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傳】十一:承天命 八次封禪於泰山

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漢武帝傳(11)大紀元文化小組

Facebook

古人都有敬天信神的傳統,用盛大莊嚴的典禮敬奉神明,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視的大事。歷代帝王稱為天子,也就是受命於天,他們往往通過向上天祭祀禱告的方式,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謝神保佑國家風調雨順、民生安樂。

在各項祭典中,封禪是國家最重要的大典之一。《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必封禪。封,增高也;禪,廣厚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禪梁父之址以報地。」也就是說,承受天命的天子一定要封禪,即祭祀天地。人間的天子在泰山祭祀過天地,才算真正的受命於天。

漢武功績

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聖明的君主,如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人,都曾登上泰山舉行隆重的祭典。秦始皇又是第一個封禪的中國皇帝,昭告天地自己取得的功績,並立碑紀念。之後,漢初經濟亟待恢復,皇帝主張無為政治,封禪活動一度中斷。

漢武帝即位三十年來,內修禮樂,變古創制;外開邊境,恩威並施,開創了漢武盛世。圖為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各類店家。(公有領域)

漢武帝剛即位不久,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也就是通過封禪來修正一下國家的制度。不過,漢武帝主張用儒家思想治國,這與主張黃老之說理政的竇太后發生衝突。所以漢武帝暫時放下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封禪之事也暫時擱淺。

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北王上書漢武帝,主動獻出泰山及其附近地域。漢武帝接受之後,又加封其它地方來補償濟北王。但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也就是漢武帝即位後的第三十年,他才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封禪。

在這三十年中,漢武帝在政治上「獨尊儒術」,並以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形式確立了儒學作為中華王朝正統的統治思想。另一方面,漢武帝也沒有徹底排斥其它學說,而且允許其活動,甚至對有才能者加以重用。同時,漢武帝為了大一統,也選取諸家學說中有用之處為己所用。

漢武帝還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曆、興建太學,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統一大業奠定基礎。

同時,漢武帝變古創制,收相權、行察舉、削王國、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實行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這也成為此後兩千年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此外,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東併朝鮮,西征大宛,北卻匈奴,南滅百越,攘夷拓土,使西漢的疆域在武帝後期達到極盛。彼時,西漢的疆域在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和甘肅地區,東北方向的版圖則擴展到朝鮮半島至大海,西南則到達今天雲南的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南方到達福建、海南島等。漢武帝時的疆域,成為後世中華帝國的版圖的基礎。

在這三十年間,漢武帝還開闢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漢帝國與西域、中亞和西亞乃至歐洲的商業往來,外來文化亦從此開始大量輸入。

這樣的漢武帝,功績確實超過前面幾位帝王,其封禪泰山,確實是名正言順。所以在元封元年,取得了輝煌文治武功成就的漢武帝,即將開始他的封禪之旅。漢武帝首次明確提出,封禪泰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掃平宇內、一統天下;第二,必須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第三,必須不斷有吉祥的天象出現。前兩點顯而易見,而從元狩元年起,漢朝先後出現了白麒麟、寶鼎等祥瑞之兆。國家的富庶和上天顯示的符瑞,都昭示著皇帝的封禪大典勢在必行了。

封禪前夕

對於這漢朝立國以來的第一次封禪,漢武帝君臣都極為看重,但是到商討具體的祭祀儀式時,百官都犯了難。因為自秦始皇封禪後,祭祀典禮中斷了幾十年,公卿儒臣們只能從《尚書》《周官》《王制》等古文獻中追溯古禮,卻都莫衷一是。漢武帝還把前代的祭器拿出來給大臣看,有人卻說這和古代用的不一樣。當時大文豪司馬相如已經去世,留下一封遺書,讚頌武帝功德,盼望武帝能儘快封禪。漢武帝就拿著這封遺書去問名儒兒寬。

泰山自古為皇帝巡行、封禪常到之地。泰山勝景以古松著稱,此幅泰山圖即以山中松林為主題。圖為清 李世倬《對松山圖》。(公有領域)

兒寬的建議是:「封泰山,禪梁父,是皇帝的大典。具體儀式只有聖明的天子才能制定,不是做臣子的能夠決定的,百官再討論下去是沒有什麼結果的。」漢武帝同意了他的看法,於是親自擬定封禪禮儀。漢武帝遵照「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的古制,首先向四方臣民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展開聲勢浩大的巡行活動。從年初開始,漢武帝置十二部將軍,親自統兵十八萬,旌旗連綿一千多里,從長城出發,北巡邊陲至朔方,又到了北河。

漢武帝派使者曉諭匈奴單于:「南越王的頭已經懸在長安城上了,如果單于能戰,漢天子就在北邊率兵迎戰;如不能戰,速來臣服。」結果匈奴懾於漢武帝的軍威不敢出面。在這次巡行班師回朝的路上,漢武帝還祭拜了橋山黃帝陵,才回到長安。

同年春,漢武帝又率軍來到中嶽嵩山,隨從抓到了一匹駿馬和一頭神奇的鹿,還說在山上聽到喊「萬歲」的聲音。漢武帝以此為吉兆,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並撥出山下三百民戶作為嵩山的奉邑。

再獲吉兆的漢武帝興致勃勃地向泰山進發。到達泰山時,草木還沒生長,漢武帝就命人在泰山玉皇頂上立塊石頭,自己先去巡行東海。漢武帝天生慧根,特別喜好神仙之道,經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嶽去祈禱,所以泰山、東海之行也包含尋找神仙之意。

漢武帝來到東海一帶後,行禮祭祀八神。齊人紛紛上書,談論神怪和奇異方術。於是武帝調發了很多船隻,讓數千人去尋求蓬萊山的神人。

天子出行,常常由方士公孫卿持天子符節先行到達,在名山勝境迎候天子車駕。此次公孫卿到達後,說夜間看到一個異常高大的人,身長數丈,走近後卻看不到了,只留下一個很大的足跡,形狀像是禽獸的足印。有大臣說見到一個老人牽著狗,說:「我想見一見臣公。」說完忽然不見蹤影。漢武帝看了大足印還不相信,等到又聽大臣講述牽狗老人的事,才深信這就是仙人了。因此特意在海上留宿以待仙人,還准許方士乘坐驛站的車子以來往報信。

不過等了幾天,漢武帝也沒有見到神仙,這時泰山草木開始生長,於是漢武帝決定前往泰山封禪。

祭祀大典

《史記‧孝武本紀》原本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傳記其實是「封禪書」代替的,所以我們從這裡來看看漢武帝第一次封禪泰山的大體經過。這一年的四月,漢武帝先到了梁父山,以禮祭祀地神。他命侍中和儒者穿著隆重的禮服,也就是頭戴鹿皮帽子、身穿插著笏板的官服,親自舉行射牛禮。之後,漢武帝在泰山東面的山腳下設壇祭天。祭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壇下埋有玉牒書,是漢武帝寫給天帝的書信,書的內容隱祕無人知曉。祭禮結束後,漢武帝獨自帶著已故將領霍去病的兒子、侍中奉車霍子侯登上泰山,在山頂同樣舉行祕密的祭天儀式。第二天,漢武帝從泰山北面下山,在泰山腳下東北的肅然山上祭祀地神,與祭后土儀式相同。

封禪舉行的地點:泰山 (Dirrival/Wikimedia Commons)

整個封祭、禪祭過程中,漢武帝都親行拜見禮,身穿黃色禮服,旁邊有禮樂伴奏。漢武帝還將遠方進貢來的奇獸、飛禽以及白山雞等動物放還山林。在舉行典禮的時候,夜晚彷彿有光出現,白天有白雲從祭壇中升起。這應該是神靈的顯現,整個典禮過程透露出一種神祕氣氛和宏大的氣魄。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泰山腳下的明堂裡接受群臣朝賀,並因首次封禪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元封的「封」,自然就是指「封禪」。

漢武帝泰山封禪之後,又東遊海上,北至碼石,經遼西,歷九原,於五月回到甘泉。武帝封禪,行程一萬八千里,可謂氣勢恢宏。漢武帝封禪泰山的儀式結束之後,還發布了文告,在開篇用謙虛虔誠的口吻,講述了封禪經過:「朕以卑微之身繼承至高的帝位,擔心自己不能勝任,德行微薄不了解禮樂制度。祭祀泰一神時連續見到了祥瑞的光彩,這才登上泰山祭祀天神,又在肅然山祭祀地神。」之後漢武帝表示要修養道德、和群臣一同除舊布新的心願。同時下令大赦天下,廣賜牛、羊、酒、布等,免除泰山周邊奉高、歷城等地的年租;凡是天子車駕所經之處,免除一切勞役。

元封三年(前109年),在距離第一次封禪僅一年的時間,漢武帝再次來到泰山。這一次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在泰山修築明堂,這實現了漢武帝即位第一年起就立下的修明堂的願望。明堂相傳是從夏商周流傳下來的舉行重大典禮的宮室,夏叫做世室,商叫做重屋,周叫做明堂。周公輔佐成王時,曾在明堂內大會諸侯,定禮樂、明尊卑,彰顯天下太平、萬國來朝的盛況。到了漢代,漢武帝認為泰山下的明堂地處險要而且不夠寬敞,於是下令重建。

不過,當時的人並不知道明堂該建成什麼樣子。這時,一個濟南人公玉就獻上了黃帝時的明堂圖。這幅圖上的明堂,正中是一座大殿,四周無牆,以茅草蓋著屋頂。殿上有樓,建有復道,人可從西南方的復道進入大殿,稱為「崑崙道」。天子從這裡入殿,就可拜祀天帝了。大殿外還有水環繞一周。

於是,漢武帝下詔,在奉高邑的汶水邊,按照這幅「黃帝時明堂圖」建造明堂。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再次來到泰山時,就在這座明堂的上層祭祀天帝和五帝,在明堂下層祭奠后土。

在首次泰山封禪後,在元封三年(前109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初三年(前102年)、天漢三年(前98年)、太始四年(前93年)和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又先後七次到泰山封禪。漢武帝在前後二十一年的時間裡,到泰山封禪了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

漢武帝封禪泰山,是西漢盛世中的一件大事。三國時的曹植在《漢武帝讚》詩中用「封天禪土,功越百王」來頌揚漢武帝的業績,西漢史家司馬遷在談創作《今上本紀》的宗旨時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這是他對漢武帝盛世的肯定,也是對封禪和改德改制的正面評價。

誠心遇仙

漢武帝雖然在政治上採取「獨尊儒術」,但受喜好黃老之道的父輩和祖母的影響,也頗好神仙之道。漢武帝甚至希望自己像昔日的黃帝一樣,得道圓滿飛昇。或許是上天感應到漢武帝的誠意,在封禪泰山前後以及遊覽其它名山大川的時候,漢武帝多次遇到神仙下凡顯靈,並得到道法的真傳,這在很多演義、志怪小說中都有記載。

宋劉松年〈瑤池獻壽圖〉,據《漢武帝內傳》記載,西王母曾往見漢武帝,並贈仙桃四枚。本幅描繪西王母與漢武帝相向對坐交談,眾女仙捧桃實競進,有祥瑞慶壽之寓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漢武內傳》和晉代的《博物誌》記載,元封元年正月初一,漢武帝登上了嵩山,修建尋真之台,齋戒精思,希望可以得到神仙的眷顧。到了四月的一天,漢武帝正在宮殿中的承華殿與大臣閒聊,忽然殿內出現一位美麗的青衣女子,自稱是天上的玉女王子登。她告訴武帝,西王母看到他的求道之心,準備在七月七日那天降臨來看他,此前他需要靜心齋戒。

到七夕那天,宮廷內外清掃一新,漢武帝等恭候西王母的降臨。到了晚上10點左右的時候,西王母率領幾萬仙人降臨,整個宮廷被映照得光彩耀眼。西王母坐在特設的寶座上,待武帝跪拜問候後,招呼他一起坐下,共同品嚐神仙特製的仙果仙酒,眾仙還為他們演奏清妙悅耳的仙樂。

之後,西王母向漢武帝傳道:修煉道術,就是要頤養精神,改變形體。修煉到能養好精神又能改變形體的程度就可以成仙。她還把修道祕籍傳授給漢武帝。

在漢武帝的再三懇求下,西王母又邀請來真元之母上元夫人。上元夫人告誡武帝修道一定要戒掉身上的五種劣根性,一定要待人善良,明察秋毫,平復冤屈,恩惠於民,體恤孤寡,關心百姓疾苦,杜絕淫亂,放棄奢侈,常向天宮叩拜等。如此一百年,就可得到真道,進入天界。

因為漢武帝虔心向道,西王母又賜予他《五嶽真形圖》,希望漢武帝拋開所有的疑慮和雜念,專心修行。她還希望通過漢武帝的修行,啟迪人間那些想學道的人們,使更多的凡人知道天地間確實有神仙道術存在,以此使那些不信神道的人能拋棄愚蠢狂妄之念。上元夫人也把十二卷真經留給漢武帝。隨後,西王母和上元夫人乘車飛離。

自從漢武帝親見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後,更加相信神仙的存在,他將兩位仙人授予的真經一起裝在一個黃金箱子裡,並安放在柏梁台上,每天親自淨身持齋、焚香打掃,然後按照真經上的要求修煉。

晉代葛洪著的《神仙傳》,也記載了漢武帝與神仙「泰山老父」的故事。漢武帝東巡狩獵時,看見一個老翁在路旁鋤地,頭上的白光有數尺之高。老人看上去五十多歲,但面色紅潤如童子,肌膚光滑有光澤,一看就不同凡俗。

漢武帝上前詢問老人的道術。老人說曾經遇見過一個得道之人,那個人教給他修煉之法。他依此修行,身體便開始向年輕人的方向轉變,頭髮也由白髮變成黑髮,掉了的牙齒又長了出來,身輕如燕,每天能行走三百里。現在他已經有一百八十歲了。史書中稱這位老人為「泰山老父」。漢武帝接受了老人贈予的藥方,並賜給老人玉帛。

老父後來進了泰山,每隔十年、五年,他都回鄉看看。等他三百多歲時,就再也沒人見到過他。

漢武帝遇仙的神蹟還有很多,比如在嵩山遇到九巔山神、乘著白鹿駕的雲車的衛叔卿,就連名臣東方朔都是木星下凡的神仙。仙緣深厚的漢武帝,在他駕崩後也出現了祥瑞景象。《漢武內傳》載,一天晚上,武帝的棺材自己挪動起來,連宮外都聽見好幾次棺材動的聲音,並散出一股特別的香氣。封陵以後,陵墓周圍大霧彌天,陵寢的門柱突然斷裂,大霧持續了一個月。或許漢武帝遵照神仙傳授的道術潛心修行,已經成為神仙,當他完成了人間使命後,就壽終正寢,重新回到了天界。#(未完,待續)

點閱【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漢武帝傳】連載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