳體,往往一個大的歷史事件會分散在不同的人的傳記裡面,只有仔細研究了不同人的紀傳,才能對整個事件有更清晰的認識。

既然袁紹戰略上和戰術上並沒有大的問題,那麼曹操又是憑藉了什麼擊敗了袁紹呢?關於這個事情,曹操和諸葛亮都做過總結,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

在官渡之戰之後,曹操曾經對著身邊的人說了這麼一句話[6],「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官渡之戰之所以獲勝是天意啊,但也離不開諸位的功勞。在曹操眼裡,官渡之戰能夠獲勝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天意,一個就是人謀。

三國時期著名的軍師諸葛亮也持相同的觀點,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是這麼說的,「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曹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戰勝袁紹,不僅僅是天意,也在於人謀。也就是說在曹操和諸葛亮眼裡,曹操之所以能夠戰勝袁紹是因為兩點原因,一個是天意,另一個則是人謀。

什麼是天意?在官渡之戰期間發生了兩起三國時期著名的刺殺案,一個刺殺成功,而另一個刺殺失敗,這兩起刺殺奠定了官渡之戰的基調。

西元200年,當時江東的霸主,孫權的哥哥孫策統一了整個江東地區,厲兵秣馬,計畫趁著袁紹和曹操在官渡相持之際偷襲曹操[7]。孫策這個人武功高強,性格豪爽,特別喜歡打獵,有一次外出打獵,孫策是習武之人,仗著自己武藝高強,打獵打到興起,就脫離手下侍從,一馬當先去追獵物了。孫策在平定江東的過程中殺了不少諸侯,有一個諸侯叫許貢。許貢死後,他的門客就一心想要為許貢復仇。

孫策騎著馬遇上三個許貢的門客,心生狐疑,就問了,「你們是何人啊?」這三個人騙孫策說,「我們是將軍韓當的手下,只是在這裡射鹿而已。」孫策見這些人形跡可疑,回覆道,「韓當的手下我都認識,可我從來沒見過你們。」說完拉起弓箭就朝刺客射去,正中一人心窩,剩下兩人,拿出弓箭來向孫策射箭,孫策來不及躲避,正中面部,刺客隨即被趕上來的衛兵殺死,但是孫策深受重傷,流血不止,沒過多久就不治身亡了。如果孫策不死,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偷襲曹操,那麼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好巧不巧,在幾乎同一時間,也有一起刺殺發生在曹操身上,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根據《三國志》的記載[8],曹操有個侍從叫徐他,在官渡之戰的時候想要謀害曹操,但是因為曹操有許褚做貼身侍衛,一直不敢下手。許褚這個人身高八丈,差不多一米八五的大高個,不僅高,還很壯,腰圍一米,身高體壯,力大無窮。許褚有個綽號叫做虎癡,就是說許褚力大如虎而癡。

有一天,許褚當班做曹操的守衛,做了一天也很辛苦了,就回自己營帳去休息。回到了自己的營帳正準備脫衣休息,許褚突然心一陣悸動,莫名其妙地心就開始撲通撲通跳。許褚感覺不妙,心裡不安,擔心曹操的安危,就立馬返回曹操的營帳。

而這時徐他以為許褚已經不在了,偷偷潛入曹操的營帳準備刺殺曹操,這個時候竟然發現許褚還在曹操的營帳內守衛,徐他見到許褚驚訝地下巴都掉在地上了,許褚立馬察覺了徐他的意圖,和徐他撕鬥,不出幾個回合就將徐他斬首。

許褚突然心動,使得曹操躲過刺殺。曹操活了下來,孫策則死了,如果這兩起刺殺任何一起的結果不同,那麼歷史的進程將被輕易改寫。

除了這兩起刺殺,在我看來,整個官渡之戰決定勝敗的瞬間就在許攸叛逃袁紹,這個偶然的事件導致曹操得知了袁紹糧草所在,發動了烏巢之戰,一舉改變了戰局。許攸叛逃其實也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許攸家人在鄴城貪污腐敗被人抓了,許攸一氣之下就離開了袁紹。如果許攸沒有叛逃,那麼縱然曹操神機妙算,再過幾個月,曹操的兵糧吃完,軍心渙散,正面兵力又不敵袁紹,被袁紹擊敗就是遲早的事情。

徐他刺殺曹操失敗,孫策被刺身亡,而許攸臨陣叛逃,這三個偶然事件可能就是曹操自己所說的天意吧。那麼什麼是人謀呢?

許攸叛逃投奔曹操以後,勸曹操去偷襲烏巢,其實這個時候曹操的手下人都是勸曹操不要去的。為什麼?因為不知道這是不是個陷阱,曹操早年就被人詐降過。

之前在兗州的時候,曹操和呂布在濮陽相持,濮陽城內有一大戶人家田氏詐降曹操[9],說我給你打開城門,你來把呂布給殺了。曹操當時就聽信了,帶著士兵進入濮陽城。沒想到這邊曹操剛一進城,那邊田氏就把城門給燒了,就是告訴曹操,我沒想著背叛呂布,現在要斷你後路。曹操這一進城,正好進了陷阱,最後好不容易才逃了出來。

所以在官渡之戰的時候,並不知道許攸是不是真的來投降,如果和濮陽的時候一樣,許攸假裝投降,曹操去了烏巢那是有去無回,全盤皆輸。

在這樣一個時刻,曹操沒有猶豫,聽從了郭嘉和荀攸的建議,決定偷襲烏巢。不僅如此,曹操不是派遣別人去進攻烏巢,而是親自帶領精兵。曹操是抱著烏巢這一仗必須打贏,背水一戰的決心。曹操的部隊作戰英勇,雖然只有五千士兵,但是卻擊敗了三倍於自己的敵人,將軍樂進一馬當先,斬殺了敵方的主將。臨危決斷抓住時機,作戰的時候全軍英勇,毫不退縮,這恐怕就是曹操和諸葛亮所說的人謀吧。

曹操的這種魄力和決心是袁紹所不能企及的。袁紹在得知了曹操偷襲烏巢,手下人有人說我們應該全力救援烏巢,有人建議曹操後方一定空虛,我們要集中兵力進攻曹操的大本營。袁紹一聽,覺得都很有道理,即派人救援烏巢,也派張郃進攻曹操的大本營。結果是烏巢沒來及救援,而張郃在前線反水,帶著士兵投降了,最後袁紹滿盤皆輸。

袁紹輸掉了官渡之戰之後非常生氣和鬱悶,回到了河北以後得了重病,僅僅兩年之後就病死了。野史上記載[10],袁紹去世的時候,河北地區的士大夫們無一不感傷,百姓哭泣得就像死了親人一樣,當然這個說法比較誇張了,可見袁紹在河北地區是非常得人心的。

我們回過頭來看袁紹的一生,名門出身,從小就有著做大事的想法,有梟雄的志向、梟雄的手段、梟雄的膽略,不僅作戰英勇,而且還有遠見,一步一步從冀州開始經營,完全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地區,成為了中國當時最大的勢力。袁紹一生也可以說是南征北戰,打了不少勝仗,以少勝多贏過公孫瓚,沒想到卻一夜之間輸掉了官渡之戰,從此一蹶不振,兩年後就病死了。

袁紹這個人是亂世梟雄,在三國那樣一個時期能夠平定黃河以北,控制四個州的地區,確實不是一般人。那麼袁紹這個人到底有沒有缺點呢?袁紹這個人按照曹操謀士荀彧和郭嘉的分析,有兩個最大的缺點。

第一個就是「遲重少決」,就是說袁紹這個人不能當機立斷,第二個就是「外寬而內忌」,就是對待人才啊,表面上很寬容,內心氣量是非常小的。比如有個叫董昭的人,他的弟弟在張邈手下效力。袁紹後來和張邈反目成仇,結果董昭的弟弟來找董昭,袁紹就懷疑董昭是不是暗地裡和張邈有所勾結,後來又有人進讒言,袁紹就要治董昭的罪。董昭沒有辦法,只能離開袁紹,後來幾經波折投奔了曹操[11]。最後董昭活了八十一歲,成為後來魏國的司徒。當時很多聰明的人看出袁紹度量小,就紛紛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比如荀彧,比如郭嘉。

那麼這些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曹操對待人才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請看下集《天下歸心》。

[1] 《後漢書 袁紹傳》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曹操奉迎天子,建宮許都。今舉師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師,竊為公懼之。」

[2] 《三國志 武帝紀》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衆,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

[3] 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複不從。

[4] 《三國志 曹仁傳》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5] 《三國志 任峻傳》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複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6] 《三國志 公孫瓚傳》魏略曰:輔從太祖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旣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7] 《三國志 孫策傳》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

獵日,卒有三人即貢客也。策問:「爾等何人?」荅云:「是韓當兵,在此射鹿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後騎尋至,皆刺殺之。

[8] 《三國志 許褚傳》時常從士徐他等謀為逆,以褚常侍左右,憚之不敢發。伺褚休下日,他等懷刀入。褚至下捨心動,即還侍。他等不知,入帳見褚,大驚愕。他色變,褚覺之,即擊殺他等。

[9] 《三國志 武帝紀》袁暐獻帝春秋曰: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間,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10] 《魏志》曰:「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死。」《獻帝春秋》曰:「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11] 《三國志 董昭傳》昭弟訪,在張邈軍中。邈與紹有隙,紹受讒將致罪於昭。

歡迎訂閱【三國英雄

新唐人、大紀元《三國英雄》聯合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